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4日是吕惠珍同志英勇牺牲54周年。1966年7月24日吕惠珍同志为救人不幸牺牲,至今谈起,仍让我们为之热血澎湃、感慨至深。今天,含泪撰一小文,与大家一起追忆吕惠珍的英勇事迹,祭奠这位雷锋、王杰式的革命战士,这位我们身边的共产党员、杰出英烈!

1966年7月,南京插队盱眙县马坝公社的知识青年吕惠珍为抢救落水同志英勇牺牲。这件事像一声惊雷,震动的九里荒,震动了马坝公社,震动了盱眙大地,震动了淮阴地区,也震动了整个江苏省。当地人民群众饱含热泪,前往吕惠珍的陵墓前祭奠,大家异口同声地称颂她:“真是个好孩子啊!她是我们身边的雷锋、王杰、刘英俊、欧阳海式的英雄人物!”

  

一、放弃高考,奔赴农村

 

1943年12月,吕惠珍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吕惠珍的原籍是安徽省含山县清水塘村。父亲吕性和,解放前家里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一贫如洗,只好到庙上去给和尚看庙。母亲给有钱人家做苦工,姐姐很小就送给人家做童养媳,一家人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苦日子。解放后,父亲去了上海,成了上海一家印刷厂当工人,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他思想进步、积极肯干,工作中成绩突出,连年被评为“三好工人”,是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劳动模范。后来,她的哥哥也参加了工作,她和弟弟进了学校读书。在吕惠珍刚记事的时候,就经常听父亲给他们讲家史,讲旧社会的苦日子,讲新社会当家作主,这使得吕惠珍在童年时就对党具有深厚的感情。她在每本日记本的第一页上都贴有毛主席的像,下面画着一颗红心,还写上“一颗红心献给党”七个字。她在日记中写道:“亲爱的党啊像母亲,我生长在您的怀抱里,感到无限的自豪和幸福。我一定听您的话,永远做您的小学生,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吕惠珍10岁时,母亲病故,父亲一个人照顾不过来,就把她寄住在南京的伯父家,在南京读小学,学习成绩一直优秀,后来考入“南京市第二女子中学”。1961年1月,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担任班里的“团支部书记”。高中期间,她是学校的“模范共青团员”,是全班拔尖的“三好学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1964年7月,吕惠珍将要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在当时,她报考大学可说是稳操胜券、绝对把握。可当师生们打开她的“报考志愿书”时一下子惊呆了,原来,吕惠珍在志愿书里写着:“一颗红心献给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献出终身的力量”24个大字。

吕惠珍“放弃高考,立志务农”的决定,引起很多同学的惊异。有的同学问她:“凭你这样好的学习成绩和政治条件,为什么要放弃高考呢?”吕惠珍坚定地回答:“我要响应党的号召,坚决走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为建设农村贡献力量。”

 1593577301337498.jpg原来,吕惠珍是受到邢燕子、董加耕等人的影响。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农村更是异常贫困,为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为农业发展出力,他们毅然选择了“放弃高考,建设农村”的道路。吕慧珍想:我应该向他们学习,响应毛主席“知识分子到农村去,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号召,要坚定不移地到农村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改造思想,战天斗地,为建设农村、改变农村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于是,她回到上海,去做父亲的工作。开始父亲也不同意她放弃高考,说:“无论在哪条战线都是在建设祖国,爸爸当工人也是在建设祖国,不一定非的到农村去啊。再说,你从小就身体不好,体质弱,在农村你能吃得消吗?”她对父亲说:“党号召我们到农村去,大办农业。我是工人的女儿,应该走在前头。我去农村,正是听党的话,也是听您的话。我要立志做个能文能武、能笔能锄,会工作、会劳动的党的好女儿!农村再苦,也难不倒坚定的革命者!”父亲被说服了。回校后,吕惠珍立即向学校党委递交了“报考志愿书”和“要求放弃高考,到农村去务农”的申请书。

此时,南京市许多中学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都主动向学校递交了申请。经过组织上的考察和研究决定,吕惠珍的申请得到了批准。同时获得批准到农村插队的应届毕业生733人,其中到盱眙县马坝公社插队的还有南师附中的方玉和一中、二女中等的其他几个学校的同学共72人,被人们誉称为新时代的“七十二贤”。8月24日,72名到准备盱眙插队同学相聚一起,来到雨花台烈士陵园,在高高的纪念碑前他们庄严地宣誓:一定要继承烈士们的遗志,接过烈士手中的红旗,踏着烈士的血迹,勇敢地奔赴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毕生的力量!他们还在纪念碑前集体留影,记录下这庄严的一刻。

 

8月29日,“江苏省知识青年参加农业劳动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吕惠珍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会议,受到很大鼓舞。9月11日,南京市各界人士3000多人在中山东路体育馆举行了“南京市欢送知识青年奔赴农业战线大会”,欢送本年度733名知青奔赴12个县区插队农村。吕惠珍和其他知青一起,胸戴大红花,手拿决心书、保证书,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进会场,就坐前排。插队盱眙的知青代表蒋才琴、王作霈还作了发言。吕惠珍握紧拳头暗暗地发誓:我要向英雄学习,向雷锋学习,决心下乡当一辈子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奋斗一生!

 

4.png

二、广阔天地,锤炼红心

 

这年秋天,吕惠珍带着一套《毛泽东选集》和几十块“雨花石”,与“七十二贤”等共178名南京知青一起,从大城市南京来到穷乡僻壤的盱眙,来到盱眙县马坝公社马安大队。后来,新华社有位记者专门写了一篇报道,题为《一百七十八颗红心在马坝》。吕惠珍和另外几位知青一起在谢沟生产队插队,组成一个知青户,称为“知青之家”,但大家说,我们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的,还是叫“革命之家”好。热情纯朴的村民听说南京的知青来这里插队,都争着让房,送来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照顾他们生活,热烈地欢迎他们前来插队落户。吕惠珍和另一个女知青寄住在农民高大嫂家。

吕惠珍和同学们来到谢沟以后,看什么都新鲜,做什么都不会,样样都得要从头学起。农民大嫂就手把手地教他们割稻、脱粒、扬场等农活,吕惠珍细心地学,认真地练,很快就学会了。她挑担子,衣服磨破了,肩膀压肿了,腰疼了,腿酸了,嘴里喊声“坚持就是胜利”,就一切都不觉得了。她开始只能挑三四十斤,逐步挑到六七十斤,后来能挑到上百斤;开始不会换肩,后来既能站着换肩,还能走着换肩;开始挑几步地就要放下担子歇一歇,后来一口气能挑上二三里地。

  

5.png

冬季水利工程是农村的重活苦活难活。数九寒冬,北风凛冽,吕惠珍她们参加扒河,看到河底的水面结了一层冰,水下又是淤泥,看了都打寒颤。“这样冷的天气还能下水干吗?”有些人开始犹豫。可吕惠珍对大家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吃皮带嚼草根,还能打胜仗,天气冷点算什么?今天修好了水利,改造了低产田,农田能够得到灌溉,将来就能旱涝保收,粮食就可以高产稳产啊!”说着带头卷起裤脚,脱掉鞋子棉袜,赤脚下水去挖泥。半截腿冻得像红萝卜一样,脚也被冰碴划破,鲜血直流,可吕惠珍不仅没有停工,还唱起了革命歌曲来增强斗志。她挑河泥,专门拣难的工段,她说:“我要把方便让给别人,将困难留给自己”,她挑得最多,送得最远。还说:“我多挑一排,别人就可以少挑一排;我多挑一排远的,别人就可以少挑一排远的;今天我多挑了一些,明天大家就可以少挑一些。为了大家,我多挑一些,多累一点,值得!”当地的社员看了,都说:“这个城里的丫头真是不怕苦、不怕累,比我们乡下的老社员还能干,真是好样的!”

由于过度劳累,1965年5月,吕惠珍的胃病发作了,大口大口地吐血,大家劝她休息,她总是说:“没关系!能坚持。”说着,又下地干起了农活。后来,组织上作出了决定:“先回去看病,否则以后不准你下田!”就这样,她才不得不暂时离开谢沟,回到上海治病。

到上海治病期间,她人在上海,心在谢沟,不几天就写信了解谢沟的情况。当得知谢沟的旱象解除,三麦丰收,水稻插完,生产队的水牛还产了小牛犊,她兴奋地跳起来。她还给马坝公社党委书记写信说:“我虽然人在上海治病,但心里总是想着谢沟的父老乡亲……”。在治病期间,她把病床当课堂,捧着毛主席的书认真学习,她说:“毛主席的书就是我坚强的支柱,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就是我的榜样,有了他们,我一定能战胜病魔,早日康复。”她还托人买来农业科技书籍,学习农业技术,钻研科学种田知识。

有一段时间她的身体很坏,一站起来就腰酸腿软、头晕目眩,站也站不稳,走路都很吃力,只能躺在病床上。她想:这样下去,我还能回谢沟,还能到乡亲们那里去吗?想到这里,她睡不住了,说:“我一定要战胜病魔,一定要快点康复,一定要早日回到谢沟,一定要在当农民的道路上走到底!”她忍着痛下了床,锻炼走路。开始在病房里练,扶着墙慢慢走,跌倒了,爬起来再练;后来到医院院子里练,累极了,就坐下来稍作休息,接着再练;最后到马路上练,一里、两里、三里……,一天、两天、三天……,直到一口气能走20多里路。她为自己很快恢复身体、能够回到战斗的岗位而高兴!


 吕惠珍在身体还没有完全痊愈的情况下,从上海回到谢沟,一到村里便要求参加劳动。她说,她务农的决心更坚定了,坚持参加劳动意愿更强了。她在日记里写道:“这几天,真得怪累的,身体不适,多亏欧阳海和焦裕禄同志的‘帮助’,我想起了他们,就不累了,就有劲了!”

吕惠珍的胃病越来越严重,组织上和同志们不断催促她再回上海养病,她口头答应而实际上却是一拖再拖。从春种拖到夏收,又从夏收拖到秋种。她说:我舍不得离开谢沟村,舍不得离开“革命之家”。我要看到亲手栽下的水稻获得丰收,看到亲手栽下的树苗长得更高,看到亲手养的小鹅苗长得更大更肥。

此时,吕惠珍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写道:“我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党是我的母亲,共产主义是我的信念,加入共产党是我的愿望。虽然我与共产党员条件还有差距,但我会在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道路上坚定地往前走,改造思想,踏实苦干,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吕惠珍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不但勤勤恳恳、老老实实向农民学习,而且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积极地帮助农民,无微不至地关心村民,帮助他们学习文化、扫除文盲。每逢刮风下雨,她怕孩子不能上学阻耽误学习,就和耕读小学的老师一起,一家一家背着孩子去上学。有的农民生病,她连夜去请医生前来看病,并垫付医药费。她还写信请父亲从上海买了一套理发工具,利用业余时间给农民的孩子免费理发……。村民郑国英患脑膜炎,她日夜守护在病人身边,喂药梳洗,直到病愈。陈大嫂要生产了,吕惠珍立即陪同当赤脚医生的知青王宁静,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深夜,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陈家,为陈大嫂接生,母子平安,吕惠珍疲倦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当吕惠珍抱着婴儿递给产妇时说:“是个男孩,这可是咱国家的宝贝啊!”陈大哥接着说:“那孩子就叫宝国吧,陈宝国!”吕惠珍在机米站当会计,见了老人、妇女和小孩来机粮食,就主动迎上前去,接过口袋,热情地帮助机好。为了方便群众,她把自己的针线包拿来,挂在墙上,发现谁的口袋破了,她立即帮助缝补好。一天正下雨,有个农民来机粮食,可是机师当时不在,她想不能让农民兄弟等的时间太长,就冒雨跑了一里多路找来机师,帮农民机好粮食,而她自己身上的衣服都被雨水淋湿透了。

 

 1593577418771344.png

吕惠珍总是做事走在别人前头,吃苦留给自己,享受让给别人。秋收看场,她值了上半夜班,看要接班的人累了睡得很沉,就不去叫醒而是自己接着再值下半夜。一天晚上看场,她发现村民赵绪忠没带被子,只用稻草盖在身上。吕惠珍马上将自己的被子送给他盖上。有人说:“你不怕把被子盖脏了吗?再说,他身上还有虱子呢。”她说:“想到被子底下是农民兄弟,我就不嫌脏了。”当地农民都说,“吕惠珍是我们的贴心人,是比亲人还亲近的人。”

 

三、舍己救人,壮烈牺牲

 

1966年7月24日上午,吕惠珍和知青方衍华一起,赶着“革命之家”养的一群鹅,来到“九里荒”的河涧边放鹅。这时,还有两名知青郭家翠、秦诗玲在河涧边刷鞋子。当时正是援越抗美、备战备荒,大家都在学习游泳,方衍华便下河去练习游泳。吕惠珍由于胃病发作,没有跟着下水。当方衍华游到河中心才发现,因为前一天下了大雨,河水暴涨,河面比平日宽了许多。当方衍华正准备回游时,突然腿部抽筋,浑身无力,无法游动,想要换气,却又不能自控,便开始“呛水”,扑打着双手在水里挣扎,接着开始下沉。吕惠珍一看,大叫一声:“不好,方衍华发生危险了,赶快抢救!”她急忙对郭家翠说:“我先下去救人,你赶快回新农大队去喊人。”郭家翠说:“惠珍,你游泳技术也不行,下去危险啊!”吕惠珍说:“革命战友遇险,再危险我也要去救。我游泳技术不行,可能救不上来,你赶快去叫人,快,迟了就来不及了!快!快啊!”说着,三步并着两步冲向河边,她此时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战友的生命。她连衣服也来不及脱,便毫不犹豫地跳下水去,向方衍华游去,把手里拿着的放鹅竹竿伸向方衍华,大声喊:“衍华,快,抓住竹竿!抓住竹竿!”可惜竹竿太短,方衍华根本够不着。吕惠珍急忙丢掉竹竿,猛扑过去想抓住方衍华,却因用力过猛游过了头,没有抓住。吕惠珍又奋力回游过来,终于抓住了方衍华,拼命地把她往河边上推。由于吕惠珍游泳技术不行,身体有病,气力不足,当她拼出最后的力气把方衍华推向水边时,自己却已没了力气,渐渐地向水中沉没……

1593577464109941.png

当七位男知青火急火燎地跑到河边时,只见方衍华头顶还冒出水面,最先赶来的丁文泉和姚晓刚立即跳下水去救人。很快,方衍华被救了上来,经过抢救脱险了。而吕惠珍呢,整个河面上也看不见她踪迹,她到底在哪里啊?

岸上的人越来越多:“九里荒”的新农民全都赶过来了,附近的干部、社员闻讯也赶过来了,大队、公社的医生也都先后赶来。大家纷纷跳下水去抢救,岸上的人也都焦急地察看着河面。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紧张打捞,吕惠珍才被打捞上岸。医生立即对吕惠珍施行人工呼吸,实施急救。但是,因为落水时间过长,经抢救无效,吕惠珍同志光荣牺牲了。


吕惠珍牺牲的消息一经传开,人们无不为之悲痛。正在秧田里劳动的知青们来不得及穿上鞋子,赤着脚从四面八方跑到了吕惠珍牺牲的地方。女同学们悲痛欲绝的哭喊声,感动了每一个在场的人。平常胆小的女同学,这时也表现出特别的勇敢,含着热泪小心翼翼地为她擦干净脸上的水,洗去她身体上的污泥,仔细的为她梳理每一根头发,最后为吕惠珍同学更换上干净的衣服,使吕惠珍同学能安然而去。男同学们呆呆地站立着,眼睛里流着泪水,虽然无语却压抑不住沉痛的心情。谢沟生产队七十多岁的老农赵启吉,柱着拐杖走了七八里路,前来看望;九里荒有个六七十岁的老大娘,也颤颤巍巍地赶到马坝来看吕惠珍的遗体。他们哭着说:“我们一定要进去看她最后一眼,这是多么好的姑娘啊,是比我亲闺女还亲的好闺女啊!”谢沟队的高素英大嫂是吕惠珍的房东,她每天都要跑到吕惠珍的坟上,一边哭一边说:“我的好妹妹啊,我们虽不是一个娘生的,但比同胞姊妹还要亲啊……”

马坝公社召开隆重追悼大会,全公社的社员都来了,所有的干部职工都来了,所有中小学的师生都来了,整个会场黑压压的一片。大会主持人在宣读悼词时,几次哽咽着读不出来,而大家的哭泣声也多次把悼词打断……吕惠珍的父亲吕性和也从上海前来参加追悼会,他在会上说:“面对人生,惠珍选择的是革命;面对前途,惠珍选择的是农村;面对事业,惠珍选择的是奉献;面对危险,惠珍选择的是牺牲。惠珍的选择是对的,她把盱眙当家乡,把农民当亲人,把战友当姐妹。她为了救人而牺牲,她的牺牲重于泰山!我为有这样的好女儿而骄傲!”吕爸爸的话引得会场上一片哭声!

在吕惠珍事迹的感召下,又有数百名南京知青来到盱眙,来到马坝,插队农村。南京和盱眙,城市和农村,知青和农民,联系更密了,关系更紧了,情感更深了。

 

四、精神不死,万古长青

 

吕惠珍牺牲后,她的遗体安葬在马坝街南革命烈士墓旁,县委书记李清溪亲自为吕惠珍的墓碑题写了碑文:“雷锋、王杰式的革命战士吕惠珍同志永垂不朽”。在吕惠珍安葬时,许多同学们含着热泪用双手捧来泥土,一把一把地撒在坟上,把坟墓堆起来,这是同学情、战友情、革命情啊!

 

 9.png

1966年8月30日,中共盱眙县委作出《关于追认吕惠珍同志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模范团员的决定》。同时,共青团盱眙县委发出《关于学习模范团员吕惠珍同志活动的通知》。9月29日,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委发出通知,号召全省广大干部和群众向吕惠珍同志学习,授予她“雷锋、王杰式的革命战士”称号。《新华日报》同时发表了“向吕惠珍同志学习”的社论,刊载了吕惠珍同志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中共淮阴地委、淮阴地区专署于9月30日发出《关于开展学习吕惠珍同志活动的通知》。共青团江苏省委作出决定,追授吕惠珍为“模范共青团员”。江苏省总工会、省贫协筹委会、团省委和省妇联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向吕惠珍同志学习的活动的通知》,号召全党全民向吕惠珍同志学习。中共盱眙县委员会也做出决定,追认吕惠珍为中共正式党员。县委要求全县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党员、团员、革命干部、革命知识分子、广大职工、人民公社全体社员,在学习雷锋的活动中,开展学习吕惠珍同志光辉事迹活动。盱眙黄梅剧团以吕惠珍的事迹为原型创作了革命现代戏剧《吕惠珍》,到全省各地演出。县里组成了“吕惠珍英雄事迹宣讲团”,到全省各地宣讲。马坝公社在大礼堂举办了“吕惠珍英雄事迹展览”,全县各公社的机关干部、厂矿职工和中小学生,都从各地来到马坝,祭奠吊唁,瞻仰学习,络绎不绝。

22年确实是太短暂了。但是,吕惠珍短暂的一生,是一颗红心献给党的一生,是完全彻底为人民的一生,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一生,是献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生,是光荣而又伟大的一生,她是知识青年的榜样,她为我们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尽管吕惠珍同志离开我们已经54年,但她永远定格在22岁,定格在那个青春年华和激情燃烧的岁月,她和雷锋一样,一刻也没有离开我们。她的精神不死、熠熠生辉,她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1593577505104136.png

被吕惠珍救起的知青方衍华从没忘记,她多次捧着吕惠珍的遗像来到河涧边,对着滔滔的河水默默流泪,她在思念这位奋不顾身抢救自己的战友;房东高大嫂从没忘记,她常带着一家人到吕惠珍墓前祭扫,看望这位可爱的小妹妹;陈宝国也没忘记,他是吕惠珍和王宁静接生才来到这个世界的,年年清明,他都会带着一束鲜花敬献给这位吕阿姨;吕惠珍的战友们没有忘记,每年清明或是下乡纪念日,南京知青都会派出代表前来祭扫,他们集资为她修墓、迁坟,把墓碑换成最好材料的大理石石材;马坝的乡亲们没有忘记,在吕惠珍墓前,一年四季365天,从来没有少过鲜花、花篮和花圈,虽然没有写敬献者的名字,但是人们知道,这是可亲可敬的乡亲们的真诚的心意。有时候,还会看到几朵盛开的野花摆在墓前,这是孩子们采来,敬献给这位永远年轻的伟大战士的,他们从小就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讲吕惠珍的故事,吕惠珍的精神一直鼓舞着他们。

 

今天,当我们呼唤英雄回归、精神回归、信仰回归的时候,再次重温吕惠珍同志的光辉事迹,对于我们将是一次意义深远的革命理想与革命人生教育。我们相信,雷锋精神、吕惠珍精神,将永远写在我们的旗帜上、铭刻在我们的心坎里、融化在我们事业中,为了建设农村、发展农村、富裕农村,实现全面小康、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将永远需要并传承这种精神,使之发扬光大、光熠千秋!

(本文采写时得到当年在马坝插队的南京老知青许庆华、方衍华、叶奕帆、黄其寿、关泰、戚越人、郭家翠等提供的珍贵资料,照片由许庆华提供,特此致谢!)

 

(2020年6月20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