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进步,改革的春风徐徐吹到了乡村、山野,婚、丧、嫁、娶等方面持续多年的陈规陋习也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就以婚礼为例,多少年前城里人就把婚庆仪式和结婚喜宴设在了饭店,这么一来可称得上皆大欢喜、各得其所:主家省心、商家赚钱。特别是知名的大饭店,程序专业、操作规范,服务到位、设施齐全;更容易烘托出一个喜庆、热烈的婚礼场面。


微信图片_20200714143210.jpg

  而在我们的当地农村,婚礼大多仍在自己的家里办。村里“红白理事会”的祥逢和主管,包括大锅、小灶上的主厨及全体人员都要提前两天上班:商量议程、制定方案,盘灶台、支大锅,买油、拉肉、筹措米面。这么说吧,在村里娶个媳妇儿,杀猪宰羊、招待宾客,多少人都要忙乎两、三天。


  婚礼当天那更是热闹非凡,架在房顶上的大喇叭反复播放着豫剧《朝阳沟》选段。灶台旁的鼓风机呼呼作响,院子里到处都是呛人的黑烟;前来参加婚礼的七大姑、八大姨穿红戴绿、络绎不绝……


  直到鞭炮炸响、礼花飞溅,终于等到了那浓妆艳抹、花枝招展的新娘子下了轿,主人家才会感到些许心安……


微信图片_20200714143216.jpg

  婚宴开席,婚礼的气氛才算达到了顶点。新娘子的家人和送亲是贵客,一般都要坐在正房,定会受到最高规格的礼遇和款待。而主家这边的亲朋好友则要坐在外面,简陋的木质桌凳摆满整个过道和大街……


  “二踢脚”再次响起,便是“送客”的信号了。直到送走了娘家人,主人的心里才会感到一丝坦然。


  最后入座的都是乡亲和主人的本家,八人一桌、座次随便,白酒啤酒、杯盘层叠,开怀畅饮、使劲吸烟……


  去年开始,我村有两家的婚礼也都搬到了附近的村镇饭店举办。率先去饭店的是我的下届同学,他是我村婚礼改革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二位在饭店举办婚礼的是我从小学到高中的同班同学。


微信图片_20200714143228.jpg

  在饭店举办婚礼总共不到俩小时,大宴宾客只需中午一顿饭,一阵忙乱、客走主安。这样不但省去了许多麻烦,还为主家和众乡亲节省了不少的宝贵时间。


  古今中外,婚礼都是人生中最大的喜事,当然值得仔细操办。即使农村的普通家庭也会把自家的婚礼办得尽量体面一些,让婚礼有一个起码的仪式感。


  结婚成家是人生当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主持人幽默、诙谐的言词和调侃其实包含着深意,他(她)会提醒、教化一对新人如何孝敬父母、相敬如宾,勤俭持家、多多挣钱……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如何在勤俭节约、反对大操大办和继承传统、照顾主人情感等方面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这个问题还有待于有识之士和各村“红白理事会”的“明白人”去探讨和实践。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