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对“赛金花”三个字,唯一印象就是说她是个妓女,关于她的故事一概不知。近日,我在阅读著名作家肖复兴的纪实散文《八大胡同(八章)》一书时,看到里面重要章节之一就是描写赛金花的,才对她的故事有了进一步探源的欲望。我又专门到新华书店买了本清末曾朴以赛金花为原型撰写的长篇小说《孽海花》,并很快读完。这时,我才对八大胡同里四大名妓之一的赛金花(另三位分别是苏三、陈圆圆、小凤仙)有了清晰地印象。

令人感叹的是,与苏三、陈圆圆、小凤仙三位相比,在赛金花身上赋予了更多的传奇故事。她年纪很小时就是花船的艺妓,偶遇状元郎洪钧,便双双“一见钟情”。 艳若桃花的“花国状元”嫁给了两鬓染霜的真状元,并一跃而成为“公使夫人”,陪同夫君出使欧洲,学会了德语。八国联军进北京的一场浩劫,又将她造就成为“乱世女杰”。

我到网上查阅,许多名人对赛金花都有一种复杂的情怀。连北大教授刘半农都要为赛金花写传记,最后由刘的学生商鸿逵经过认真采访,于1934年撰写完成《赛金花本事》。刘半农还在《赛金花本事》写到:中国有两个“宝贝”,慈禧与赛金花,一个在朝一个在野;一个卖国一个卖身;一个可恨一个可怜。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抗战时期,夏衍先生和熊佛西先生先后又都写作了同名话剧《赛金花》。建国以后,以赛金花为主角的各种著作,又有包括国内著名小说家张弦和海外作家赵淑侠所写的小说和传记等多种。可以说,在中国众多的名妓中,没有一位能够赶得上赛金花如此受到人们的青睐、关注和研究的,她已经日渐成为了一种显学。 

赛金花原籍安徽黟县,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出生于一个士绅家庭。母亲病逝后,随父亲移居到苏州。赛金花天生丽质。1886年,在一个远房亲戚的引荐下,14岁的赛金花到了香风细细的花船上,成了一名卖笑不卖身的“清倌人”。没过多久,笑靥如花、柔情似水的赛金花就红遍了苏州。赛金花到底有多漂亮,《孽海花》里有这样一段,说她是:不长不短,不肥不瘦,面如瓜子,脸若桃花,两条欲蹙不蹙的蛾眉,一双似开非开的凤眼,似曾相识,莫道无情,正是说不尽的体态风流,风姿绰约。1887年,赛金花遇到了一位贵人。这位贵人就是同治年间的状元郎洪钧。洪钧出生于苏州城内的张家巷,后来担任了江西学政,因母亲去世而回到老家苏州。在偶遇赛金花后,洪钧就再也放不下这个我见犹怜的美人,最后征得妻子同意,正式把赛金花娶回家中,成为“状元夫人”,完成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跨越。                                1888年,洪钧服丧期满,便带着赛金花进京任职。进京后不久,洪钧被任命为出使德、奥、俄、荷四国的特命全权大使,要漂洋过海去当一名外交官。按照惯例,大使必须有夫人随行。正房王夫人因身体不好不愿随他出国,就让赛金花代替她,并把自己一套诰命夫人的服饰借给了赛金花。就这样,赛金花以公使夫人的名义,步步莲花地走出国门,大开了眼界。

1890年,洪钧三年任满,应召回国。1893年,洪钧病死,赛金花成了个二十岁出头的小寡妇。扶柩南归苏州时,在青阳港遇到了旧日相好京剧武生孙作舟。在孙的鼓动下,不甘寂寞的赛金花连夫家都没到,就半路走脱,移居到了十里洋场的上海,开始了她的妓女生涯。据说,在此期间,赛金花结识了名重一时的李鸿章和盛宣怀。日后,赛金花又到天津开设妓院,再到北京刑部街后开设她的“金花班”。当然,随洪钧出使欧洲,是赛金花最为风光的经历,也是她日后坐镇八大胡同的资本和身价。初到北京一段时间,是赛金花的鼎盛时期。她艳帜所指,挡者披靡,名头响遍京师九城。如同戏子需要有人来捧一样,妓女一样需要追捧,才能扎根立足,水涨船高,捧赛金花的也都是些王公大臣、豪门贵胄。除了户部尚书杨立山外,浙江江西巡抚德晓峰也和她打得火热,杨、德二位大人对她出手很是阔绰,一次就能送上白银一千两。赛金花还是庆王府、的常客。因赛金花常穿男装,结发辫,头戴草帽,足蹬缎靴,别有一股男子英气,时人称之为“赛二爷”。如果八国联军没有打进北京城的话,赛金花一定能够坐稳八大胡同里第一把交椅,过着纸醉金迷、花团锦簇的生活。而庚子事变不仅把北京城变成了人间地狱,也将赛金花推上了诡异的时代潮头。

关于赛金花与德军将领瓦德西的关系,以及与慈禧太后的瓜葛而构成的“情色政治”或叫“身体政治”,更令人感到诡异无比。肖复兴在书中说,赛金花不再仅仅是赛金花本人,更不仅仅是八大胡同里人们惯常见到的形象,在那种妓院的翠暖红酣、玉笑珠香中舒展自己的腰身,她便不再是欲的高潮,性的迷谷,色的诱惑,或妖姬的化身,她成为了一面多棱镜,照见了她自己的身影,也照见了当时的政治与历史。按照美籍华人学者王德威的解读,这叫做“身体政治”,或曰“情色政治”。他说:“我们还能够找出比赛金花更为奇诡的情色政治范例吗?义和团之乱中,盛传赛金花与德国元帅瓦德西伯爵有染,使她名噪一时。按照这一神话,她的这段露水姻缘使千百万中国百姓幸免于八国联军的劫掠。一名妓女淫荡的身体,成为救赎中国的法宝。这桩传奇对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化与政治有深远的影响,甚至及于文化大革命。” 我们也就不会奇怪,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为什么江青非要和王莹争着主演夏衍的那部话剧《赛金花》不可。以致波澜延续到了文化大革命之中,王莹因此而遭到江青的迫害,入狱,最后死在狱中。 

对赛金花和洪钧的关系,一般人们感兴趣的,只是一个高官富绅和一个平民妓女的关系,远远赶不上人们对于她和德军元帅瓦德西关系的关心程度。这在所有有关赛金花的传记与传奇中,都是回避不了的一段故事。 在清末国土被外国人入侵、被义和团燃烧的纷乱时代背景中,由于主角不再是慈禧太后和她的众大臣众太监们,而是为一位妓女所取代,一切的战争、政治、道德,都像进了涮羊肉的火锅里涮过一样,变了味道,嚼在嘴里都情色化了。在民间,关于赛金花和瓦德西的关系,有多种说法,大多是演义,而且是从过去言情话本故事或现代影视模式中来的。比如,有说是赛金花随洪钧出使欧洲时,在德国一次舞会上和瓦德西相识,一见钟情,当晚一曲共舞后,便在舞厅外花园的月色之中相拥亲吻,然后情不自禁地宽衣解带,行鱼水之欢。也有说是在德国一次踏青郊游中,赛金花所乘马车的马突然惊奔,一位年轻的德国军官飞奔而来,冒死拦住惊马,让赛金花得以脱险。这位年轻勇敢的军官便是瓦德西。
      按照曾朴《孽海花》里的描述,赛金花与瓦德西的相识,完全出于赛金花的精心设计。赛金花在和仆人勾搭一起合唱《十八摸》时,楼下围观听者甚多,其中一位年轻貌美的德国少年让赛金花心动,她故意将头上戴着的一对价值千金的白金底儿八宝攒珠钻石的莲蓬簪子,抛到楼下,就落在美少年的脚下。这位少年便是瓦德西。第二天,瓦德西来访,投桃报李,先递上一张金边白底的名刺(即名片),紧接着递上一个宝石盒,盒子是赤金底儿,四面嵌满猫儿眼、祖母绿、七星线的宝石;盖子上雕刻着一个挎刀的将军,骑着高头大马,英武飒爽;盖子下有一个金星钮的活机,一动就能够自动打开,打开后,可以看见盒子里放着一枚五克拉重的钻石戒指,“似天上的晓星般大”。 这样细致而冗长的铺垫,让两位人物正式出场了。关于赛金花和瓦德西相识经过,也有人认同赛金花自己所说的,在德国她根本不认识瓦德西。只是关于在北京她怎么和瓦德西相识,有这样一说:当时赛金花在八大胡同名声很大,又有过出使欧洲的不凡经历,便有汉奸将赛金花进贡一般献给德军统帅瓦德西。赛金花曾经舌战瓦德西和克林德夫人的经历,完全被瓦德西在仪銮殿上抚摸赛金花裸露的玉体和过去的传奇所取代。

那个时候,赛金花成了德军司令部的座上客,“赛二爷”的大名,也迅速蹿红,传遍九城。那时候,她已经学会了骑马,很喜欢并精通此术,她自己说过她常同瓦德西骑马在大街上并辔而行。一个妓女善于骑马,也是当时京城难见的一绝,足以让六宫粉黛无颜色,更不用说八大胡同里的那些姐妹了。客观地讲,赛金花做过为虎作伥的事情。她既为德军不遗余力地购买粮饷,也为德国军官找妓女包括她班子里的妓女,进德军的军营,让他们寻欢作乐,自己坐收渔利。她并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妥,相反她说妓女来一趟军营给一百元钱,而且,妓女来还可以让良家妇女免受凌辱。因此,班子里的姑娘都很愿意来。这样的话,很有些像老鸨的口气。 
       赛金花确实也为京城的百姓做过好事。这就是人性的复杂性。客观地说,赛金花有两大功劳不可抹杀,而且不是当时任何一个中国人都能够做到的。当时,八国联军最恨的是义和团,打进北京后不分青红皂白,见中国人就说是义和团,当场就杀。在大街上碰到这样的情景,赛金花会很勇敢地出面说这个人不是义和团,我敢担保!她也曾对瓦德西说过这样的话:义和团一听你们来,早逃窜得远远的了,现在京城里剩下的都是很安分守己的老百姓。我们已经受了不少义和团的害,现在又被误指是义和团,岂不太冤枉?可以看出,赛金花能言善辩的精明一面,这是她妓女生涯里学到的本事,瓦德西倒也礼贤下士,兼听则明,听从了她的意见,真的就下了那么一道命令,不准士兵再在北京城随便杀人。这是她的第一大功劳。 
       她的第二大功劳,便是在当时京城有名的“克林德事件”中所起到的作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义和团杀死,克林德夫人发誓要复仇,因此和清政府谈判时提出种种苛刻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非要让慈禧太后抵命不可。这可让清政府为了难,赔偿多少银子,割多少地,开放多少港口都行,你非要老佛爷的命,这可怎么谈判呀!这些官员都成了瘪茄子了,不知该说什么好。李鸿章凭着和赛金花的交往,私下找到了赛金花,他精明地看出,这时候老佛爷的命得由一个妓女来救了。赛金花受李鸿章之托,找到了瓦德西。瓦德西对她说:“我这里好说,唯克林德夫人那里不好办!”赛金花不含糊,自告奋勇,请瓦德西搭桥,她亲自去找克林德夫人当一回说客。 
       赛金花的德语再一次发挥了作用。可以想象,如果赛金花不会德语,带着一个翻译去,那会是一种什么局面?由于她会德语,且巧舌如簧,又是女人(应该还有一个先决条件,便是瓦德西事先肯定对克林德夫人有所介绍和铺垫),同为女人的克林德夫人,便容易放下戒备,两人便容易接近并交流。 

据说,在赛金花的传记中,她详细地叙述了她和克林德夫人见面的情景:我见着了她,她对我的态度还很和蔼,先讲了旁的闲话,然后我便缓缓地向她解释说,杀贵国公使的,并不是太后,也不是皇上,是那些无知无识的土匪——义和团。他们闯下祸早跑得远远的了。咱们两国的邦交素来和睦,以后还要恢复旧好呢,请您想开些,让让步吧!只要您答应了,旁人便都答应了。你看,她说得多么贴切,有分寸,不卑不亢,言明大义,通晓事理,有理有情,入心入肺。她一股脑地把责任都那样轻巧地推给了义和团。看这样的一段话,你真的难以和一个妓女联系在一起,那是需要精通外交礼节和辞令方可做到的。赛金花确是历史上一个奇人,她并不仅仅是一个尤物,她也不仅仅只会风月场上打情骂俏之类的巧言令色和露骨情话。这大概与她当年和洪钧一起出使欧洲的经历有关,那时候的磨砺,成就了今日的功劳。 
       按照曾朴对赛金花的描述,这番话是“灵心四照,妙舌如莲,周旋得春风满座”。说完了这番话之后,赛金花才再适时地说出了建克林德碑的主意。她对克林德夫人层层推进,继续她的攻坚战:“你们外国人替一个为国牺牲的人作纪念,都是要造一个石碑,或铸一个铜像,我们中国人最光荣的办法,却是竖立一个碑坊。您在中国许多年,没有见过那些为忠孝节义的人立的碑坊吗?那都是能够万古流芳千载不朽的!我们给公使立一个更大的,把他一生的事迹和这次遇难的情形,用皇上的名义,全刻在上面,这就算是皇上给他赔了罪了!”这是一番中西结合的说辞,你实在是不能够不佩服。她有在国外的经历,见过遍布城市的那些铜像,才知道外国人的心理和习惯;她懂得中国的传统,从铜像联想到碑坊,才会把万古流芳的意义和皇上赔罪的意思,都一起安在了上面,堂而皇之地竖立在克林德夫人的面前,让东方主义的东西弄得克林德夫人有些“晕菜”,稀里糊涂地上了她事先预备好的圈套,用一块碑坊换了慈禧太后的一条性命。 

据说,慈禧太后回到北京,重新坐在龙庭之上的时候,想要召见一下赛金花,以表彰她的忠心和壮举。但是,慈禧太后只是嘴上那么一说,并没有真正地召见赛金花。这就是一个太后和一个妓女的区别,所以俗话常说的婊子无情,有时也不绝对,在赛金花面前,真正无情无义的是太后。她把一个好好的中国弄成了这样子。北京不可收拾,甚至侵略者要她脑袋的时候,她亡命如鼠逃窜,而站出来收拾局面的却是一个妓女。传统道德中的万恶淫为首,一下子便让位于救国和爱国这样高尚的词汇了,不知道这是中国历史的骄傲呢,还是耻辱?

1902年,克林德碑立于西总布胡同西口的时候,赛金花被朝廷邀请参加了揭幕纪念大会。那一年,赛金花28岁。那碑文是以皇上的名义由李鸿章等人撰写,其中有“克林德为国捐躯,令名远誉,虽已传播五州,而在朕惋惜之怀,则更历久弥笃”云云。那天的纪念大会上,据说辜鸿铭见到了赛金花,他对赛金花说了这样的话:“你做过的这些义举,于社会有功,上苍总会有眼的。” 肖复兴的书中写到:我不知道辜鸿铭究竟说没说过这样的话,只知道上苍并没有长眼,赛金花以后的日子并没有那么好过。仅仅两年过后,赛金花30岁那一年,她花了一千二百两银子买了一个武清县的姑娘,以为是个雏儿,没想到早在家里有相好的,进了她的金花班后思念旧人,吞金自杀,而导致了一场官司,赛金花被判了虐待妓女罪,坐了一段时间的牢,最后被赶出京城,遣送原籍。她做梦也不会知道,这样的结局,是洪钧的老亲家陆润庠串通好了刑部正堂孙家鼐,让她有口难辩,吃了个哑巴亏。

自此之后,在苏州和上海赛金花重操旧业,虽年龄渐老,已是明日黄花,毕竟昔日名声还在,生意依然还不错。不过,来的客人,大多并不是为了欣赏她日益消褪的花容月貌,或抚摸她那皱纹渐起的肉体,而更多的是消费和摩挲她的历史传奇了。猎奇的心理,让她成为这些人阅读的一本旧版插图本的老书。她再不是昔日力挽狂澜救太后于危难之中的奇女子,而迅速还原为一个渐渐人老珠黄的妓女。

赛金花走的下坡路之快,让人无法想象,唏嘘叹息。她34岁和40岁先后两次嫁人,并没有给她带来好运,甚至是维持过一种平常人家平稳的生活也不可得。1922年,她的第二任丈夫去世,她带着从民国初期就一直跟着她的保姆顾妈,搬到了北京一条叫做居仁里的小胡同的一所小院。那是靠近天桥的贫民窟。赛金花的日子如江河日下,八大胡同彻底抛弃了她,人们已经无情地遗忘了她。瑞士作家赵淑侠采访晚年的冰心时,冰心曾说自己见过垂暮之年的赛金花,那时的赛金花,“漂亮看不出了,皮肤倒还白净,举止也算得上大方文雅;意外的是,赛金花居然跟来访的美国记者用英文交谈了几句。”
       1936年11月4日凌晨四点左右,赛金花落寞凄凉而亡。正是冬日,寒风让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紧紧地攥住了一床破棉被的被角,来抵御逼在窗外的朔风的如刀呼啸。 第二天清早,来这里巡查的一个叫普玉的片警,听见了顾妈的哭声,才走进小院,看到了这样凄惨的情景,他颇有新闻头脑,不是立刻打电话报告自己的上司,而是先通知了报社。接电话的是当时《立言报》的编辑吴宗祜,《立言报》立刻停机改版,以最快的速度发出了独家新闻。很快,全北京城都知道了赛金花悲惨死亡的消息。赛金花再次走进了北京人视野,而这一次背景已由八大胡同变成了居仁里,身份从一个传奇人物转为一个饥寒而死的孤老太太。 那一年,赛金花年仅62岁。 

《立言报》一出,京城的名流才又忽然想起赛金花来,纷纷捐款捐物,让赛金花得以不错地被安葬。据说,棺材是由吴宗祜出面,先到梁家园的鹤年堂棺材铺赊的,掌柜的一听死者是赛金花,破例半价优惠。张次溪(民俗史学家)倡议把她葬于陶然亭,得到大家的赞同。赛金花墓最后建在陶然亭慈悲庵东北侧、香冢和鹦鹉冢以北的锦秋墩上。墓为大理石砌成,碑为花岗岩,高近两米。据说当时墓地四周还有《彩云图》、前彩云曲》《后彩云曲》石刻三块,《彩云图》为张大千所绘,前后《彩云曲》是樊增祥的诗。如今去陶然亭,再也无法找到这些遗存了。 
        现在,在惠州还能够看到王朝云的墓,在杭州还能够看到苏小小的墓,在常熟还能够看到柳如是的墓。但是,在北京,已经看不到赛金花的墓了。 
        无论是非功过被怎样地评价与评说,王朝云、苏小小、柳如是都无法赶上赛金花吧?作为地位最卑微的一名妓女,她却创造了所有名媛闺秀乃至那些重臣勇将甚至皇上太后都没有创造的传奇。

 现在在安徽有一个名为归园的赛金花故居供游客游览。归园地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之间,2003年由黄山鼎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恢复和修缮,2004年5月正式对游人开放。景区内有赛氏旧居,赛金花亲手栽种的海棠花,赛金花使用过的水井、书斋和其它景物,辟有赛金花故居资料陈列馆,以及一富商赠予赛氏的一处徽州园林——归园。陈列馆内展示了从国内外收购的大量历史资料、赛金花不同时期的照片,以及刘半农、鲁迅、夏衍等名人对赛金花的评说,这些史料充分展示了赛金花扑朔迷离的一生。
       我没有到归园参观过,据资料介绍,归园采用徽州传统的造园手法,巧于因借。园内亭台楼榭、假山池桥、曲径漏窗、修竹古樟与傍水而建的直廊、曲廊、爬坡廊一同勾勒出一幅醉人的江南山水画。园中一处叠石假山——耸逸峰,其峰、峦、洞、壑、涧、泉相映成趣,叠制技法巧妙,构造独具匠心。登峰顶,归园全景尽收眼底。放眼望去,可见远处青山、近处田野、周边的古民居村落与整个景区融为一体,自然协调。园中有梨花伴月、双桥截春、静奇弄鱼、远风耸逸、环碧秀色等景色。通过女儿墙、漏窗,将园外山容树色、田园风光之美收览无遗,让人领略到人工山水园与世外桃源般自然美景的完美结合。
        赛金花一生三度嫁与人妇,又三番沦落烟花巷重操旧业。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几个女人有她这般传奇的经历,也没有几个女人有她这么大起大落的命运。她是个集可悲、可叹、可怜、可敬与一身的特殊女子。也是那个时代具有象征意义的悲剧人生的代表。
        直到现在,人们对赛金花的人与事依然十分关注。《新安晚报》2003年1月5日、6日以整版连载了《赛金花和她的老乡们》;2004年3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百年时尚女性排名活动中,赛金花名居榜首;中国百年十大女杰中,也包括了赛金花和秋瑾、宋庆龄等;互联网上关于赛金花的介绍和评说更是层出不穷。
        赛金花故居·归园景区的开发,为人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那段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便利。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