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浩然在
白云深处有人家
自古张灌出人杰
村中书生秀才多
张家灌村,位于莱阳市照旺庄镇镇政府驻地东南1.5公里处,富水河南岸,村东、西、南三面是山,北临大河,面山背水而建。
明初孙姓建村,取名小灌庄,孙姓无后,转给了亲戚左氏,左氏又将土地卖给由杜家泊迁来的张姓,遂更名张家灌。移居张家灌村的张姓第一代先祖张宏德是明朝天启五年的进士。1643年,清军攻打莱阳,辞官回家的张宏德与宋、左、赵等邑内巨族,率领族人据守城池,与清军对抗。张宏德守东门,最终因寡不敌众,城池被清军攻破,张宏德殉难。张死后,后人在张家灌生息繁衍,自张宏德时村里办起了张氏宗塾,从张宏德的儿子张允龄开始,宗塾便开始拥有学田,到清朝末年,张家宗塾所拥学田已达到上千亩。
民国以后,山庄的宗塾改成新式学校,取名“如九小学”(张允龄字如九)。在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出过5名进士、5名举人和贡生、太学生等几十人,几百年世传诗礼科第连绵不绝,张家灌成了远近闻名的“秀才村”。“昌山的鸡,隋坊的梨,照旺庄的鸭蛋,张家灌的笔”。有一年,村里一条胡同养了七头驴,而这一年胡同里的人家却考取了八个秀才,“张家灌的秀才多其(于)驴”的说法遂开始流传开来。
当代著名画家冯凭曾在如九小学当过校长,教师程大风、于慈青、尹慈忠等都是当时名师学者。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村里每年都有10多名学生考上大中专院校。至今在外工作的人员累计达400多人,其中有3人担任过省部级领导。自古学风厚,村中多俊杰。
清风徐徐,我约盛明嘉好友来到富水人家张家灌,在村前原张宗塾旧址,丈许红土高耸,形成一幅红色的长廊。至今天,张氏留给我们的除了种种的传说故事,还有村内遗存的众多的古民居遗迹。具有代表性的是村中的“进士楼”,据传是张允龄的宅子。进士楼坐北朝南,两层,高近十米,通体青砖砌成,白灰勾缝。主要以十字缝摆砌,在中间部分,大约每隔五层砖左右便变成一排丁头面朝外,以增加墙体的牢固性。进士楼上下各三间,南向一楼中间为门,两边及二楼三间皆为窗,仅存的花格窗为“步步高”纹饰。所有的门窗之上用青石条做框支撑,一楼门两边的窗户下面用白色条石做窗台。山墙两侧的博风砖经过打磨,细腻无缝,显得古朴沧桑!
红土岭下富水河静静流淌,河岸一片五彩绚丽的页石,丛丛叠叠整齐码好,堪为神奇。石有五色红青白黄黑,纹络分明,丝条不乱,一页一页石板码齐,南北走向,起伏高低,好似天书,坊间又称五彩天书。石映水中,水流石晃,像一页页书在翻动。"谁解其中意,皇上招佳婿″。石书上有五方石坑,大小深浅不一,内有存水,不干不溢,见之大呼鬼斧神工之作。
有山有水有石,就有故事。
在河边纳凉的八旬徐伯说:天书水墨自成一体,五子同读各出功各。徐伯手指北十几米处向东伸出大石,介绍那是大猪嘴二猪嘴至五个形像石,讲述了他听老人们传说的故事。
张家灌原为门姓人家占山户,因人脉不旺,让给张姓人家。人挪活,树挪死,门姓人迁移到北乡门家沟和泥筑屋,整田修地。徐伯说有记载的。500多年前,有一个传说:话说有一户张姓大户人家,生有五子,聪明灵俐,好学勤读,河边搭棚习文弄墨,私塾门先生一教就会,一点就懂。张大户在红土岭造二层楼,白天楼台亭阁看五子读书,晚上看书棚灯光,村人叫望儿楼,后建学校,张姓免费入学。
一年天降大雨,河水暴涨,书棚一片汪洋,洪水月余不消。书棚淹没,人饥粮尽,兄弟五个和门先生淹淹一息,生命垂危。大郎为先生和四兄弟饥饱,发誓化成猪,拱来米糠也要救活他们。拙垬夜间化成神猪,游到东岸,觅来米糠以解饥饿,后因食不果腹溺水而亡,洪水退后,山坡出现一巨石,形似猪嘴,伸向东岸。坊间有"张灌大郎变成猪,垬到昌阳吃米糠"。石头有大小四块石,形似四兄弟张嘴待食,石下深湾村人称为张灌猪嘴湾。
在岸边书棚形成一页页五彩石,页页垒叠,传说为弟念过的书化成了天书。兄弟四人学业成名后,老张家把书棚搬到红土岭建立宗塾,人才就井喷式出现。小小的山村,山清水秀,人才辈出!
张家灌人杰地灵,上风上水,让四周村人忌妒,认为他们的地气让猪觜垬了,便出了阴招,猪嘴处被人夜间偷偷打掉一块,以破张灌之风水。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张家灌村自古重教尊师,学风浓厚,秀才学者众多,离不了勤书博学。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现在张家灌村村西存有一幢二层进士楼和一处十八登台遗迹,村前如九小学原址村内青砖院落和假山残石随见。天书彩石色粘绚丽,风景如画。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后夔不复作,千载谁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