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我的老家莱阳北乡门家沟小山村,有“四大宝”名扬十里八村声响三县:逢四遇九赶大集,十大戏箱唱大戏,南河香梨甜似蜜,村里有个三副书记。


  据俺爹回忆,那是1962年冬天,北风一呼啦,地里活一闲,当书记村长的爷爷发话:猫冬,养精蓄锐来春大干快上。村里村外爷爷说了算,六个生产队长都放工猫冬。那年,社员家里生活刚刚解决了温饱,村里形势一片大好。


  就是那个寒冷的冬天,俺的爱听戏爱看戏的活宝三爷爷一壶老烧白干让村里有了快乐。爷爷捧着那火烫的泥酒壶,滋滋地猛吸两口后,终于在冬天的阳光里眯眯眼,看看村里的日子清汤淡味的,没劲儿。爷爷点头挥手给大伙制造点快乐,办门家沟戏团,办全乡全县最好的!三爷爷得令,屁颠屁颠北上大连,戏服头饰刀枪锣鼓十大木箱,花了一大笔钱,整整三百元,爷爷一个人悄悄哭了一场,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那个年代三百元好大好大的花费,村里也是刘罗锅上山——前(钱)紧。爷爷骑虎难下,酒后话说大了,戏箱买来了,钱花了出去,办戏团吧。他私下对三爷骂骂咧咧,没钱就敢花,十大戏箱比县京剧团多一箱子,你是村长书记了?三爷爷偷偷摸摸笑,大哥,你大当家的,我三副书记。从那,不是村干部的三爷有了“三副书记”的绰号。


  十月初九,适逢大集。门家沟村书记村长刘宝臻宣布,村庄戏剧团有了。并且说了过年在家门口唱自己村民演的大戏。从那时起,门家沟村戏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唱起来了。


  村里的民兵室倒腾出来,戏剧团专用。活宝三爷爷为第一负责人兼导演,爷爷专门去青岛请来老师教戏。全村演员乐器鼓手都是三爷爷一手挑选,30多村民赶鸭子上架,赤脚的不怕穿鞋的。男女老少齐上阵,生旦净末丑吹拉敲锣打鼓齐全了,白天排晚上演,屋里闹哄哄,院内吵吵闹,窗上挤塞着孩子们。戏剧团开唱了,老师认真教,村人细细学,念、唱、做、打、妥妥的。爷爷说了,一定要对得起三百元的戏箱。


  腊月二十九,最后一个年集,门家沟大戏扯开大幕。


  戏台早已搭好,十大戏箱的东西亮底了,好东西真不少。大幕后幕两边幕挂好,空中也挂好了,红的,黄的,白的,粉红色的,五彩缤纷,戏台平平整整。俺爷爷放了不少炮仗,在台下噼里啪啦地一响,开心热闹,扬眉吐气。赶集的人多,戏台下人更多,爷爷开心,活宝三爷更开心。锣鼓家什咣咣锵锵一开场,大红幕缓缓闭合,俺爷和三爷出来说几句,这是开场白。又出来个丑角翻跟头,耍花刀,这叫垫子戏。正戏开始了,今儿个唱的是《玉堂春》和现代戏《三世仇》。大幕缓缓拉开,赶集人和村人惊喜了,戏衣头饰红花绿叶艳丽夺目,敲锣打鼓吹拉弹奏悦耳好听。十大戏箱一台戏,门家沟村戏亮相了。一脸麻子的二姑粉装登台,身段娜娜多姿,一唱一说一招一式有板有眼,活活馋煞众人。上大学的相公扮相英俊俏丽,众人喝彩。台下的人让戏迷住了心,抻直脖子瞪大眼瞧戏。活宝三爷在《三世仇》里演大地主,气得俺爷在他下场后,狠狠踢了他一脚:好个三副书记,咋这么像大地主?


  大戏一唱唱红了,门家沟戏出名了。出名了就有请戏的。那时各村各庄都有小俱乐部,友好村各自送戏,相互慰问宣传。出了名戏目就要增加,白天排练,晚上演出。初一自己村唱一天一晚两场,初二到邻村唱戏。俺爷家腊月一到,来请戏的都是邻村书记村长,给足了面子。唱正月,闹二月,拉拉扯扯到三月,在莱阳北乡能请来门家沟大戏,那是相当有面子。


  l968年,县里举办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文艺戏剧汇演,历时l0天,演出29场,220多个节目。门家沟戏目获“卫星”、“红旗”奖,在莱阳享有盛誉。“文化大革命”期间,戏目多为样板戏。后又排演了《红云岗》、《洪湖赤卫队》,调演5次,好评连连。


  俺爹说,逢年过节赶集的日子,大戏就登台唱起,热闹非凡。县里的京剧团时常下来,指导唱戏并借用衣服头饰用具。现在十大戏箱子还在,其它的东西没有存下,爷爷九泉之下,会痛心的。


  十大戏箱一台戏,这是属于门家沟的故事,如今人们只能从回忆中来寻找昔日的热闹快乐。


  刘世俊,乡下人,自由撰稿人,爱好文学。己在《山东青年》《青年月刊》《扬帆》《农民日报》《齐鲁晚报》《农村大众》《烟台日报》《烟台晚报》《今晨6点》等刊出300多篇幅作品,新闻报道等常见地方报端。已有多个作品获奖。刘世俊的愿望——努力做一个可爱的乡下人,不埋怨谁,不嘲笑谁,也不羡慕谁,阳光下灿烂,风雨中奔跑,做自己的梦,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文字。现住莱阳古柳街道办事处后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