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的农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盖土草房和扒炕抹墙的活是再平常不过的了。
  从我记事起,我们屯子里的扒炕抹墙是家家户户年年都必须做的活。盖房子是更大的一件事,和儿子娶媳妇姑娘出门子一样的重要。因为盖房子得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所以一般的人家都要有很好的经济做基础,才可以盖房子。我是十九岁离开老家的,在老家也帮助一些邻居和亲戚干一些盖房子的活。我记得盖房子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准备房木,这里面包括房架框的木料,比如大樑、支柱和椽子等,还有门窗木料等等。就光木料价格就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开销,接着还要准备土方和草料等等。剩下的就是人工费用了,比如每天帮忙的人员的吃喝等也是一笔不少的开销。所以,在那个年代的农村没有一点经济实力的人家,很多年都盖不起一幢房子的。盖房子的第一个工序就是请木工做房架框,这需要几天的时间,房架框制作完毕后开始平地基础,然后有条件的就用石头垫高出地面三十公分,然后就按照木工方好的位置,选择好的一个日子召集屯子里大部分人开始树房子(就是立房架子)。因为木架子的大樑很粗也很长很重,所以人少了是立不起来的,立好房架框后用很多木杆支牢固,然后大家在一起喝酒吃饭。
  第二个工序是泥草活了,如用洋草(草甸子里的一种草)和泥做泥草活,条件好的可以用谷草比较结实。用四块木板搭起一个方池子,在方池子里面挖一个浅一点的坑子,然后就往泥池子里面灌好水,一边灌水一边撒土,拿着像酱杷的大杷,用人将土和水搅和混和成很黏糊泥汤子一样,人站在四周,用备好的草一把一把在泥池里把草都滚粘一定的泥水里,再扭成草泥辫子。这种草泥辫子叫拉和辫,把这些草泥辫子控得半干的情况下,从房架框的地基开始往房架框子编织上,每编一层添上一层土。一直编到大房樑顶上,然后在大樑上的三角架上也编挂上草泥辫子,接着开始亮上数日等干到一定成度时,开始在房顶上挂椽子,钉头一层房盖。头一层房盖原始时用木材后来改用柳条编织的,钉完后在往上面抹大泥,在等泥干后在铺好房草,铺草是技术活一般的情况下都要找找师傅。后来都改变了房盖的结构,就是吊保暖棚了,房顶改用木板了,在用油毡纸铺了省事也省工了。最后就是把墙里外抹大泥了,泥干后搭炕砌灶台等一系列的活。盖一次房子要忙乎几个月才能住进去。
  这是农村盖草房的大概状况,住土草房的活很多,每两年的入冬前都要扒炕抹墙。扒炕用的都是自己做的大土坯,扒炕时将炕面上的土坯全部接开,将炕洞里面灰掏净后在铺上土坯,坏了的换新的。然后抹好炕面烧干就可以了,一般的情况下抹两遍炕面,第一遍是大框第二遍是找平烧干铺上革或者其它即可。抹墙的活很累,因为墙的高低不一样,一般的情况都是从高处往低处开始抹。高处的墙要搭上脚手架最好是两个人,一个人在上面抹墙一个人在地面上给上面的人运泥。不然一个人很困难干好这个活,我住草房的时候就经常一个人做这个活,很费事也很累的。在这里说一下,扒炕抹墙用的土坯和泥,都是用粉碎后的草勾兑在泥土里面防止开裂。
  这就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住在农村时的土草房大概活计,我还真的没少干过这些活。进县城里住了十来年的草房也还要干一部分这样的活。就是房盖省事了炕也不需要年年扒了,墙还是要抹的,不过是两年一抹。回想起住草房是真的不容易,所以在农村长大的五零六零七零后,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如今农村很多年前就看不见土草房了,就连仓房都是很漂亮的砖瓦房。土草房时代早就成了历史,但是那个时期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传统不能丢,也更不该忘记。
  我在县城里从土草房到砖瓦房,从砖瓦房又到楼房,从楼房又到城市里的楼房。我的住房经历就很有故事了,更懂得生活的不易,如今退休后无所事事,只有开心游走祖国的大好河山,是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感谢党恩,感谢祖国的好政策。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