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伏第三天,清晨竟有着清凉的风吹过。这凉爽的风,像看不见的海浪,时有时无,偶尔一阵浪花涌来,撞到裸露的手臂和小腿上,那股清凉拂过皮肤,像淘气的小狗的舌,亲吻着,软软的、濡湿的,甚是舒爽。

  这样的凉爽于伏天里是很少见的。大多一进伏天,便觉闷热和粘腻起来。

  知了不知在何处卖力的叫着,声音并不远,大抵是邻居的树上。夹杂着鸟雀的叫声,忽远忽近,细听,似乎还有雏鸟的叫声,弱弱的,细细的声音,啁啾着。不由猜测着这鸟儿在谁家的树上。

  小院的竹子上有着一个鸟窝,已经有些年数,几时搭的窝不知道,只是前年偶然的一天,发现有只大鸟反反复复进出竹丛,嘴巴里似乎还衔着东西。大鸟走后,我悄悄搬了凳子去看,发现有幼鸟在窝里,怕惊动了大鸟,没敢逗留,便悄悄的离开。不知是那次被大鸟发现,还是其他原因,这两年鸟窝竟一直闲置着,再没发现有鸟的踪迹。

  前两天在小院浇花时曾听到有雏鸟的叫声,还以为有鸟儿再度入住,查看后才知是一场空欢喜,鸟窝里空空如也!

  此刻看凉风舒爽,便搬了一把躺椅放在花池旁边,躺在椅上看天,天空被小院切割成不规则的形状。远处的高楼在屋檐上空探出头来,一个个格子窗,像一只只眼睛,空洞的望着远方。

  蔚蓝色的天幕像被洗白的蓝布,干净的,不带一丝云彩。

  这时,天上如果有云,当是最好的。那变化无穷的云,像神奇的画笔,画出不同的景色来;又像一本无字书,在风吹云动的变换中,让你想象故事的内容。

  说到想象,想起昨天听讲座时,老师说,要在诗词鉴赏上培养学生们的联想力、想象力,才能激发创造力。想来,所有教学的目的不是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而在于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里描绘出他们自己的图案。

  想象是一件极其有趣的事,是上天赐予人类感受自然的一种出生自带的能力。遗憾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能力,渐渐的被束缚,被固化,失去灵性,直止消失,这也就是为什么孩童时是快乐的,成年后是无趣的原因所在吧。

  想起在乡村教学时,教室里没有电视,没有动画片,每逢讲完课,为了安抚那些躁动的小精灵们,常常在黑板上画一幅画,有动物,有花草,有人物,然后让孩子们猜想这幅画里有谁?它们在干什么?猜一猜,发生了什么事情?几乎每个孩子的回答都不同,那丰富的想象,带着天真,带着懵懂,带着奇思和妙想,听了,有时忍俊不禁,有时啧啧赞叹。

  艺术是一切想象的源泉,而现在多媒体的滥用,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孩子们的想象力。

  老师讲了两个例子,有一年两个本科毕业生前来看老师,老师问,快毕业了,对老师们的讲课有什么评价和建议?学生说,有些童年觉得很美的东西,经过老师讲解后,反而不感兴趣了。这里学生讲了两个例子:讲红楼梦那节课时,老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背景音乐播放着若有似无的《红楼梦》的歌曲,气氛烘托,环境营造的都很好,老师讲得精彩,学生们听得认真,最后讲到林黛玉时,屏幕上打出一张林晓旭的照片。课讲的似乎很完美,但是过了几天后,再回味时,一想到林黛玉,便是屏幕上的那张照片。其实十七八岁的男孩子,对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是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的,是安琪儿。但是那一张照片却破坏了这种想象力。

  另一个来自福建的学生说,老家是水乡,常见一大片一大片的荷,每次读《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时,便觉得很美。后来上课时,老师讲这节课,用了制作精美的ppt,打出的图片是绿色的叶子、红色的鲤鱼,之后那首古诗出现在图片右上角。后来再读这首诗时,以前出现在脑海里的美丽水乡的画面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老师课堂上的图片:绿色的荷叶和红色的鲤鱼。学生说,以前的美感没有了,想象力也没有。

  看来万事万物过犹不及,多媒体应用方便,但是并不是用的多便对教学有益。所有教学更应该本着内在的激发,而非外在的观察。

  正在望着天空神游时,七八只燕子倏然飞来,打断了思绪。

  只见燕子们在门道和小院之间盘旋飞过,像寻找、像嬉戏、像追逐打闹,几个来回之后,又倏忽飞走。看着檐下飞舞的燕子,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映入脑海。由此想到昨天听朋友聊天谈起的某官员落马之事,之前有多风光,此刻就有多潦倒。和这过山车的人生相比,反觉这粗茶布衣,波澜不起的人生,倒不失为一种岁月静好了。

  譬如在这凉爽的夏日的晨,躺在椅子上,任遐思如骏马一样驰骋。想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份闲散和随意。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