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张桢,号竹夫,1926年生于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陈塘村贫苦农家。1949年6月参加中共宁化城工部张志农领导的“迎接解放军和平解放宁化”活动。1949年10月参军入伍,在中南军政大学南昌分校学习。1950年10月,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军143师428团司令部见习作战参谋,随军辗转赣南、粤北等地剿匪。1951年2月,张桢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火箭炮(喀秋莎)第21师208团司令部任作战训练参谋和股长(营级),曾荣立三等功二次。他在炮火中九死一生,参加过抗美援朝最后一仗——马踏里战斗,并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1954年5月,他获得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军功章一枚和“人民功臣”称号。  


八岁跟着红军刷标语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福建省宁化县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央苏区的战略大后方。1933年春,红三军团与红九军团并出武夷山,直逼福建中西部,原设于江西瑞金的红军第四医院随军进驻宁化县石壁镇陈塘村。1596366892111740.jpg

陈塘红军第四医院,就设在张桢家的祖屋里。那时他才8岁,经常跟着红军战士,看他们用石灰粉调水,在村民墙壁上刷写红色标语,懂事的张桢时常帮忙提水桶,递刷子。有一次,他看见红军战士在自家屋厅前的砖墙上刷写“粉碎敌人四次围剿”八个大字后,好奇地问这些字的意思,要红军战士讲打仗的故事给他听,并跟着去看红军战士在村民张耀雷家门口刷写的“扩大一百万铁的工农红军”等标语。红军战士见他聪明好学,每写一个字,就教他念,还不忘解释意思,就像启蒙老师一样。这令张桢至今记忆犹新,当年就暗下决心,长大后也要当兵,要建立新中国。

时光飞逝,如今张桢的听力不好,但记忆力很好,对当年的很多细节都记忆犹新。他慨叹道,红军医院住院部旧址右侧有一座小山丘——百岗背,他亲眼见过牺牲的红军战士被抬出医院,埋葬在那里。当年有上百个坟包,可惜现在能寻觅到的已寥寥无几。

宁化陈塘红军医院旧址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现保存有红军标语20多条、漫画13幅。睹物思人,张桢禁不住泪流满面。


 25岁奔赴朝鲜战场

 1951年2月,25岁的张桢成为志愿军中的一员,奔赴朝鲜战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张桢记得,部队跨入朝鲜时,战火冲天,到处都是炸弹坑,打得异常激烈,伤员不断被从前线转运下来。

张桢胆大肯干,不怕牺牲,多次深入阵地前沿或敌后搜集情报。有一次,正当他在阵地前沿观察敌情时,敌人的炮弹在他身边呼啸而过,弹片将他挽在手上的雨衣刮破一大块,张桢幸免于难。在抢渡临津江的战役中,敌人出动30多架飞机轰炸志愿军的渡江船只和车辆,志愿军运送粮弹器材的车辆被炸废不少,战士们伤亡很大。在震耳欲聋的炮火中,张桢与两名战友冒着生命危险,与死神赛跑,将通讯器材运输到前方,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596292988492929.jpg参加马踏里战斗

最令张桢自豪的是,他曾参加抗美援朝最后一仗——马踏里战斗。马踏里东南山位于朝鲜临津江北岸,在朝鲜开城以东14公里,由四个高地组成。它是美军在三八线以北的一个支撑点,由美军王牌陆战第一师固守。如果拿下它,可直接威胁美军西线的交通供给线。美军阵地上单列桩铁丝网、蛇腹形铁丝网和大小地堡、明暗火力点等星罗棋布,交通沟纵横交错,是一块易守难攻的硬骨头。以胜利结束的第三次攻打马踏里东南山的战斗,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后一次战斗,有着独特的意义。

(一)传达命令,黑夜急行80公里

1953年7月8日至27日,为配合板门店谈判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中东线的反击作战,驻守在板门店东侧半公里以东一线阵地的志愿军第46军第136师,集中火力和兵力,先后对马踏里东南山发起三次攻击作战。当时张桢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火箭炮(喀秋莎)第21师208团司令部任作战训练参谋。

7月12日19时30分,张桢正在三乐洞驻地忙着研究《火箭炮(喀秋莎)白天在暴露阵地上反击桂湖洞北山的战斗经验》,突然接到上级命令,因通讯不畅,需连夜赶往盘龙山阵地传达作战任务:通知营长刘殿文和连长李有于13日2时前赶往炮兵第八师司令部接受作战任务。

从三乐洞驻地到盘龙山阵地约80公里,需穿越多道敌人炮火封锁线。接到任务后,张桢立即通知指挥连摩托通讯班长王昌领路,并认真察看了一下军用地图,收拾好办公桌上的文件。19时50分,张桢坐上王昌驾驶的摩托车匆匆出发。

一路颠簸,摩托车路灯坏了,张桢只好将手电筒绑在车头上当车灯,不久,手电筒也坏了。路上满是运送粮弹的车辆,摩托车借着汽车灯光,穿行在汽车中间冒险前行。后来,张桢向路旁的防空哨士兵要了一只手电筒灯泡,将手电筒绑在车头继续前行。因为连日大雨,道路泥泞,摩托车陷在古美城的山坡上动弹不得,一名运送弹药的汽车司机停下车上前帮忙,一起将摩托车推上坡。这个时候,他们已离盘龙山阵地10多公里,越来越接近前沿阵地。

张桢将摩托车隐藏在防空哨所附近,与王昌徒步前进,不久便搭乘友军运送粮弹的汽车,直达万村路口。刚一下车,张桢只感觉眼前一片雪亮,敌人的探照灯将黑夜扯破一大豁口,哒哒哒的机枪声迅速响起。张桢与王昌赶紧卧倒在地,待探照灯离开后才猛跑起来,探照灯来了又赶紧卧倒。这样走走卧卧,大约过了一个半小时,张桢才到达盘龙山,将作战任务传达给第四连连长李有。

(二)带领炮车,冒着炮火入阵地

14日17时,天色阴沉沉的,第四连火炮开始进入泰亭洞阵地。从盘龙山阵地到泰亭洞阵地约五公里,全是敌人封锁地段,敌机在上空不断侦察和扫射。张桢带领第三炮车,与其它三路炮车一起向泰亭洞挺进。

通过万村山岗时,他们被敌人发现,敌人的大炮猛烈射击,密集的炮弹在四周开花。弹片、火花、烟幕、沙尘,昼如黑夜。张桢指挥部队在靠望海山北麓稍避一阵后,要求大家沉着镇定,不要下车乱跑。待炮火转移后,张桢指挥部队迅速出发。抵达中坊洞沟口时,敌人炮火又响了。张桢见四周开阔无法停车隐蔽,便命令部队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急速前进,迅速到达泰亭洞第四连阵地。

(三)狂风暴雨,伴着炮声夜宿坑道

战斗原定15日17时30分打响,但14时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雨,阵地多被山洪冲毁,山头上浓雾笼罩,观察所无法观察和搜索情况,战斗因此后延了。

黑夜,暴雨如注,雷声、闪电、敌炮声、机枪声以及敌机的马达声,密集地交织在一起。张桢和刘德惠、王副连长一起困宿在一条小坑道里,疲惫使他们很快入睡。坑道顶上挂着一块挡水的雨布,因积水太重,竟连布带水一泻而下,全压在三人身上。大家惊醒过来时,才发现浑身湿透,成了“落汤鸡”。坑道上面不时出现塌方,张桢只好钻出坑道,蹲在小沟里,冒雨避弹直到天亮。

大雨中,防御工事多处被山洪冲毁,第四连炮车工事内存放的炮弹来不及转移,全被埋在了泥石里。张桢迅速向上级报告,请求派工兵排前来挖弹药。16日7时30分,天下着绵绵细雨,工兵来了,张桢赤着脚,光着膀子,与工兵一起挖炮弹,转移到安全地带,并擦拭干净。雨后,情况变了,战斗准备扩大,第二和第六两个炮兵连也来参加这场战斗。阵地生活因此延长了十天,张桢被调回253.5高地指挥所指挥作战。

(四)战斗打响,三天占领马踏里

24日6时,趁着敌人炮火停息的空隙,张桢前往第二连和第四连检查阵地工作,顺利完成检查任务。

24日17时30分,战斗打响了。野榴炮对敌人进行了两分钟火力急袭后,火箭炮开始对129高地和+0238号目标进行射击,第二连命中敌营指挥所,第四连击毁敌人迫击炮14门,歼敌192人。整个阵地上敌我炮火交错,到处是爆炸的火光、升起的尘雾。在短兵相接的争夺战中,一会儿是敌攻我守,一会儿又是我攻敌守,打得难分难解。到25日早晨,两个高地基本被我军控制。美军不惜血本,一次又一次在飞机、大炮、坦克掩护下进行反扑。战斗持续到26日午夜,敌军付出了巨大代价也未能将阵地夺回去。

战斗持续三天,指挥员王万发负伤下了火线,张桢和张广文负责指挥了一整夜,多次打退敌人,敌人不敢反扑了。27日,马踏里阵地被志愿军占领,反击马踏里战斗取得胜利。这次战斗共歼灭美军陆战队第一师800多人,击毁迫击炮14门,缴获重机枪两挺、高射机枪5挺及大量弹药,反击马踏里战斗取得胜利。

1953年7月27日,中美双方在朝鲜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标志着历时三年多的朝鲜战争以中朝人民的胜利和美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因在马踏里战斗中表现突出,张桢荣立三等功一次。

战争后的朝鲜目及之处都是废墟,作战时美国飞机的轰炸,让朝鲜平壤几乎没有完整的建筑。朝鲜战争胜利后,张桢随部队留在朝鲜,和朝鲜人民一起重建家园,修筑被废交通和家园,像建设祖国一样帮助他们建设朝鲜。张桢虽是建设工地的管理者,但经常身先士卒,带领大家加油干。1954年5月30日,朝鲜民族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张桢军功奖章和立功证明书。1955年,张桢离开朝鲜,转业返回家乡。

                           

致力客家文化研究1596293460110505.jpg

1955年,张桢转业返回家乡,被分配在宁化县教育部门工作。

1958年,张桢因在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客观讲述了朝鲜战争中美帝国主义实力强于中朝两国,被人曲解,继而划为右派分子,直至1979年才平反昭雪,重返工作岗位。他赴宁化四中任教,曾任四中工会主席。1987年退休后,他笔耕不辍,积极撰写革命回忆录,现著有《竹夫吟草》《人生续》等专集,诗文入选《百年经典诗词集》等专刊,参加全国性诗词征稿100多次。张桢被聘请为宁化张氏宗亲会名誉会长、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张氏委员会顾问,致力于客家文化的交流与研究,著有《宁化客家民俗》。

如今,94岁高龄的张桢与妻子张道明恩爱相伴,四代同堂,其乐融融。他从不抽烟喝酒,生活简朴,爱运动、爱学习。老人关心国家大事,自费订阅多种报刊杂志,每天步行到县图书馆借阅图书。他喜欢收看新闻节目和革命影视剧,看到动情处,他就会情不自禁地站起来,挺直胸膛行军礼,有时还会想起已故的战友,失声痛哭。

张桢经常教育晚辈要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不能忘记当年牺牲的先烈们,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在特殊的年代,他有过委屈,也有过不公平的待遇,但老人不抱怨,他一直珍藏着他从朝鲜战场上带回来的纪念奖章和几本能够证明他曾参与抗美援朝的证书,老人说:“是党和人民给了我人生征途的最高荣誉。我要感恩共产党,永远跟党走。”

“已业工农兵学商,也居城市也居乡。饱尝桑海千般味,风雨阴晴雾雪霜。”打开张桢的回忆录《竹夫吟草》,他在扉页《自题》一诗中这样写道。

1.jpg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