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源森,广西岑溪市人。1931 年 5 月出生。1949 年 9 月参加梧州市地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 12 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第 40 军政治部民运部任干事。参加了解放海南岛战役。1950年 10 月 1 9 日随志愿军第 40 军奔赴抗美援期前线,参加了打响抗美援朝第一仗及抗美援朝战争全过程,立三等功。转业后历任工会干部及中学教师、报刊记者、编辑等职。退休后圆了记者、摄影家、作家三个梦,2001 年策划并参与主编反映抗美援朝光辉历史的志愿军朝鲜战场实录系列丛书《震撼世界一千天》、《最可爱的人画传》、《志愿军将士话胜利》等 14 本书,约 600 万字

                                   

       心灵震撼激发出来的精神动力

      1950 年 10 月 19 日傍晚,年仅 19 岁的林源森,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40 军大部队,从祖国东方边境城市安东(今丹东),跨上了雄伟的鸭绿江大桥,浩浩荡荡地向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奔发。行至大桥中段,一辆墨绿色的苏联嘎斯 67 型吉普车从他身边擦肩而过。林源森暗暗思肘:这肯定是一位大首长。但他却万万没想到,50 年后,他从彭德怀军事秘书杨凤安那里获悉,他心目中的那位“大首长”,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林源森激动不已,随即撰文《跟随彭老总,同跨鸭绿江》,发表在《抗美援朝精神研究》第 8 期。在跨过鸭绿江的几十万大军中,一位默默无闻的年轻小战士,竟有幸能与自己的最高统帅同时、同地、同步奔赴疆场,他不能不引为一生的荣耀和自豪!

      2000 年 9 月 19 日,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50周年前夕,林源森和他的老伴王淑贤,会同 60 多位志愿军老战友汇聚丹东,他们要去朝鲜祭拜烈士。过江的前一天,林源森和老战友们来到全国唯一、最大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宽敞庄严的展厅里,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珍贵文物,一处处生动景观,全面、真实、形象地再现了抗美援朝的辉煌历程;特别是来到全景画馆,观看《清川江畔围歼战》,那隆隆的枪炮声,嘹亮的军号声,激越的厮杀声,把林源森又带回到当年的朝鲜战场,又一次亲身领略了这场战争的激烈和残酷。他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从心底油然迸发出一个时代最强音:“抗美援朝精神万岁”!他当即挥毫写下这 8 个大字的条幅,赠送给抗美援朝纪念馆,不久即对外展出;如今,已成为抗美援朝纪念馆永远收藏的珍贵文物。

       50 年后,林源森又一次体验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亲身感受,他重新踏上了这块曾经战斗过的朝鲜大地。在松山志愿军烈士陵园,60 多位白发苍苍的志愿军老战士,虔诚地向长眠在这里的战友深深鞠躬、由衷致敬!有的高声呼唤着当年并肩战斗战友的名字;有的在烈士墓前嚎啕大哭,长跪不起;有的捧起一把热土倾诉:战友们,我们来看望您们了,祖国人民没有忘记您们!老战士们个个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动人的场景,真挚的情感,深切的怀念,使林源森的心灵又一次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和强烈的冲击!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发出他的一个坚定信念:永远不能忘记这些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而牺牲的烈士,我要编辑一本大书,铭记他们的历史功绩,为“最可爱的人”树碑立传,慰籍战友们的在天之灵。


       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寄托

       林源森从朝鲜回到北京的几个月里,深深陷入一种冥冥的思考之中:这场震惊世界的伟大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历史最光辉灿烂的篇章;中国人民志愿军为赢得这场战争付出了巨大代价!书写这段辉煌历史,颂扬志愿军的丰功伟绩,传承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我们这些亲历者、见证者、幸存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林源森把这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作为充实自己晚年生活的重要精神寄托。

      01.jpg2001 年,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已 70 岁高龄的林源森精神焕发,豪情满怀。他要把认真思考形成的出书计划付诸实施。他当然知道,这样一件大事,只靠自己单打独奏不可能完成。于是,他先找到老战友张锋,又找到原华东军大的顾丽兰,三人一拍即合。但他们同样意识到,编辑这本大书不是三个人可以承担得了的,需要组织发动更多的人参与。林源森首先想到的是著名军旅作家、《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魏巍。他亲临拜访,请他担任主编。魏老听了他的出书计划非常高兴,鼓励他说:“你当主编就行,我支持你,大胆干吧!”

       主编的重任历史地落在林源森的肩上,但他却深知这项任务的份量。他又向原志愿军第 40 军老首长、北京军区原政委刘振华上将、副司令员刘玉堤中将、彭总军事秘书杨凤安少将汇报了他的出书计划,并聘请他们担任常务顾问,得到了他们的全力支持!2001 年 6 月,在北京组成了《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50 周年文集》编委会。张锋提议,这本文集就叫 《震撼世界一千天——志愿军将士朝鲜战场实录》,得到大家一致赞同。

       《中国老年报》免费在头版刊登了一则“征稿启事”,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来自全国各地、几乎包括了当年赴朝参战所有部队都纷纷来稿,不到半年收到 1000 余篇,作者涵盖了所有入朝参战部队的各军兵种,其中有高级将领、战斗英雄、普通战士、文化教员、文工团员、医务人员、后勤人员、支前人员等等。

        参与编辑工作的同志大多是年逾古稀的志愿军老战士,他们不顾年老、体弱、多病,对这 1000 余篇稿件一篇一篇认真审阅,精心筛选,最终选出 265 篇,70 余万字,又经过反复修改,一字一句地校对,经过一年半的辛勤劳动,于 2003 年 2 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林源森与编辑们手捧上下卷两本大书,有如抗美援朝战争取得第一次战役胜利的那种兴奋、激动和鼓舞。

      《震撼世界一千天》的问世,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好评如潮。读者纷纷来电、来函、来稿,称赞“这部书是我们世世代代的传家宝”,是对“当前物欲横流、浮躁恶浊的文化市场,具有冲击力的一项壮举”;军旅作家、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孟伟哉在评论文章中写道:“《震撼世界一千天》是一部苦难、热血、泪水、生命和豪情铸就的光辉史诗,震撼世界也震撼读者心灵……”;总政治部在致林源森的信中写道:“对你们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宣传抗美援朝光辉历史的壮举深表敬意。”广大读者、志愿军老战士、专家学者以及总政对这本书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给林源森和参与编辑工作的老同志以极大的精神鼓舞。

      《震撼世界一千天》出版了上下集,却只收录了上千篇来稿中的 265篇,还有几百篇稿件堆放在他们的面前,这都是志愿军老战士们心血汗水的结晶;而且编委会仍然继续不断地收到战友们的来信来稿,希望他们继续编辑这类书籍。面对广大志愿军老战士的期盼和志愿军老首长的鼓励和支持,林源森和编委会的同志商定,要发扬志愿军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编出几本大书来。继《震撼世界一千天》上下卷之后,又连续编辑出版了《续集》及《难忘的一千天》一、二、三卷,《震撼世界大较量》一、二卷,《最可爱的人新传》、《最可爱的人画传》。到 2010 年,林源森和他的编委们共编辑出版了 10 本抗美援朝文集,向全社会和志愿军老战士们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抗美援朝精神研究》第 4 期,发表了林源森10 年策划、主编 10 本文集的文章,算是对他 10 年奋斗结果的总结,为他实现晚年的精神寄托,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抢救宝贵历史资源的精神支撑

       2011 年 5 月,林源森已是 80 岁高龄的耄耋老人了。10 年奋斗、拼搏,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不仅消耗了他大量精力,体力也严重透支,听力越来越差,不得不由他老伴王淑贤代接电话,作他与人交谈的“翻译”。而且,因患脑梗,经常眩晕,走路不稳,多次住院。林老,您真的应该好好休养了!而他说:“我辛苦却快乐着。”

       也许是几年抗美援朝战场征战的淬炼,在林源森的身上仍然保留着志愿军那种不怕艰苦、英勇顽强的精神基因。他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越来越深切地感觉到,当年征战沙场的年轻战友们,如今也都是耄耋老人了,而且数量越来越少!他们在这场震撼世界的伟大战争中的经历,是一笔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源,不能白白浪费直至随着幸存者的不断减少而逐渐消失,应该为社会、为后代留下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于是,他在社会责任感之中,又产生了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挖掘、抢救这段光辉历史的宝贵资源,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没有人向他提出

要求,没有人向他具体部署,是志愿军在战场上那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英雄气概,成为他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林源森又在深谋远虑,构画他的宏伟蓝图:2013 年“7.27”,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60 周年,这是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一个极好契机。纪念 60周年还有两年时间,他要再策划编辑一部大书,把蕴藏在广大志愿军将士们心中的宝贵资源发掘出来,汇集起来,为抗美援朝历史宝库再添新篇章。于是,《志愿军将士话胜利》的书名及其编辑构想便在他的心中形成。

       林源森的雄心壮志,得到了编委会战友们一致赞同。他们经过 10年的艰苦奋斗,也都成为耄耋老人,而且体弱多病,但他们还是要同林源森一起再战斗一场!当然,这又是一场规模宏大、任务艰巨的战斗,他们需要得到高层人物的支持。

       林源森首先想到的是两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老战士、德高望重的老将军迟浩田、赵南起。他分别向两位老首长汇报并聘请二位担任总顾问,得到他们“举双手赞成”的全力支持,并对编书提出了明确要求,进行了具体指导。已 84 岁高龄的迟浩田将军,还应林源森的邀请,为本书题写了书名《志愿军将士话胜利》,并题词:“震撼世界一千天,苦难辉煌永不忘。”

       接着,林源森又相继聘请志愿军老首长刘振华、刘玉堤、杨凤安、赵渭忠将军担任常务顾问;还有向守志、王定烈、张积慧、韩德彩等志愿军老首长、老英雄以及孟照辉、王天成等抗美援朝研究资源专家学者担任顾问,组成了一个高档次、有权威的顾问团队,成为编委会的坚强后盾,增强了他们编好这本大书的信心。

      他们通过《抗美援朝精神研究》向全国广大志愿军老战士、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发出了“征稿启事”,并印发了几百封“征稿函”。也许是由于他们 10 年出版了 10 本文集,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所以,林源森和他们编委会在全国、特别在志愿军老战士们中间享有很高的声誉,并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亲和力和感召力。来自全国 30 个省、区、市以及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各军兵种、各部队的稿件,雪片般地飞到编委会和林源森手中。作者中,既有高级将领,也有普通战士,既有专家学者,也有社会人士;其内容,全方位地涵盖了抗美援朝的全过程。

       林源森和编委会的战友们,不顾年老、体弱、多病,对每篇来稿认真审阅、反复筛选,从几百篇来稿中精选出 405 篇,精心设计出“将帅风采”、“英雄丰碑”、“战场搏击”、“壮美诗章”、“中朝友谊”、“共话胜利”6 个篇章。历经一年半多的艰苦努力,这部 110 万字,分上、中、下三卷的大书《志愿军将士话胜利》终于完成。2014 年 6 月由长征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这部鸿篇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林源森挖掘、抢救抗美援朝历史宝贵资源的夙愿,也为共和国的历史宝库奉献了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珍贵史料;不仅各地图书馆、档案馆、资料馆纷纷收藏,而且各种评论文章也不断见诸报刊。林源森仍意犹未尽,他将各种评论文章收集整理,又策划主编了一本 30 多万字的《志愿军将士话胜利评论集》,于 2015 年 10 月由中外名流出版社出版。

       至此,这位已是 84 岁高龄的志愿军老战士林源森,14 年策划主编 14 本、近 600 万字的抗美援朝系列丛书的壮举,也应该同他的著作一起载入共和国的史册!


                 微信图片_20200812160936.jpg

        情操高雅谦恭淡定的精神境界

       迟浩田将军在致林源森的亲笔信中写道:“您为弘扬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作了大量卓有成就的工作,我和所有志愿军老战士一样,深表敬佩。”将军对林源森的评价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但林源森却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居功自傲,甚至作为宣扬、标榜、抬高自己的“资本”,相反,他对首长的关怀、支持和鼓励,当作他“卓有成效”工作的一种精神力量,时时鞭策、鼓舞、激励自己。林源森晚年在策划主编 14 本抗美援朝文集中所付出的心血,取得的成果,作出的贡献,受到老首长、老领导、专家学者、特别是广大志愿军老战士的普遍点赞,给予很高评价,这是在情理之中。但是,他对于对他个人的评价,说他为宣传志愿军的丰功伟绩作出了巨大贡献,功不可没;说他是志愿军老战士的优秀代表,是领军人物;说他是社会活动家,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尊敬;甚至喊出了向他学习,向他致敬……林源森在几次给我们的来信中反复强调:对于这些赞扬、甚至歌颂的“溢美之词”,他是万万不敢接受的,更不敢贪天功为己有。

       巨大贡献,功不可没;说他是志愿军老战士的优秀代表,是领军人物;说他是社会活动家,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尊敬;甚至喊出了向他学习,向他致敬……林源森在几次给我们的来信中反复强调:对于这些赞扬、甚至歌颂的“溢美之词”,他是万万不敢接受的,更不敢贪天功为己有。

        他说,如果把这 14 本系列丛书评价为“壮美的乐章”,这也决不是我一个人的“独奏”,而是成千上百的广大作者、编者、支持者、参与者、志愿者、赞助者们———一个庞大社会群体组成的“大合唱”,是大家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志愿军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生动展现美好和传承、延伸、升华。

       林源森在来信中给自己的定位是:“我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志愿军老战士,我只不过作了一些引导、组织、协调、沟通的工作”。这就是林源森的高尚情操,这就是林源森的谦恭人格,这就是林源森的淡雅风度。这就是林源森的精神境界。一位执着致力于书写历史的人,历史终究将会永远地记住他……


     (作者:孙艺鸣,抗美援朝精神研究会会长;宋群基,《抗美援朝精神研究》杂志执行编辑)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