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渭忠,浙江东扬人。1932年出生。1949年3月参加工作。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3月随部队入朝参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文化教员、副政治指导员、总政治部干事、办公厅信访办公室主任、处长,军委纪委专职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少将军衔。 1992年退休后,积极投身“希望工程”。二十多年如一日,捐出自己全部退休收入,并发动家人和朋友,募集资金达100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3000多名,援建希望小学40余所。其事迹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广泛报道。2007年9月18日,作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亲切接见。他还是2008年奥运会“十大爱心大使”之一,“感动中国”提名奖获得者。曾荣获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特殊贡献奖;荣获首届中华慈善大会首设的中华慈善奖。他的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被誉为"希望将军"。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国家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1951年3月,土地改革运动刚刚结束,从苦难中成长起来的赵渭忠已经是当地学校的教员和团支部宣传委员了,他跑到区政府带头报名当兵,报效祖国。3月27日,赵渭忠光荣参军。1953年3月随部队进入朝鲜,在炮兵部队任干部文化补习班教员。战争是残酷的,牺牲也是不可避免的。赵渭忠说:战友陈正元的连队抬炮弹,敌人一个炮打过来,25名战士牺牲。战争的硝烟和战友的鲜血磨练出他的坚强意志和对国家对军队的忠实情感。他表现突出,在坑道里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和一起入朝的四名同乡都幸运的与枪林弹雨插肩而过。他说:面对这么多牺牲的战友,我们活着的人更要珍惜国家和部队给与的一切,好好学习,好好工作。1956年,总政治部在入朝参战部队选拔干部,有五个要求:连职干部,25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一年党龄、身体健康。当年3月赵渭忠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由此奠定了他由士兵成长为将军的基础。    

1596339015694188.jpg

  1992年,赵渭忠60岁。这一年他就要退休了,当时他是河北省军区副政委,少将军衔。


   对于退休,人们因经历、际遇不同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退休之后做什么?赵渭忠认为,职务和岗位当退就退,但共产党员的职责不能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能退,在身体和精力尚可的情况下,还要做对社会对他人有意义的事。

  当时有企业家邀请他去做顾问,家乡的经商者也来邀请他加盟生意场。他回绝了。

   有人说他傻,掉下来的馅饼都不知道用手接;有人说他装,现在都在讲市场经济,还装正直,装清高;也有人说他憨,不知道随着潮流跑。对此,赵渭忠也有自己的理解:“国家有规定,公职人员不得经商、办企业以及参与其他营利性的经营活动。我是个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国家的规定我必须坚决遵守。商场如战场,为了争取最大利润,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在战场上我是一名合格的士兵,而在商场上我未必是一名合格的商人,国家给我的待遇和福利足够我生活了,不是我不想钱多,过富富有余的日子,但是,我不会用国家赋予我的资源和人脉为人民币服务”。

    赵渭忠说:这两年下乡,老区人民的贫困生活和孩子们破旧的校舍、渴望读书的眼睛总在心上转。我这个穷孩子是在父老乡亲的帮助下上了学。是部队培养我成为一名将军,我们不能拿着国家给的钱,什么也不干!他对老伴说:退休了,咱们就做“希望工程”这件事,老区人民为革命,为部队做出了贡献,我们就用资助老区的孩子上学来回报吧!

   老伴步文京十分理解。50多年来,命运多舛的苦难童年、受人恩惠和帮助才得以生存、读书,以致成长为一名共和国将军的人生经历,犹如在赵渭忠心底埋下的感恩的种子,终于孕育发芽了。

1932年7月10号傍晚时分,浙江东阳县巍山镇以杀猪为生的赵山海家又生了个儿子,取名赵渭忠,此时的赵家已改变了父辈时代无房无地的贫穷境况。镇上天天有集,每天都能卖掉一头猪。可是,一家人红红火火的日子却因为父母大伯先后因病去世而走到绝境。赵渭忠成了孤儿,大姐15岁,二姐13岁,哥哥十岁。族人开会商议让两个女儿当童养媳嫁出去,把赵渭忠和哥哥过继给族中没有子嗣的人家。一家骨肉亲人眼看就要生离死别,是懂事,刚强的大姐坚持担负起了一家人的生活,用稚嫩的双肩和爱心支撑这个脆弱的家。大姐把希望寄托在小渭中的学业上,想方设法凑齐一年百十斤大米的学费,把小渭忠送去读书。1596338662470251.jpg

聪明好学的赵渭忠,一边勤奋学习,一边帮衬姐姐做家务活。期间因日本人来了,三次失学。是姐姐不肯放弃,才一次次复学。

  1947年春天,过早分担着家里重担的二姐得了病,没钱治疗,不幸病逝了。办完丧事,家里再没有粮食给赵渭忠交学费了。是他的同学吴德绍得知情况后帮他交了学费,才能继续读书。  

   1948年。适逢东阳师范成立普通师范班(相当于中专)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1949年,学习优秀的赵渭忠,先后到附近的仁山村小学和唐厦小学任教,一个人带四、五个年级、教语文、数学、书法、音乐、体育等科目。学校所在地政府当年对他教学工作的评语是:工作积极,群众拥护,政府信任。

正是由于清贫、困苦的生活磨砺,打造出他善良、坚毅的性格,慈爱、呵护的情谊滋养,也培养了他知恩图报、助人利人的情操基底。

  回首自己走过的路,赵渭忠感慨万千,“我是一个穷孩子,苦孩子,如果没有大姐就没有今天的赵渭忠;如果没有部队,就没有今天的赵将军。60年来,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亲人、乡亲、部队和党组织给予的。我很知足,也非常感恩,我总想做些什么,来回报亲人、回报党组织和社会,只有这样,我才会心安理得。

1992年的一天,赵渭忠和老伴满怀真诚和坚定带着3000元人民币来到河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赵渭忠找到接待人员自我介绍后说了几句特有个性的话,“希望工程是一所大学校,我愿意做一名’志愿兵’,这3000元钱是我的报名费。我们选择’希望工程’,第一不占你们的编制,第二不挤你们的位置。第三不住你们的房子,第四不坐你们的车子,第五部不领你们的票子,只要你们贫困好学的孩子!”

  在当年赵渭忠捐出的这3000元钱,是河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成立以来收到的最高个人捐款,资助了十个贫困小学生。

  据统计,20年来,赵老个人陆续资助了850余名孩子,全家三代人捐款100余万元。从社会各界为希望工程拉来的赞助突破1000万元,建了340余所希望小学,捐助的学生超过5000人。

   是什么动力和缘由让赵渭忠善行大爱20年不停步呢?

   1990年,赵渭忠被组织上安排到河北省军区任副政委分管保检法和群联工作。上任当年的冬天,赵渭忠到太行山老区看望转业军人和烈属。

688c0082bde50b16857e383e0b7dd704_1305834693_vQ32Kr.jpg

    在抗日英雄,王二小的家乡涞源县赵家井村小学,赵渭忠看到学校只有四间校舍,两间倒塌,两间危房,孩子们夏天在露天读书,冬天在人家的羊圈里上课。早上羊群走了,孩子们上课,傍晚孩子们放学,羊群在回圈。羊圈里没有窗户,只有一个天窗,还有一只25瓦的灯泡,这位走南闯北,吃过苦受过难的将军眼圈红了。随行人员告诉长期在机关工作的将军:在革命老区太行山,像这样的情况很多。赵渭忠说:“看到大冷天,孩子们在羊圈上课,那小手,小脸冻得通红,我心里很难受。于是,我就立即四处筹集了2万块给孩子们盖了九间新教室。从那之后我就下了扶贫助学的决心。

   从此,赵渭忠就经常到老区走访。为了能帮助更多的孩子,94年隆冬,赵渭忠带领全家人来到赞皇县穷山沟里的农民家,看到炕头上只有破败的棉絮当被褥,锅里只有干腌菜粥的情景,孩子们都落泪了,掏出身上所有的钱留给农民。此后,他们家每人都参加“1+1”助学,连各自正上幼儿园的孩子,也拿出压岁钱。他还动员自己的侄女,亲戚,老乡们加入这支爱心队伍。就这样,赵渭忠把自己的积蓄捐给希望工程,老两口日常花销,全靠老伴步文京的退休金。为了贫困孩子,他还在各贫困地区之间,四处奔波拉关系找赞助,播撒希望工程火种。在他的感召和努力下,一个个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一所所希望小学拔地而起………

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1995年一位总政的女将军资助了10个孩子,还从总政机关要来40万人民币,在太行老区建了两所希望小学。这两所学校的名字由江泽民同志提写:狼牙山岭东八一希望小学:涉县下温村八一希望小学。1996年,38军通信团的全体官兵共同资助了134名孩子:河北国大集团捐款五万元,资助了100多个孩子...

赵渭忠成了公众人物,面对接踵而来的记者,他高兴地说:宣传的越多,影响越大,加入“希望工程”的人越多,赵将军家的电话也成了“希望热线”。从各种媒体和渠道了解到他的事迹的人们都纷纷解囊,献上自己的爱心。河北省“希望工程办公室”还在他家门口设置了一个捐款箱,每一个前来拜访赵将军的热心人面对捐款箱上“大眼睛姑娘”渴望的双眼都会留下他们一份爱心,少则几元,多则数百元。

1596338777107734.jpg

  赵渭忠走到哪里,就把帮学助学工作做到哪里。他既向家人讲太行山区失学儿童的故事,更不知疲倦地深入到院校、企事业单位演讲,参加社会活动,所到之处大讲特讲“希望工程”的意义,讲助人为乐的道理和“乐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希望工程”做宣传。在他的影响感召下,许多部队官兵、企业家、打工者甚至国外友好人士都成了她的“希望之友”。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第二天,赵渭忠就自制捐款箱,首先放进自己的五万元,发动在石家庄经商的浙江同乡捐款12万元,他先后参加抗震救灾爱心捐助活动,23次,共捐款22万元。最初,赵渭忠有九个“希望朋友”,其中七个是家人,包括自己的两个小外孙女,剩余的就是自己抗美援朝时的两个老战友,如今,他已经有了一个近千人的“希望军团”。他们中有曾经的战友、同事,有朋友介绍的,有慕名而来的,有的是在火车上通过交谈认识的。


 我的“希望朋友”年龄最大的是100岁,是我的老首长曹化元;最小的是我的老战友的外孙女”。赵渭忠说:那年,老战友的儿子喜得千金,他送去1000元贺礼,战友死活不要,赵渭忠就和战友商量把1000元以孩子的名誉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她就成了将军最小的“希望朋友”。

 20年来,赵渭忠走遍了几十个贫困县的乡村。有时碰上狭窄陡峭的深山老路,汽车开不上去,他就徒步进村,1996年,平山县发洪水引发了山体滑坡,道路被冲毁。放心不下山区那些受资助的孩子,洪水退去没几天,他就乘车穿过泥泞的道路赶去探望,帮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赞皇县大家峪村正在上小学的张特丽,张伟利兄弟俩均患有先天性血液病,家庭生活拮据,面临失学,赵渭忠闻讯立即赶到学校,为兄弟俩交齐了所有书费和学杂费。看到该村学校破烂不堪,他又拿出5000元,并于省军区另一位老首长一起,想方设法筹集了五5万多元,为村里翻建了学校。

 1994年赵渭忠联系捐助20万元,在八路军129师曾驻扎的邯郸涉县兴建了一所希望小学。那年12月,赵渭忠到那里看望自己捐助的10名学生,乡里给他做了一锅热腾腾的红薯饭吃。吃着红薯饭,听着老乡们一个劲的感谢,赵渭忠动情的说:“我资助孩子就是为了报答老区人民对人民子弟兵的养育之恩。我是一个老兵,是我应该感谢你们啊。在革命老区,每个县都有无数的人为革命献出生命,我们不能忘了他们,耽误了后代啊!”一席话,情真意切,让在场的父老乡亲留下了热眼泪。

  赵渭忠说,没什么比孩子们成长更能让我欣慰的了。说着,他拿起一个十字绣饰品对记者如数家珍:这是他资助的河北农大的一个孩子绣的,他们家出了三个大学生。他资助的残疾女孩郭晖已经取得了北京大学英语系博士学位,今年又帮他联系到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       

“你想当你面对几百个孩子灿烂的笑脸,那种幸福感有什么能比?连做梦我都可以笑出声来!老将军倍感欣慰和快乐。

 20年过去,前后多次因病住院甚至遭遇车祸,赵薇渭忠仍信守着不改的承诺。赵渭忠说,“我将继续遵循我的原则,不属于我的一分不要,属于我的一分不留,向社会承诺的一分不少”。  

 赵渭忠先后被解放军总政治部评为“全军先进退休干部”,被全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并获得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希望工程”特殊贡献奖。

  面对荣誉,赵渭忠说:“我的脸是黑的,心是红的,血是热的,情是真的干是实的,我愿意做终身的志愿者,做永远的小红帽!

  赵渭忠说,物质上的富有不是真正的富有,精神上的财富才是最大的财富。我和“希望朋友”们的友谊,就是我最大的财富。你们封我为“希望将军”我不敢当,但我真诚的希望曾经为新中国的诞生吃过苦、受过难的老区人民的子孙后代都不再失学!

  我是一名高级“叫花子”,为孩子们要饭,我心甘情愿!我还要再干二十年!

  640b9b62da781c016462900207a3b16f_t01460baa98e1d43011.jpg  

2012年7月10日,河北省文明办、团省委、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河北省浙江企业联合在石家庄举办“善之大行冀之大爱——希望将军赵渭忠公益二十年纪念活动”,回顾和表彰他二十年如一日支持希望工程等公益事业的善举。

 在入选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评委感言:“脱下军帽,戴上小红帽,赵渭忠老人怀揣着一个火种,点亮了数以千计的希望之灯,照亮贫困孩子们的未来之路。”

评委会的颁奖词是:“将军决胜岂止在战场”,这位已经从省军区副政委岗位上退休的将军,为着“希望工程”,又拼搏在人生的沙场。为了希望的实现,他倾尽全力,甚至以家中腌制的咸菜来减轻去市场采购时菜篮子的分量:为了希望的落成,他又唤起和带动爱心万万千千,一齐为大厦加瓦添砖:为了希望的美满,他在拼力地抗争着自家亲人的不幸病痛,肩负沉重的苦难,面对着未来的希望,他总是胜利在握,欢欣笑颜。

                            

(作者:张迎朝)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