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一所职业学校采访,问到孩子的就业情况,校长说,供不应求,常常是企业给我们要人,我们无人可给,一些真有技术的学生,不仅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而且,工资待遇也非常不错,那些孩子,既解决了个人就业问题,也改变了家庭经济状况,当然也缓解了企业用人荒的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而另一面,则是大量的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毕业即失业的问题,而且大学生就业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了热门话题。

一面是用工荒,很多活没人干,一面是很多人就业难。在“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这个社会矛盾的中间,则是整个社会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推崇的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而读书成功的标志就是做人上人,就是从此不再出力流汗,就是只动脑子不再动手,就是从此告别体力活。倘若读书之后,还要去干那些未曾读书的人要干的活,那就是读书失败的表现。整个社会这样看,几乎全部家长这样看,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这样的观念。结果导致几乎所有的孩子,宁愿去上一个二流三流的本科,也不愿意去一所好的职业技术学校学一门真正的手艺,因为在家长和孩子看来,再赖的本科,将来也是动脑的,而再好的职业技术学校,将来也要动手的。传统的就业观念里,动脑就是吃智,动手就是吃力,吃智就高大上,吃力就低档次,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人人都想吃智,人人都不想吃力,人人都想当治人者,人人都不想治于人,人人都想坐轿子,人人都不想抬轿子,于是,导致很多只想吃智的人,无所事事,无事可干,而很多急需要人干的事,却没有人去干,也没有人愿意去干。

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以及落后的农业生产,让大家对于体力劳动产生了心理上的抗拒,而对于脑力劳动有一种莫名的崇拜。

但是中国已经进入到工业社会,即便是农业劳动,也是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运用智力的程度越来越高。工业社会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需要大量的能工巧匠,需要大量的动手创造能力强的人。科学家再伟大,设计师再伟大,他们的理念要变成现实,必须大量懂技术的劳动者来完成,倘若没有大量懂技术的劳动者,再伟大的设计也是空中楼阁,再伟大的发明,也是纸上谈兵。

道理是这样说,但要真正的做到,却并非那么容易。那个校长又坦言,长期形成人们的就学就业理念,要改变,并不容易,比如职业学校的老师,就没有一个想让自己的孩子上职校,因为社会的职业歧视可能长期存在,尽管很多职业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很重要,很关键,也很受欢迎,但是却没有人愿意心甘情愿地去干,除非迫不得已。在一些发达国家,很多人干一些在我们看来并不高大上的职业,他们会干得津津有味,也充满自信和快乐,他们常常可以把一项事情做到极致,做成一种艺术,是因为在那样的环境里,每一项职业都值得尊重,只要自己喜欢,干任何事情,都会充满快乐,也都会尽最大努力干到最好。而我们在对孩子的未来设计里,对各种社会职业早已经分成了三六九等,长期潜移默化、熏陶教育的结果就是“有些活没人干”,而另一面则是“有些人没活干”。

看来,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