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味,花生香。

中国味,鲁花香。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油是人们一日三餐烹调食物不可或缺的重要佐料。那么过去传统食用油是怎样做出来的呢?随着时光流逝,知道的人可能越来越少了。

    我们这里食用油原料大多以本地盛产的花生为主,民间因此衍生出专业从事“打油”(榨油)的作坊——“油坊”。为何叫做“打油”呢?因为过去油坊里的油确实是一锤一锤地打轧出来的。

     怎样一锤一锤将油打榨出来?让我们回望一下当时镇上最大的油坊,孙家老油坊——“油坊”昔日热闹的时光吧。

     油坊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属于前店后坊式作坊。据局年孙家油坊的第五代传人孙师傅介绍,从小就听他父亲描述当年他家油坊规模较大:时有库房三间,碾房两间,蒸料房两处,榨油房两处,另有牲口房,柴草房等。

      说起过去榨油的工艺,刘老板稍加思索,便滔滔不绝地说,过去打油工序很复杂,而且全靠人力和畜力操作,特别辛苦,油坊的伙计们几乎常年都是光着膀子干活。具体操作工序大致可分为碾料、蒸料、包料和打油等几个步骤。

首先是碾料。

      碾房里放着一个直径两米的大碾盘,碾盘上面是高约一米的硕大碾铎子,碾盘中间立有一个铁柱子,方形的木碾框固定着磙状碾铎子和铁柱相连。伙计们把清理干净的花生米送到碾房,均匀地放在大碾盘上的滚槽里,套起牲口(牛马驴骡均可)像拉磨一样的一圈圈转碾,就这样一碾一碾地把所有的花生米都碾扁“小饼”状(不可轧得太碎),便完成了第一道工序。

接着是蒸料。

     按照固定重量把碾好的“米子饼”用秤称好,放在铁锅,灶下猛火,锅內翻炒成贲色状,走锅在火炕上蒸花生坯和放在蒸锅上蒸。炉膛内柴火整日不熄,篜房里常年热气腾腾,伙计们一年四季都穿着裤衩子在这里干活。

第三道工序称之为“包饼”,也叫“踩饼”。

      花生坯蒸熟后,趁热倒在油包布铺底、铁圈为模具的圆圈内,用双脚转着圈不停地踩踏,嘴里“哏哏”地喊着节奏。踩实后,用油包盖住兜紧,提着锤把挨着墩实,然后依次按着这样的方法做出一块块“米饼”来,再把米饼一块挨着一块整齐地立放在木制或铁制的立式油桩下油,一次大约摆放十至二十几块不等。排在最后的一块草饼上用枣木板或铁板枷隔,不过要留有空隙。

接下来就是打油了。

      打油时,用木杆压起另一端下垂大石,上升到一人高,铁栓固定,大悬空下压,这时油量越来越少,渐渐变成间间断断、滴滴答答的油滴……

油料榨干就要开始卸了。

        卸轧时,石头己慢慢落地,伙计们先松动枷木,抽出枣木油尖,再一块块取出草饼,取下铁圈,出过了油米饼,弄碎码放摞好,再上油桩复压,又榨二次油。

完成出麻散饼

     这便是人们曾见过的又干又硬的“花生麻散饼”了。

      收拾完毕,伙计们又开始重新装花生米坯饼,开始新一轮的打油。

     如今,老油坊早已被规模宏大的现代化油脂厂所替代,干净卫生的色拉油、胚芽油等早已摆上人们的餐桌。老油坊完成历史使命,退出人们的视野。但那原始粗犷的老油坊打油场景,还有它的传统制作工艺,它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曾经发挥的作用,值得我们去回忆,去怀恋,去思索。

    老油坊实在是没有什么好感。只觉得老油坊的房子很单调、冷峻、高大且幽深。况且老油坊内总是人影稀少。儿时的伙伴胆小多半不敢去那里。但是,每一次路过这条幽静的街巷,都会听到老油坊内传来一声紧似一声沉雄地断喝声时,我总会涌起一股按捺不住的心情,想去一探究竟的冲动。

      记得,我读小学时夏季的一天,从发小家里出来,走在这条幽静的街道口,恰好又听见那沉雄的断喝声。这声音忽近忽远,雄浑有力,穿透了酷暑闷热的天气,强烈地震撼着我,给我一种向上的振奋之感。我决心造访老油坊,去寻找声音的轨迹。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踏进老油坊,我匆匆地步过老油坊前厅内的左右厢房,寻声直奔后厅。远远的看见,灰暗的瓦房内,几位身材健壮的男子坦胸露乳,头扎毛巾,腰系布带,低头弓腰用手推那一人合抱粗细的十几米长的树木,来回地去撞击装满菜籽的木油桶。那矫健的身影,不断晃动幻化的树木,一阵又一阵撞击木板的沉闷声,使我呼吸急促,头晕目眩,给我一种生硬野蛮的感觉,令人有恍然隔世之想。而此时,一声断喝,又猛生生地把你从幻化冥想中曳拉出来。当惊悸之心尚未平息下来时,随之而来的,便是空气中浮动的浓浓的木榨菜子油香,这香气慢慢地浸润了我的幼小身心,浸透了整个老油坊,飘逸并充盈在街道的每个角落了。

    不过花生坯还是很香的,抓一把填到口中,美味极致。

     老油坊犹如一个皓首的老人历尽了沧桑,终于闲置下来。这条街道业已听不到那沉雄的断喝声,闻不到花生油香的味迸,使原本幽静的街道更加寂静了。

      一想,人的思想真是奇怪,经历过很长地一段时间后,不免后悔童年对老油坊关注的实在太少,亲近太少,如同象身边的亲朋好友一样亲近太少。如今,老油坊随着岁月的流逝失去了往昔的风采,沉雄的断喝声已经沉伏不起,永远地平静地停了下来,怀念地思绪却漫漫地打开,飘落在老油坊门前幽静的街道上,向四周弥散开来。

     百年南乡老油坊,芸芸众生小人物,乡土乡情五龙河,波澜壮阔新时代。以我乡村油坊为蓝本。小说的时间背景从解放前到当今期间,人物大都是以农手艺谋生的乡村胡同百姓,油坊的孙油条儿的掌柜等人物。作家琢磨透了南乡的风俗文化和自然原生态的人性物理,一切用满是乡土味的细节说话,如果说我们要找一部用“有用的细节”来讲述故事记述了几代乡下工匠的匠心风情习俗,油匠、木匠、铁匠、土医生、算命、媒婆、走街串巷艺人、嫁娶生死乡间轶事,穿插莱阳民谣二十几首为引……以孙鲁全、秀水、山花、李红玲、孙油条,张二虎、盼弟、穷蹲底、走不动、嘎子几十个等系列人物众生相,展示梨乡一幅南乡大地人文乡情的底蕴画卷!

    第一部从解放始到2000年的时间段内。发生在五龙河畔,南乡一个普通村庄的变迁和发展壮大,描写记述了人与人,老油坊与人,古槐与人,五龙河与人的和睦相处一方热土的故事。

     家乡味,花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