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我从上海盲校毕业,分配到河北省工作,1993年退休。白驹过隙,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此间,为建设祖国出了一份力,但与国家的要求相比,实在微不足道。我认识到,人退休了,思想、精神不能退,要尽心尽力发挥余热,继续报效祖国。


怎样做到这一点,使退休生活过得有意义?回顾往昔,我已做了两件事,一是英语翻译,二是文学创作,总算没有虚度晚年。


我在校时有了一些英语基础,改革开放,中央电台开展英语广播教学,我跟着学,一来复习旧课,二来得到新的提高,做到温故而知新。


当时,我每月能收到两份盲文版英语杂志。一份创刊于1907年,面向全球盲人,免费供应。创始人Matilda Ziegler是个寡妇,她儿子就是盲人,感同身受。另一份是美国盲人组织的机关刊物The Braille Forum(盲文论坛)。这两份杂志开阔了我的眼界,使我了解全世界的盲人情况,大有打开门窗后八面来风的新鲜感。特别是美英两国的盲人事业新动态,反映了两国盲人的生活、学习和劳动就业状况,以及在科技上的进步,比如助视器、语音手杖、盲用电脑等等,大大震撼了我的心灵。与当时的国内情况相比,真是差距十万八千里,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必须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2.jpg

  基于这样的感受,我决定将国外杂志上有价值的文章翻译过来,供广大读者分享,做到它山之石为我所用,促进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1954年,我国创办一份杂志叫《盲人月刊》,我把翻译稿寄给他们发表,很快受到读者的欢迎,得到好评。此后,《盲人月刊》开辟专栏,月月刊登我的翻译文章。有一年,四部门联合开展“拓宽盲人就业渠道”的大讨论活动,我的翻译稿《美国盲人就业状况》获二等奖。该文介绍了美国盲人广泛的就业渠道,包括盲工人、盲教师、盲教授、盲律师、盲市长、盲科学家和自由职业者,给读者很大的启发。


  一句话,改革开放年间,我的翻译工作没有白费力气,为祖国残疾人事业增砖添瓦。


二十一世纪初,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时期,在波及各行各业的同时,也影响到了美国的盲人事业。盲校关门的关门,合并的合并,盲人福利也大大缩减。盲文是凸起的点字,不能使用薄纸印刷,必须采用厚厚的高质量的印刷纸,这样一来,盲文杂志的成本大大提高,免费供应也就成了问题。于是Ziegler杂志停止供应纸制本,改用网络传输,而我当时还没有电脑,于是翻译工作被迫停止。


后来我的兴趣转移了,从英语翻译转到文学创作,写小说,写散文,在《荷花淀》《自强文苑》《盲人月刊》《小小说月刊》上发表。2015年出版小说集《爱》,同年9月,参加保定市作家协会。


我写了长篇小说《一代英豪》(现在银河悦读网连载中,编辑是大慰老师),在第十三届子香怀杯全国网络文学大赛上获三等奖。遗憾的是,这部小说至今没有正式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


我家境贫寒,营养极度缺乏,导致角膜溃疡而双目失明。失明后进上海盲校,亲身经历学校的种种变迁,体会到老师们——尤其是名言老师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他们爱盲童,爱盲教事业,为此,往往要承受社会上对特教工作者的歧视,遭受种种不公正待遇,乃至影响他们的家庭,他们的爱情婚姻,但他们无怨无悔,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感天动地甘为孺子牛……


这一切促使我产生一个梦想,要在毕业后写一部长篇歌颂特教工作者,《一代英豪》就是我的尝试。据我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发表了许许多多小说,但是没有一部关系到特教事业的,可以说,《一代英豪》弥补了这一空白。


我深知,盲人的生活圈子狭窄,所获得的信息很有限,这就给我的写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俗话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3.jpg,下笔才有神。”这是前人的经验之谈,很宝贵。“行万里路”盲人做不到,“读万卷书”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我买了一个读书机,好像在家中建起了一座小型图书馆,小说、散文、诗歌、纪实文学应有尽有。我于是天天读书,如一日三餐那样,天天吸取营养,深感自己“井底蛙”的可笑。从事文学创作,尤其是写小说,离不开想象力,特别是对于盲人作者更是如此。我体会到,读书越多,想象力越丰富,写作时更容易得心应手。我读获奖作品,也读非获奖作品,力求全面。


一个人的记忆力很有限,什么都凭脑子记,是记不住的。所以我读书时注意做读书笔记。比如景物描写,花的颜色,河流,高山,日月星辰尽可能记下来。还有人的表情、容貌,眼神、动作等,也要如获至宝记下来。另外,历史典故、逸闻趣事,警句妙语也不放过。这些对我的写作很有用,可以解决肖像描写和景物描写的难题。就是说,可以弥补看不见的缺憾。


我由于耳聋不会操作电脑。写成盲文稿后,请我夫人用电脑打录下来,然后通过电子邮箱发出去。夫人是我文学创作的坚强后盾。她体弱多病,经常失眠,但从未拒绝对我的帮助。你不会想到吧,我夫人也是个盲人,一部作品由两个盲人共同完成,其艰难可想而知。


改革开放,给了我宽松的写作环境。河北大学的志愿者,保定学院的志愿者,只要一个电话或qq上的消息,他们就会放弃休息来帮助我,或者通过电脑远程服务。《一代英豪》多次修改,就是靠他们完成的。谢谢热情的志愿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虽然到了垂暮之年,但健康尚佳,我要笔耕不辍,写更多更好的作品,报答社会的养育之恩。


写于2020年7月13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