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时代,由滹沱河畔走上蒙古建元、一统江山的历史舞台,建功立业,除了史天泽家族,还有董氏家族,即董俊和他的三个儿子,一起南征北战,被元帝引为心腹,建功封侯。


  董 俊

  董俊(1186-1233年),字用章,藁城人。其家庭世代务农。董俊少年时种田,自称“一农夫”。成年开始浏览书史,擅长骑射,武功高强。

  蒙古太祖六年(1211年),成吉思汗发动伐金战争,河北大乱。藁城令立靶募兵,射中者选拔为将。众人都不能,只有董俊一发破的,遂受募领兵。1215年,木华黎帅兵南下,董俊率军归降蒙古军,跟随蒙古军南下,多有战功,因功于1219年升任中山府(治今河北定州市)事,佩金虎符。

  这时,于董俊对峙的,是驻守真定的金将武仙。董俊率众趁夜偷入真定,赶走武仙,真定周围诸城都脱离武仙来归附。1220年春,金朝发大兵增援武仙,在中山的蒙古将领李全叛蒙古,策应金兵。这时董俊屯军曲阳,武仙帅大军,气势汹汹地向董俊扑来,结果,被董俊在黄山下打败。八月,武仙穷途末路,被迫而降。收降武仙后,董俊被封为龙虎上将军、行元帅府事,驻藁城。他提醒木华黎:“武仙狡猾,不可测,请加以防备。”木华黎赞成他的话,便授于他左副元帅,升藁城县为永安州,其部众号为匡国军,诸事都委托董俊负责。

  事情的发展,被董俊不幸而言中。1225年二月,武仙杀害驻守真定的蒙古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史天倪反叛,再投金朝。一时间,藁城近旁州县大多改旗易帜,只有董俊,虽有战士不满千人,仍孤军坚守。武仙围攻一年多,终一无所获,于是纵兵践踏农田庄稼。董俊高声斥责:“你欲得民众,却夺他们的食,简直无道!这是贼都不做的事。”武仙惭愧而去,董俊出兵追击,武仙败走。之后,武仙暗中派奸细潜入真定城,联络死党做内应,趁黑夜夺取了真定,真定守将史天泽带领步卒数十人,奔藁城求援于董俊。董俊与史天泽联手,夺回真定,平定了武仙叛乱,帮助史天泽稳定了河北局势。

  蒙古太宗四年(1232年),蒙军围攻开封,金哀宗弃城奔蔡,董俊率兵追杀,遇金朝伏兵,董俊力战身亡,终年48岁。

  董俊去世时,已为蒙古立下汗马功劳。蒙古皇帝念他惟知有国,赠“翊运效节”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封寿国公,谥忠烈。加赠“推忠翊运效节”功臣,改封赵国公。①(《元史》卷148《董俊传》。)

  董俊英年早逝,但他的英风豪气使后人难忘,为此,史书对他评价甚高。

  董俊为国许身,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元史》说他,每临阵“勇气慑众,立矢石间,怡然若无事”,既使“中伤亦不为动”。他羡慕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为人,常对人说:“马革裹尸,援固可壮。”所以,每战必持矛冲锋在前。有人谏止,董俊说:“我作为人臣,敌人在前,不赴死,难道偷安避危吗!”

  每战之后,将官各报所俘人口,即“献户口”,别人都以少报多,但董俊从不作假,吏请随大流,他说:民户实际少,而以数多欺瞒上报,以后朝廷按户索赋,只好苛征重敛,这是我独得利,而让民众长期受困。

  董俊器度宏远,善战而不妄杀,所以人们都乐为之用。大小百战,无不克捷。南下伐金时,凡收归为奴者,他都纵放为民。在他任行元帅府时,有三百余人准备作乱,发觉后,只杀掉首犯,其余全部释放。深、冀间妖人惑众,图谋不轨,牵连数万人,主管官吏提出灭其家族,董俊力请但诛首恶。破沃州天台寨后,其他将官欲掠夺子女,董俊劝阻:“城降而俘其家,仁者不为也。”南征时,被俘南人多愿作其家奴,而董俊“悉纵为民”,全部放归。就是邻境的人有被掠卖者,他也会拿钱赎之放还。他“为政宽明”,在中山府时,“见人善治田庐,”就与之“欢语”,“有惰者,则怒罚之。”所以他的部队供给完备充实,因为民众惟恐他离去。

  董俊早年丧父,侍奉母亲以孝闻名,同时,严格教育后代,常告诫诸子:“我不过一个农夫,天下多变故,我以‘忠义事人’,仅立门户。你们要‘力田读书’,不要有非份之想!”攻克汁京时,他将儒士请到藁城,教授诸子。他曾说:“射,百日事耳;《诗》、《书》,非积学不通。”①(《元史·董俊传》)

  董俊有子九人:文炳、文蔚、文用、文直、文毅、文振、文进、文忠、文义。而文炳、文用与文忠也是元代名臣。


  董文炳

  董文炳(1217-1278年),字彦明,董俊长子,少年老成。董俊战死时,他才十六岁。带着几个弟弟侍奉母亲李夫人。董文炳聪明机灵,善于记忆和背诵,小的时候就如同成年人一样。1235年,以父荫任藁城令。官府中的同事都是他父亲在任时的人,轻视董文炳年轻,连小吏都不怕他。但是,董文炳兼听明断,以恩立威。没过多久,与他同列的人都心甘情愿地在他手下干事,小吏拿着文书让他签署时,竟然不敢抬头看他,里人也归顺信服。县里很贫穷,旱灾、蝗灾严重,但赋税日益增多,民不聊生。董文炳用自己家中数千石谷子代交赋税,官府才放宽对老百姓的征敛。前任县令因征集军需向私人借贷,放贷者每年加倍收取利息,官府拿百姓的蚕和麦子去偿还。董文炳说:“百姓都很困苦。我作为县令,不忍心坐视不管,我应当替百姓偿还。”于是他把自家的田地作价还给放贷的人,又把县里的闲置田地让贫民耕种。于是流散在外的人渐渐回来,几年时间老百姓就可以吃饱饭了。当时正值括编户籍,凡敢隐瞒实情者诛,并抄没家产,他却独出心裁,让民众聚口而居,以减少户数。众人都认为这样不妥。董文炳说:“为了老百姓而被定罪,我是心甘情愿的。”老百姓也有不愿这样做的,董文炳说:“以后他们会感激我的。”于是赋税大大减少,人们都很快富裕起来。邻近县中有告状得不到伸张的,都上书给董文炳,求他裁决。董文炳曾经拜见上级官员,邻县的人都聚在那儿观看,说:“董县令看起来也是人啊,为什么他这样明断如神!”当时官府索求无厌,董文炳抵制不予。有人向州府进谗言,州府有人欲陷害他,董文炳说:“我终不能剥夺老百姓来给自己谋私利。”于是弃官而去。 

  1253年秋,忽必烈出征南诏。董文炳率部下46人从征,人马在半道相继死去,及至吐蕃,只有两人跟从。两人挟持文炳徒步艰难行走,食尽,只得取死马肉为食,每日行走不到三二十里,纵然如此,一点也没有失去信心,意志越发坚定,相信一定能赶上大军。恰巧使者路过,看到文炳,回到大队说明他的境状。当时文炳的弟弟文忠先从忽必烈,忽必烈即命文忠带五匹马载食物迎接文炳。忽必烈壮其忠,且悯其劳,赏赐甚厚,从此受到重用。

  1260年,忽必烈即位,他受命宣慰燕南诸道,回朝后上奏建议宜赦天下,忽必烈采纳了他的建议,安定了人心。第二年被擢任山东东路宣抚使。忽必烈组建侍卫亲军,在确定亲军首领时,忽必烈选中董文炳,说:“亲军非董文炳难以胜任。”董文炳被任命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佩金虎符。

  忽必烈中统三年(1262年),李璮在济南反叛,董文炳参与平定。李璮善用兵,董文炳会合诸军将其紧紧围困,李璮不得逃遁。时间一长,李璮气势低落,董文炳说:“李璮已成穷寇,可以设计擒拿。”于是亲自抵城下,向李璮爱将田都统喊话:“反者是李璮,你若能归降过来就是我的人,不要自取死亡。”田都统缒城投降,余众遂乱。董文炳活捉李璮进献给元军主将。李璮的兵军二万余人,勇而善战,主将恼怒他们参与反叛,就分配诸军,把他们秘密处死。按分配数,董文炳应当杀二千人,他对主将说:“这些人都是被李璮所胁迫,杀了他们恐怕有违天子仁圣之意。过去天子伐南诏,有的将士妄杀人,虽是大将亦按犯罪处置,所以不宜杀掉这些人。”主将听从他的意见。然而开杀者已众,都非常后悔。 

  李璮伏诛,山东还没有平定,于是董文炳任为山东东路经略使,率亲军出行山东。元帝拿出金银符50个付与董文炳,由他决定赏赐有功者。山东乱局得以安定。

  后来,忽必烈剥夺世侯权力,连史天泽家族都被免去军职17人,唯董氏没有波及,兄弟几人并在军旅任要职。至元十年(1273年)拜参知政事。这年,他从元军伐宋,多有战功。至元十三年(1276年)二月,进入南宋都城临安。元军班师后,董文炳留守临安。董文炳安定秩序,宋民竟然不知易主。时翰林学士李槃奉诏到临安招纳宋士,董文炳对他说:“国可灭,史不可没。宋朝十六主,有天下三百余年,史官所记具在史馆,宜悉收以备典礼。”将宋史及注记五千余册北送国史院。宋宗室福王到元京师,遍送重宝与诸贵人,只有董文炳却之不受。宰相伯颜向忽必烈奏称,平宋时,“怀徕安集之功,董文炳居多”。忽必烈说:“文炳是吾旧臣,忠诚勤勉,朕素来所知。”于是,拜董文炳为资德大夫、中书左丞。

  当时台州、闽中一定还是南宋残余兵力占守,元帝敕令董文炳进兵。进军路上,所过之地,禁止士兵马匹践踏田麦,他说:“百姓的粮食,在仓者我们都吃掉了,长在田里的让你们又践踏了,我们新占之邑的民众靠什么来维持活命?”这与蒙古大军南下肆意劫掠形成鲜明对比。所以原南宋的人民感激他,不忍以兵相向。进军到台州,原南宋将领张世杰逃走。诸将争相俘获州民,文炳下令说:“台州的百姓第一次效顺于我们,我方没顾上管理,所以为张世杰据有,这里的百姓有何罪?敢有不释放所俘百姓者,以军法论处!”得到释免的百姓有数万人。至温州,温州还未攻下前,他就下令:“不准俘获民众子女,不许劫掠民众资财。”温州守将放火烧城而逃,董文炳亟命灭火,追擒其将,历数他残害百姓之罪,斩首示众。逾岭进入闽地,百姓扶老来迎,漳、泉、建宁、邵武诸郡都送款来附。闽地百姓感受董文炳德义最深,竟然立庙祭祀他。

  元帝忽必烈对董文炳尊崇倍至,他的声位日隆,汉人几乎没有出其右者。至元十四年(1277年),忽必烈在上都,逢北边有警,欲亲自将兵北伐。急召董文炳北上。董文炳自临安北上,及至快到时,忽必烈每日都问他的来期。及至,立即召入。董文炳稽首拜见,说:“今南方已平,臣无所效力,请事北边。”忽必烈说:“朕召卿,意不在此。竖子盗兵,朕自去平定。山以南,国之根本,尽托付给卿。遇有不测之事,由卿便宜处置,再告诉朕。中书省、枢密院事无大小,咨询卿后再执行,朕已敕令主事者,卿放心勉力。”董文炳推避辞谢,忽必烈不许。他便上奏忽必烈,下诏停止追索货宝,以行安怀之道。他又上奏了一件自己犯有专擅之罪的事。那是他进军泉州时,太守蒲寿庚来降。蒲寿庚为回纥人,以海舶为业,家资累集以万计,南海蛮夷诸国,莫不畏服。如果让寿蒲庚镇守东南,一定能够平安无虞。董文炳认为其人可用,而且应该加重他的事权,于是解自己所佩金虎符相予。忽必烈听奏,不仅不予追究,反而大加称赞,再赐他金虎符。

  于是,董文炳留其子士选在上都宿卫,本人即赴大都,但不到中书省办公,唯以平素威望抑制阿合马的专权用事。

  至元十五年(1278年)夏,董文炳已有病,但仍加任佥书枢密院事。在天寿节,元帝赐宴群臣,忽必烈命董文炳坐在左右丞及诸侍卫将军之上。不久他病笃而卒。赠平章政事,谥忠献。其子士元、士选,均有事功。

  董文炳一生牢记父亲“勤苦自食其力,毋贪非分”的告诫,在他去世时,家里“廪无粟,库无财”。


  董文用

  董文用(1224—1297年),字彦材,董俊第三子。十岁时父死,由长兄文炳教育成人。藁城为庄圣太后唆鲁禾帖尼汤沐邑(收取税赋的私邑),1250年太后命选择邑中子弟来朝见,董文用始从其兄董文炳谒太后于和林城。后来,被忽必烈选入藩邸主管文书,经常在帐中和忽必烈讲说,深得信用。宪宗三年(1253年),董文用与其弟文忠从忽必烈征大理,督办粮械,辅佐军务。1257年,受命授皇子北平王、云南王读经。期间,替忽必烈从各地召遗老窦默、姚枢、李俊民、李冶、魏璠晋见。1259年又随忽必烈伐宋,有功。

  1260年忽必烈即位后,董文用历任左右司郎中、兵部郎中与西夏中兴等路行省郎中。他主持开挖唐来、汉延、秦家等渠,垦辟中兴、西凉、甘、肃、瓜、沙等州大片水田,招徕四五万户,授予田种,并颁给农具。对开发、安定西北地区起了重大作用。

  还有一件事,尽显董文用的胆识和官德。当时宗王只必铁木儿镇西方,其属下横行无忌,向地方需索无算,行省官员不能支应。董文用坐镇幕府,当面晓以法律,加以制止。只必铁木儿下属积忿,向只必铁木儿诬告董文用。只必铁木儿发怒,召董文用,派手下人责问。董文用对责问他的人说:“我乃天子命吏,不是你们这些人所当问的,我要与天子所派遣的王傅辨说。”只必铁木儿即遣其傅讯问董文用。这位王傅是朝中旧臣,文用对他说:“我是汉人,生死不足为计。所恨的是,像宗王这样仁慈宽厚,以重戚的名分镇抚远方,而他的属下毒虐百姓,凌暴官府,损伤宗王的威名。”于是,一一列举这些人做的数十起不法行为。王傅惊起,赶去告诉宗王,宗王即刻召董文用表示感谢。自此,行省府事颇有建树,中兴等路遂安定。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设立司农司,董文用受命为山东东西道巡行劝农使。山东因战乱,大部分田地荒芜,董文用巡行劝励,不管多么偏僻的地方都去,走遍了山东各地劝农。五年来,他的政绩为天下劝农使之最。至元十二年(1275年),丞相安童奏任他为工部侍郎,以替代紇石里。紇石里是平章政事阿合马的私人心腹。安童遭阿合马党徒谗陷罢相,被派往西北边境。阿合马党徒趁机也构陷董文用,唆使鹰坊都监上奏皇帝:“自纥石里去职,工部侍郎不给鹰食,鹰都瘦得要死了。”皇帝震怒,催促召董文用来处治。于是急捕董文用入见皇帝,皇帝望见,说:“董文用是为你们备治鹰食的人啊!”搁置不再理问。十三年,出任为卫辉路总管,佩金虎符。适逢灭宋后所得图籍、金玉、财帛等北运繁忙,他会集旁郡立驿置法,使运事不废,又不伤民力。

  至元十六年(1279年),董文用免官归乡,虽然居所只是茅茨数椽,仅蔽风雨,但他怡然安居。太子多次对御史台谏官说:“董文用勋旧忠良,何以不见用!”至元十九年(1282年)阿合马被杀,朝廷选用旧臣,董文用受召为兵部尚书,从此与闻朝政大事。第二年,江淮行省有的官员欲专权肆为,忌怕廉察官,建议御史台派驻行省的行台隶属行省,书状上到朝廷,集朝臣议处,董文用力主不可,最后采纳了他的意见。

  后转任礼部尚书,迁任翰林、集贤二院学士,知秘书监。当时中书右丞卢世荣专权,暗中勾结贪刻之党,以贪贿盘剥为功,向皇帝建议:“我立法治财,每年会成倍增加,而民不感到受扰。”下诏让朝臣会议,无人敢言。董文用当面责问:“此钱取于右丞之家呢?还是将取之于民呢?取于右丞之家,则不敢说什么;若取之于民,则有话说。牧羊者,每年两次剪羊毛,而今牧人每日剪羊毛而进献,那么主人因为得毛之多而喜悦,然而羊无以避寒热,即死且尽,羊毛又从哪里得来!民财也是有限的,取之以时,还惧怕其伤残。今尽刻剥无遗,还哪里有百姓呢”卢世荣无言以对。丞相安童对在坐的人说:“董尚书真乃不虚食俸禄者。”其他参与会议的人出门,都向董文用致谢:“君以一言,折聚敛之臣,而厚邦本,真仁人之言啊!”从此得罪于卢世荣。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拜江淮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董文用力辞。皇帝说:“卿家世非他人可比。朕所以任用卿,不是让你管钱谷细微之事,卿当察大政,事有不便,但说给朕。”董文用遂行赴任。行省长官,向来贵重多傲,同列没有人敢仰视,跪拜禀事,如小吏对上官。董文用至,则坐堂上,从容不迫,是非可否,无所迁就,虽数次忤之,全然不顾。帝命于杭州宋故宫建佛塔,官吏奉行甚急,天大雨雪,入山伐木,死者数百人,还要并建大寺。董文用劝阻,推迟修建佛塔以纾民困。第二年,朝廷将用兵海东,征敛益急,官员大肆假公济私。董文用上奏谏止。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任御史中丞,举用贤能之士十余人为按察使、行台中丞,被认为是当时入选的最优者。当时桑哥专权,恩宠方盛,连近戚贵人见之,都屏声静气,恭顺退避。董文用独不阿附。桑哥令人游说董文用,在帝前为自己颂功,董文用不答理。桑哥又亲自对董文用说:“百官都食于丞相府矣。”董文用还是不答应。正逢朔方兴兵,急法暴敛使民不聊生,盗贼蜂起,要求桑哥支持御史台履行职能,不得抑止,违忤桑哥越深。董文用每日与之辨论,毫不屈服,并向忽必烈具奏桑哥奸状。桑哥在皇帝面前诬告董文用,请皇帝以重罪治董文用。皇帝说:“董文用任御史职,有什么罪!并且董文用端正谨慎,朕向来知道,你要善视他。”

  后迁大司农。当时朝廷欲夺民田为屯田,董文用固执不可。迁为翰林学士承旨。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董文用受命为皇孙授经。世祖说老人畏寒,就不时召至帐中,敕令近侍亲自为董文用准备膳食。或有赐饮,不要他跪拜。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忽必烈去世时,亲信的汉人旧臣,惟有董文用尚存。成宗铁穆耳即位后,常召他入帐中问事,升为资德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诏修先帝实录。  

  大德元年(1297年),董文用卒,后封赵国公,谥忠穆。  


  董文忠

  董文忠(1230—1281),字彦诚,董俊第八子。1252年,他入侍忽必烈潜邸,1260年忽必烈即位后,置符宝局,董文忠受命为郎,备受亲信。

  董氏子弟,从幼年就在宫中任宿卫,给事宫廷,故此元代诸帝,对他们亲若家人子弟。忽必烈对董文忠极为信任,因董文忠行八,每以八哥、董八呼之而不呼其名。忽必烈曾对皇太子说:“竭诚报国,能在大事上多有建树,只有董文忠能够做到。”

  虽然如此,董文忠和父亲、兄长一样,并不对元帝无原则地盲从,而是敢于犯颜直谏。至元二年(1265年),安童以右丞相入领中书,建言上陈十事,忤旨,董文忠对忽必烈说:“丞相素有贤名,秉政之初,人们正观察着,所呈请得不到允准,以后怎么执政?”于是从旁代为奏对,诚恳,实在,犹如自己亲手写的条陈。于是得到忽必烈允可。至元八年(1271年),侍讲学士徒单公履欲奏行科举,忽必烈召入廷议,董文忠称诗赋无益于治国,科举乃亡国余习,阻止此事。至元十一年(1274年)伐宋,百姓贫困供应缺乏,他上奏免除常年横征。后又请罢官卖农具之税。当时多盗,皇帝下诏犯者皆杀无赦。他奏请当分罪之轻重,不可一概处死。有人告汉人殴伤蒙古人,又有太府监属卢甲盗剪官布。皇帝怒,命杀之以惩戒民众。董文忠进言:“今刑曹于囚罪当死者,已有认罪的言词,还犹必须详查慎议定罪,怎么可以因人一言,马上加之重典!宜交于有司查实,再听后君命。”于是派遣董文忠及近臣突满分核查,查清是无辜受诬,遂下诏恕免。元帝为此责备侍臣说:“在朕发怒时,卿曹都不敢言。不是董文忠开悟朕心,就杀二无辜之人,必然让中外议论。”为此赐董文忠金尊,说:“用以旌表卿的正直。”裕宗也对宫中臣子说:“当天威震怒,董文忠从容谏正,实是人臣中难能可贵者。”当事者太府监属卢甲带着礼物拜见董文忠,流泪致谢说:“鄙人全赖公复生。”董文忠说:“我向来不认识你,所以在危急时出手相救,全是为了国家公正量刑,怎么会指望你回报呢!”拒绝接受他的礼物。

  在元朝的特殊情况下,作为汉官,如何处理和蒙古贵族的关系,往往决定能否在官场立住脚。董文用的可贵之处在于不阿附权贵,敢于仗义执言,向行不法的权臣叫板。自宰相安童北伐,阿合马独自把持朝政,结党营私。阿合马惧怕廉希宪重新入为相,妨碍他行使自己的权谋,便起奏廉希宪到江陵任职。董文忠却对皇帝说:“希宪是国家名臣,今宰相虚位,不可使其久居外任,失去人望,宜早日召还。”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有人忌恨董文忠,欲害他,但是董文忠清廉谨慎无过错,抓不到把柄,于是奉钞万缗为董文忠祝寿,求结交为欢,被董文忠拒绝。

  其兄董文炳去世,太傅伯颜推荐董文忠可为相,皇帝让继任其兄宰相之职,董文忠辞让说:“臣兄长有平定南方之劳,可居这个职位。臣只在朝中任给事中,出过什么力,敢冒功居此重职?”

  至元十八年(1281年),朝廷将典瑞局升格为典瑞监,典瑞局郎升为典瑞局卿,仍以董文忠任其职,并兼枢密院佥书,留居大都,凡宫苑、城门、直舍、徽道、环卫、营屯、禁兵、太府、少府、军器、尚乘诸监,都由董文忠节制。原隶中书省的兵马司也改由董文忠掌管,阿合马屡次奏请夺还,都不能得逞。这年冬十月,正要入朝,忽然在家庭堂跌倒,气息奄奄。皇帝派遣中使抢救,救治不及,遂气绝。皇帝伤痛不己,犹希望还会有气息,敕令不要马上入殓。卒后封寿国公,谧忠贞。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