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组诗里的一首,赞美唐初四杰的诗歌如江河万古流芳。我国是诗的国度,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中,诗歌占有重要地位。千百年来各朝各代流传下来的诗歌,如中华民族流淌不断的文化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而在这浩如烟海的诗歌中,唐诗就像屹立一千余年的一座高峰,前人与之无法比拟,后人望之无法超越;它又是一部可师可法但不可及的经典,如滔滔流淌不息的江河世代永流传。这一文化现象很值得我们今人玩味。

  唐诗之所以能繁盛发展,主要是唐帝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生长的温床,科举考诗赋成为强有力的社会导向,加之统治者倡导力行、文化政策的宽松和包容等,从多方面形成那个时代巨大催生力,使唐诗犹如火山爆发般应运而生。在唐朝历经289年间的22位皇帝中大都有自己的诗作传世。其中唐昭宗还是较早的能用词来写人生命运之人,比南唐后主李煜还要早80年。以诗赋科举取士,使大批诗人登上社会的政治舞台,进入朝廷。他们既是官吏,又是诗人,进而也提高了诗人的社会地位。83岁的老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唐玄宗不但写诗为其送别,还下令要求百官在长安东门设帐为其饯行;唐宣宗在白居易去世时亲自写诗悼念,高度评价其诗歌的影响,表达怀念之情。武则天时还组织诗歌赛会,对胜出者“赐以锦袍”,“香山赋诗夺锦袍”成了诗坛上广为流传的一段佳话。唐代文人薛用弱的《集异记》中记载了一个“旗亭画壁”的故事。唐开元年间著名诗人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在东都洛阳一旗亭小饮时,三人在墙壁上画道相比,以谁的诗被酒楼歌女唱得多为优秀。故事表现出唐代诗人放达争衡、知己相契的精神风貌,也从侧面反映了唐代无论朝野、官民都喜欢吟诗唱曲及唐诗在当时社会各阶层广泛传播的状况。唐代诗歌创作较少受到约束,可以写社会的负面和皇家宫廷轶事,这也和唐朝社会的开放包容有关。这些都从多方面促进唐诗呈现出超越任何时代的繁荣,形成了“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全民皆诗的社会风气,出现一个以诗歌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局面。诗可炫卖于市井之中,可书写在观、亭、寺、驿的墙壁之上,可在宴会用歌舞管弦谱曲传唱。有的还流传周边国家与西域,受到国际友人与少数民族的青睐,并对异国异域的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据有人统计,唐诗现存世作品达五万五千七百三十首,所涉唐代诗人达三千七八百位。当然,这流传下来的五万多首还只是唐人众多诗篇的一部分,仅是唐朝“诗山”的一角。吹尽黄沙始见金,但这些却是经过千余年历史的淘洗与沉淀而保留下来的精品。有的诗人当时创作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很少;有的诗人创作的不多,却能够彪炳史册,不少名不见经传的人只因一首诗歌流传而让人们记住了他的姓名。在唐朝至今千余年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大地经历多少次风风雨雨的时代变迁,中华民族曾遭受了无数次外敌入侵,战火毁坏了多少文化典籍和名胜古迹。特别是中间经历了长达近400年的元和清两朝外族入主中原,涌入了北方草原文化和森林文化。唐诗不但没有因此而被历史的风尘湮灭,还穿越了漫长的历史,独领风骚千余年。在千余年后的今天仍然活在我们当下人们的生活中,并且还将被世世代代流传下去。让我们这些后人不得不为唐诗这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和对历史时空的穿透力而感到惊叹。今天,它仍像一块被拂去历史尘埃的完美无瑕的碧玉,被一代代人爱不释手地捧在手上,又像一部中国人的“圣经”,被一代代人孜孜不倦地翻阅着,被一代代人满怀深情地吟诵着、诠释着。其丰神情韵、筋骨思理,仍在不断地浸润着我们民族的文化,渗透进我们民族精神的骨髓里,滋养着我们一代代国人的生活。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历史遗存多已失去了它的应用价值,只剩下了观赏价值。而唐诗这件“老古董”,今天既可鉴赏又可运用。法国汉学家蒲吉兰曾感叹地说:“中国的唐诗真了不起!一个普通的工人、农民都会背,都知道李白、杜甫。我走过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没有这个现象。法国历史上的诗人也不少,也不像中国,一千多年前的诗歌居然流传至今。这个现象只有中国有,这是中国诗歌的伟大。”这其中应得益于唐代诗人们多元化地深入体验生活以及对语言的熟练准确的把握运用,创作出既通俗易懂又蕴含丰富的精美诗句,表现出与生活紧密的亲和力,使古人的话语也能接上今天的“地气”。让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懂,不晦涩且自然流畅,今人与唐人能毫无障碍地进行沟通对话,跨越千年时空得以对接与碰撞,达到古今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在心灵上不断擦出思想的火花。并可随时信手拈来嫁接在我们今人的语言里,形成古典诗歌与当代生活紧密无间的融合,用以点缀我们的生活,加深对自己生活的体味,使我们平凡的日常生活犹如撒上了几粒盐、滴上几滴油一样有滋有味。当还在摇篮里的孩子刚学会说话时,会教他们“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当教育孩子吃饭勿糟蹋饭食时,就会说出多少辈人相传的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我们旅游攀登高山时,就会立刻念起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看到高山流下的瀑布时,就会脱口说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当面对一场久盼的春雨,在见景生情时会想到那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当形容冬天雪花挂满树枝的情景时,会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外过春节想家时,心头就自然涌出“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清明节时就会想起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当过母亲节时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与即将分别的朋友举杯时会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当激励在外奋斗的朋友时会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当鼓励大家战胜困难时会说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诗就这样活在我们当下的生活里,似乎成为我们要诗情画意地来表情达意时的唯一选择。唐诗还被广泛应用于小说、散文、戏剧等其他文学艺术,以提升作品的可欣赏性;有的还会被用于各种讲话、社论以及外交辞令当中,起到画龙点睛、点染气氛的作用;有的还会被用于各种形式的广告宣传,古为今用。唐诗已渗透到我们当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天在品读鉴赏唐诗时,虽然它是千余年前的作品,但它带给我们的美妙、清馨和感动,仍是那么真切盎然。仿佛让我们走进一座百花园一样,随便撷取一朵都是那么艳丽多彩而动人,充满无穷的艺术魅力。山水田园诗尽绘山林田野风光,边塞诗彰显战争惨烈和将士激情豪放,闺怨诗尽现思妇的幽怨和惆怅,送别诗蕴含的离情别绪满满悠长,思乡诗充满浓浓的乡愁和感伤。它又仿佛是一立体多面的画卷,观览之余让人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我们可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中看到辽远与苍凉,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中体验到静谧和安恬,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句中品味到落寞与孤寂,从“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诗句中体察到离别的无限悲苦,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诗句中读出情感的深厚与凝重,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中体悟到积极向上的人生哲理,从“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诗句中领略到一个朝代的开放和繁盛,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诗句中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深伤痛。总之,唐诗写尽了天下人的千种风情、万般情感,创造出一个个让人品味再三而难以释怀又别开生面而魅力无穷的诗的意境。另外,诗歌历经《诗经》、《楚辞》到汉乐府后,发展至唐朝,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在语言形式上,由四言而五言,由五言而七言,并进入到格律诗的鼎盛时代,不仅高度成熟而且与音乐的关系更为密切。可以说唐诗之所以为唐诗,从本质上说是因为有了格律诗,格律诗就是在这个时代规范定型的。让我们后人在品味鉴赏唐诗中,通过匀整的平仄相间的形式和抑扬顿挫的音韵,从中获得无限美感。“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它们读之是一首好诗,品之是一幅优美的画,吟诵出又是一首美妙的乐曲。同时,也让我们在品读鉴赏这诗画和音乐中,熟悉并记住了那些浮现在诗歌江河中的一个个唐代诗人个性鲜活的面容。感遇伤时独怆然而泣下的陈子昂,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贺知章,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李白,四处飘零穷年忧黎元的杜甫,白首卧松云的孟浩然,泪湿青衫的江州司马白居易,呕心沥血做诗鬼的李贺,一生襟怀未曾开的李商隐,空吟一生成白头的孟郊,搜肠刮肚反复推敲的诗奴贾岛,还有那在寒江雪中独钓的柳宗元,?他们一个个鲜明的形象和他们所创作的一篇篇美妙的诗歌,在一千多年后仍然在撞击着我们的心灵,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据此,特为这光辉灿烂而又魅力四射的唐诗写一首赞美诗,为其一歌:漫卷清风千百年,高峰依旧拂长天。旗亭画壁留芳迹,瓦肆勾栏上管弦。老叟能吟《将进酒》,儿童会唱《白云泉》。星垂沃野生灵秀,月涌春江润宇田。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