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吕氏春秋·察今》


    在我几十年的教学工作中,获得的表彰奖励大大小小也不算少,但是我十分珍重的是1987年年底获得的黑龙江省中学教改成果三等奖。级别不算高,奖金也不丰厚,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个奖励来之不易,这是对我教育改革工作的激励。

    回首我的教学改革之路,既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快慰,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寻觅。真可谓:前途光明,道路曲折;鲜花在望,步履蹒跚。


    起点还仅仅是想办法把学生教好

    刚参加工作时,还是在“文革”初期,虽然教师戴着“臭老九”的帽子,工分比标准劳动力少4分,但是,我由于良心使然,不能敷衍学生,总要让学生学得好。所以,在备课和上课时,总是想出一些好点子来,让学生愿意接受,使教学效果更好一些。

    于是,在复式教学上,我总结出“三搭配”(动静搭配、文理搭配、讲练搭配)的教学方法。虽然前人可能有此经验在先,但那时根本无从得到。

    于是,在识字教学上,我创造出趣味教学法。其中图画辅助法更为成功,为此,安山教育革命指导站(相当于现在的乡小学教育办)组织全公社的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师,在我那里搞了一次公开课教学活动。关于这次活动,有我当年的日记为证:

     1971年4月26日   星期三

    自从我教学以来,第一次得到这么多的老师(26名)光临我的课堂指导。我的心情是高兴的,因为机会难得,他们给我带来了宝贵的经验,还会为我的教学给予批评指正;我的心情又是惭愧的,因为我没有成功的经验,浪费了大家的宝贵时间。

    听完课之后,进行了评课。评课之后又互相交流了经验。评课的内容和交流的经验我已经记到工作笔记本里,供我今后工作参考。会议的后半部分,是站长才树春老师讲话。他说:“第一,教师思想革命化是搞好教育革命的前提。第二,走出去请进来实行开门办学是搞好教学的好方向。第三,紧跟形势突出政治用政治统帅知识是搞好教学的关键。第四,废止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搞好教学的根本方法。第五,加强组织纪律教育是搞好教学的保证。”

    现在看到这篇日记,当时的情景欣然浮现在眼前。现在看来,当初自己的教学迈开了可喜的一步,大概也是改革教学所取得的,是教改的雏形。只不过,这种改革是一种下意识的,不是自觉的。追其根本,当时的初衷倒不是我要进行什么什么改革,而是出于一种极为朴素的想法——想办法把学生教好。


    客观环境促使我向改革走近

    1978年,我调入安山中学工作。从大的背景来讲,“四人帮”被粉碎,党的拨乱反正,使国家正在“正本清源”,历史将开创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个大环境为教育人开辟了一条甩开膀子干一番事业的光明大道,也为我“想办法教好学生”的年轻教师大显身手,创设了一个有利的时空。从小的环境来讲,我所工作的语文教研组,每个人都是干事业的人,每一天都在紧张忙碌着。那时,对我影响最大的有三个人。其一是孙兴德老师,他是我初中班主任老师,神态庄重,行为严谨。其二是华占鳌老师,也算是我的师长。其三是吴庆丰老师,是我的兄长。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有正事,对事业无比热爱,对业务执着钻研。

    那时,虽然刚刚冲出十年白色恐怖的阴霾,但是语文教学领域率先开放,已经有很多种刊物出版。我们每个人都自费订阅了两三种,用以备课时参考。在他们三位的影响下,我也每每在备课时,把这些刊物打开,摊满一桌子。例如,对一个问题几个刊物都是怎样的观点,哪个最好,然后择取。又例如同一篇文章的教学方法也有几种,哪种最好,最适应我们,就选取之。

    相比较,他们对知识探究的多一些,而我对方法借鉴的多一些。逐渐的刊物上别人的经验便迁移到我的课堂上来。我最欣赏和尝试的是钱梦龙老师的“三读课”,即预读课、导读课和练读课。它也最能体现钱所提出课堂教学“三为主”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练习为主线),它屏弃了满堂灌的教法,打破了陈旧的老八板式的课堂模式。

    所以,思想保守的人听了我的课,一定感觉不入常路,不好接受。有一回,一位校领导听了我的课后,不解地说:“语文课怎么连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也没有呢?”我当时什么也没说,因为要说,需要很多话来讲解,更主要的是,在他教学理念还没有更新时,他是难以理谕的。还是暂时默认了吧,人家毕竟是领导吗。一个领导不解、担心倒没什么,如果学生不欢迎、家长不满意、效果不理想,那可就不行了吧?

    可以说,此时,我已经走近了教学改革。这次走近,是与良好形势的促进和周围良好氛围的熏染有紧密关系。


    初见成效激励我向上攀登

    1982年,我来到新村中学工作。

    虽然工作环境变了,但是语文刊物我继续订阅着,安山中学钻研业务的风气我继续发扬着,课堂教学改革我继续小打小闹地进行着。有耕耘就有收获,有付出就有回报。在1984至1986三年的中考中,新村中学的语文成绩都很优秀,由于初三一直我教着,所以人们习惯地认为我的把关能力很强(其实初一初二的老师基础打得好同样是重要的),我的小名在县里时有传扬。

    当时有人怀疑:莫非李春鸣会押题?莫非他能从地区探出题的口风来?其实,我在复习备考时最反对押题,因为一旦押冒,那不是拿学生的命运开玩笑吗?再有,我的性格特点就是较真,较真的人是不愿意做“透题”的鸡鸣狗盗一类的勾当的。这些都否定了,诀窍在哪里呢?

    除了敬业之外,主要有两点:

    第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打破传统的僵化课堂模式,代之以讨论式、探究式和开放式。根据课文和初中生的特点,每一课有每一课的课型,让学生常学常新,保持着学习的兴趣。那时我已经熟练运用了阅读教学的点拨、设疑、答疑、读写、读练、改写等一些课型了。

    第二,在期末复习备考时,把近几年来的中考试题,作以全面地梳理,摸索出中考出题的动向,从而推断出今年将怎样出题。然后抓重点,拉大网,练题型,练速度。

    如此而已。

    几年来优异的中考成绩,确实大大激励了我,让我更加坚定了教学改革的信心,让我树立了向上攀登的决心。

    1984年,县教育局首次向全县中小学教师征集教育教学论文。白玉柱校长鼓励我,让我也参加这项活动,还不知道“学术论文何以为之”的我,居然应允了。当时的想法倒不是想获奖,主要是借此可以将几年来的课堂教学改革作以总结,使自己在这方面得以有所提升,向前迈一步。

    论文应征交上去了,题目是《改革教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大概是首次征文,参赛人员多,也因为我第一次写教育论文,所以这次征文我没有获奖。但是,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的,这篇论文后来竟成为了我崭露头角的开山斧。

     1985年6月,松花江地区教育学院语文教研员初玉芬老师组织召开了地区语文教学研讨会。在这个大会上,我的《改革教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的论文,在几十篇中,经过几次筛选,荣幸地被评上了优秀论文。那时,我年龄比较小,阅历比较少,资历比较浅,工作在最底层,却能够得到与会专家和同仁们的好评,我着实激动了,宣读论文的声音,高亢中难免带有几分颤抖。

    凭借这篇论文,在初玉芬老师推荐和带领下,我又参加了同年9月在呼兰县召开的黑龙江省中语会第三届年会。

    从此,在初玉芬老师眼里,在松花江地区语文教学同行眼里,有了这样一个人——个头不高,嗓门挺亮,很有改革思想的年轻人。


    改革方向的确立得利于两个人

    初玉芬老师是一个事业心极强且很有能力的女强人,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她犹鱼得水,叱咤风云,把松花江地区语文教育研究活动搞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

    1985年,地区、省中语研讨会和中语年会落下帷幕不久,当年的11月中旬,她又组织了一个赴辽参观学习团,冒着寒风,不远千里,到辽宁省进行参观学习。因为当时辽宁省的教育改革步伐比较大,更因为那里出了个青年教育改革家魏书生。

    作为参观团成员之一的我,在这10天的活动中,收获很大,感受颇深,大开眼界,仿佛站到了一个制高点,俯瞰了教育改革无限风光。

    看看这几天的日程吧:

    14日下午于鞍山15中参观,观摩特级教师欧阳黛娜的写作课和文学课,课后听欧阳老师讲话。

    15日游览风光秀丽的千山。

    16日参观鞍山钢铁公司炼钢车间。

    17日游览沈阳北陵和故宫。

    18日参观辽宁省实验中学,并听课、听经验介绍。

    19日参观沈阳二中,并听课、听经验介绍。

    20日和21日参观魏书生老师所在的盘山实验中学,观摩了魏书生老师两节课,然后听取该校校长介绍,最后重点听取魏书生老师经验介绍。参观团与魏书生老师合影。

    其实,当时全国语文教学改革领域流传的“南钱(钱梦龙)北魏(魏书生)”以及魏书生的事迹我在1984年从《语文教学通讯》等刊物上就已经了解,但是很不深刻。这一次,是亲眼目睹了他的音容笑貌,亲临了他的生动活泼的课堂,亲耳聆听了他的见解独到内容丰富的经验介绍。让我重新审视认真研究这个很了不起的年轻的天才的改革家。

    魏书生的思想是个浩瀚的海洋,而我最感兴趣的是他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研究成果,既观念前卫又操作性强。对此他高度概括四点做法:

    ——提高认识

    ——激发兴趣

    ——教给方法

    ——培养习惯

    参观归来,行包刚刚放下,我就找出我的论文来,又找出外出学习笔记来,翻阅着,对比着,思忖着……眼睛忽然一亮,望向窗外的远方,远方平坦的地平线上,高高耸立着耀眼的目标,那目标由六个大字构成:

    培养自学能力

    这就是我从此研究的课题,这个课题的确立,完全得利于两个人物:初玉芬和魏书生。前者为我遇见魏、开阔视野搭建了平台,后者是我改革的启迪者。


    感谢知音领导开绿灯送好风

    如果说在这段路程上比较顺利有所收获,那我还要感谢一位开明而知音的领导人——时任新村中学校长的白玉柱同志。

    他的办学理念是自强不息,依靠才人,大胆改革,追求卓越。他的家庭出身是农民,本人政治上受过打击,文化程度不足高中,就是靠这种理念,把一个贫困简陋破旧的新村中学办成省级先进学校。

    他经常对老师们讲,像我们这类学校,底子薄,条件差,要想做出超人的成绩,必须发扬改革开拓的精神,才有可能走捷径,能够走到同类的前列。

    于是在教学改革上,他有很多开创性的明智之举:

    为了弥补老师们教学理论,他亲自为老师们讲解心理学和教育学。

    为了开阔老师们的知识面,让各科带头人为老师们辅导各科基础知识。

    为了让老师们接触新理念,从市里找来魏书生经验介绍录相带,反复录放,并将其梗概刻印出来,学习讨论。

    为了培养教改骨干,支持老师们外出学习,想办法筹集资金,报销旅差费。

    ……

    我是白校长明智之举的受益最多的人,所以,我真挚地感谢他,在我的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大开绿灯,送来好风,使我一路畅通,愉悦前行,迎来喷薄的旭日和艳丽的鲜花。


    辛勤耕耘终于结出累累硕果

    1986年7月我被调入延寿一中工作。

    这一年的年底,黑龙江中学教学改革研讨会在齐齐哈尔召开。

    齐齐哈尔位于北国之北,时间又是在12月下旬的隆冬,寒风凛冽,冰封大地。我丝毫没有感到冬天的存在,却感到的是温馨的春意和融融的暖流。

    我所携带的论文是我在原来论文的基础上,丰富了学习魏书生以来的研究和实践的成果,题目是《谈自学能力的培养》。大的框架有三:一是肤浅的认识,二是点滴的成绩,三是粗疏的做法。重点是“做法”。做法主要有:

    1.重视预习,引导学生自学。

    2.课堂“六步”,让学生多活动。

    3.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学。

    4.教给方法,使学生善于自学。

    可以说这是我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阶段的教学改革工作的总结和试验成果。在小组会上我宣读了论文。在大会上我获得了奖励。论文被入编了这次会议的《论文汇编》。这就是我在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那次会议,因为参加这次会议并获奖,是我第一次在水平较高的学术会议上获得的殊荣。

    调入一中,教育对象是高中生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分析,我认为高中阶段,也应该并且也可以进行“自学能力培养”的改革试验。由于有基础,试验很顺手,在上高二时,就已见成效。

    那是1987年年末,初玉芬老师主持召开了松花江地区中学语文教学年会,会址就在延寿县城。在这次年会上,我奉命献课一节。我上的是小说鉴赏课——《项链》。对于这节课,当年上过这节公开课的我的学生姚文立老师在他的《成功者的轨迹》一文中有过描述:

    在课堂上,老师纵横捭阖,挥洒自如;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整个过程教师像一个站在幕后的导演,一切都由学生自己完成。

    课后,参加年会的专家和同行都赞叹不已,觉得还不过瘾,又将我的学生找去10名,和他们一起座谈。座谈中,学生以“答记者问”的方式出现。有问必答,答之有理,侃侃而谈,应变自如,其说讲、论辩、表达等能力,又一次让专家、同行叫好。

    后来,县进修学校的语文教研员贾树升老师组织全县中学语文教师,在我那里又搞了一次公开课,课文是《夜》。也得到了与上次同样的效果。从此,贾老师把我推为全县的教改典型。

    从1986年8月开始,我以高34班为试验班,进行了三整年的改革试验。边实践,边总结,1989年我的教改经验论文《不断追求,深化改革,培养高中语文自学能力》撰写出来了。高34班的高考成绩也出来了,语文平均分高出省的8.6分,虽然高出得不算惊人,但毕竟算是对我的三年改革的慰藉。

    1989年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丰收年:

    8月被评为省教学能手。

    9月1日,我光荣地出席了黑龙江省普通中学中青年教学能手表彰大会。在这个大会上,我又一次荣幸地宣读了我的《不断追求,深化改革,培养高中语文自学能力》的那篇论文。黑龙江省教育学院的大礼堂,规模宏大而典雅,会场庄重而热烈。在我宣读论文过程中,坐在前面的专家不时地露出满意的微笑,全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此时,我真正感觉到了什么是快慰、惬意和幸福。

    这年的教师节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9月10日的县教师节庆祝大会上,我幸福地登上了领奖台。火红的奖励证书,夺目的金质奖章,500元的奖金,领导的握手,同行们的祝贺,这一切,把我簇拥到了人世间最美好最神圣的精神殿堂:一簇簇鲜花,一张张笑脸,旋转在我的眼前和周围,我已完全沉浸于美丽和甜蜜之中!


    变化之中我的任务更艰巨

    1990年,我被提拔为教导副主任。职务变了,但是我还战斗在教学第一线。从那时起,我一直从事着高三教学,从事着全校教学管理和指导工作。但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一直没有忘记改革。教改课题有二:一是“在高三复习中培养自学能力”。二是“分层次教学”。在这两个课题中,我都是以主持者和领导者出现。经过一轮或几轮的试验,都已经通过了上级教育科研部门的检验,获得了成功。

    1994年,我评上了“特级教师”。这是一个众人瞩目千载难逢的荣誉。有人说这是你水到渠成实至名归,我却说:领导栽培,众人抬举,我之幸运。

    1998年,宋士新同志任一中校长。他在教学工作中,创造了“教学活动月”这个教研教改举措。每年一次,一次一两个月,其中项目十几个,具体项目的内容、要求等细节都由我来主持、创意和操作。通过这个活动,教师们提高政治、思想、业务素质,学习接受教学新理念,进行教研教改课堂大比武,发现培养教育新人,促进教学质量大幅度的全面提高。

    我虽然在这些工作和活动中任务艰巨,身体劳累,衣带渐宽,霜染白发,但是我,过半百的年龄不觉老,天命之年更充实,辉煌了我的事业,完美了我的人生:

    ——1998年,获得了享受省政府专家特殊津贴奖励。

    ——2004年,获得哈尔滨市功勋教师的光荣称号。

    ——2005年,我的第一部专著《教苑耕耘录》得以出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而今对于我,“三十功名”无足轻重,不足挂齿,愿化尘土,灰飞烟灭;而“八千里路”,斗转星移,穿云破月,蹒跚拾级,绝顶俯瞰,倒是值得一忆,或许后来人对此有所兴趣和把玩。

    果真如此,岂不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