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价值不在于向社会索取多少,占有物质财富多少,而在于向社会奉献多少,为人类创造精神物质财富多少。

  ——作者感言  

 

  有人说他是“阜蒙县文史第一人”,这并不为过;有人说他是“蒙古贞文史一杆旗”,他当之无愧。值得骄傲的是,他的名字早已收入《中国历史学者词典》,他是阜蒙县唯一一位学者。23年来,他用心血编写出了《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概况》《蒙古贞史》《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简史》《蒙古贞文化》《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党史简编》《蒙古贞旅游发展战略》《蒙古贞旅游资源评价》等20部巨著,500多万字。是他,揭开了蒙古贞神奇的面纱;是他,填补了阜蒙县无历史记载的空白;是他,使蒙古贞的灿烂文化大放异彩;是他,为阜蒙县的旅游业开发建设,作出了无人可替代的卓著贡献。他就是原县政协第七届委员、退休干部暴风雨。

  历史是民族之根,文化是民族之魂。暴风雨在寻觅蒙古贞历史之根,寻觅蒙古贞文化之魂的漫长岁月里,有多少感人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寻根撰史空无前


  以镜为鉴,可以正冠;以史为鉴,可以明理。真是使人难以相信,当时间老人走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候,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蒙古贞还没有一部自己完整的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盛世编史修志,根据国家民委的要求,阜蒙县开始编写《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概况》,并把这一重任落在了时任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大机关办公室副主任的暴风雨身上。在别人眼里,这是一个望而生畏的苦差事,谁也没料到,暴风雨却欣然接受了。

  暴风雨对蒙古贞文史情有独钟,在刚一参加工作的时候,他就对蒙古贞文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多年来,他每次下乡都喜欢搜集一些民间故事,打听一些地名的由来;多年来,他利用工作之余,常翻阅一些史料,不断地探索着蒙古贞的奥秘……这次他能有机会编写《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概况》,实在是件乐此不疲的事儿。

  1983年2月,暴风雨接受编写《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概况》任务后,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从积雪皑皑的长白山麓,到梅雨纷纷的江南;从内蒙古的茫茫千里草原,到波涛万顷的黄海海面……暴风雨马不停蹄,夜以继日地寻觅着蒙古贞历史的真面目。北京、南京、哈尔滨……留下了他查档的身影;江西的上饶、湖南的萍乡、重庆的沙头坝留下了他查找资料的足迹……为了编写《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概况》,他走进一百多个历史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他翻阅了1000余卷资料和有关书籍,摘抄了100多万字的资料笔记。暴风雨是个“拼命三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一部25万字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概况》初稿完成了。在初稿的基础上,他又广泛地征求意见,反复推敲,最后把稿子浓缩到了12万字,于1985年5月正式出版。《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概况》出版后,很快被纳入国家少数民族问题科研项目,荣获辽宁省民委的嘉奖。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概况》一炮打响,暴风雨很兴奋,但更多的是难眠的思考:悠悠千载的蒙古贞,竟没有一部自己的完整的史料书籍,这是一件多么大的憾事啊!不揭开蒙古贞历史的面纱,就不能揭开蒙古贞神奇文化的面纱,更谈不上继承发扬、发展蒙古贞的文化,这是时代赋予自己的神圣史命,这是一个蒙古贞子孙责无旁贷的责任。于是他踌躇满志,更鼓起了研究、撰写蒙古贞文史的风帆。从此,他在工作之余,把一切可利用的时间都用在了蒙古贞文史上,尤其是他退二线、退休以后,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用在了探索、撰写蒙古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上了。他潜心研究,成果不断,他第一个发表了最早披露《蒙郭勒津(蒙古贞)历史初探》的论文,获省一等奖。他编著出版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简史》,填补了我县无历史记载的空白。他编著了《蒙古贞史》,是我县目前惟一一部全面反映蒙古贞历史、文化的权威蓝本。他第一个编写出少数民族蒙古族历史人口资料,出版《民族人口》一书,通过第四次人口普查填补了无民族人口资料的空白。他第一个编写出蒙古族地方史乡土教材《可爱的家乡蒙古贞》,为阜蒙县蒙古初、高中学生了解本民族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暴风雨系统探索研究了蒙古贞的8000年地域史,1200年民族部落史,400年的行政史,半个世纪的民族区域自治史,开创了蒙古贞的史学领域,查找并理清了地域史、民族部落史、地方党史和民族区域自治史……一个又一个“第一”,铸就了暴风雨对蒙古贞历史研究成就的辉煌丰碑。

  阜蒙县是玉龙的故乡,契丹的摇篮,佛教的圣地,三丰的故里。暴风雨在揭开蒙古贞神奇的历史面纱之后,又开始求索蒙古贞古今文化之魂,为打造阜蒙县民族文化大县一马当先。


  求索古今文化魂


  多少年来,我们都以蒙古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骄傲。可惜的是,人们一谈到蒙古贞文化,就把好来宝、胡尔沁说书、民歌和唱戏视作是蒙古贞文化,但在深层次上,却说不出个子午卯酉来。蒙古贞的灿烂文化还蒙着一层神奇的面纱,它那迷人面目还没有真正的被人揭开。蒙古贞的灿烂文化就像撒落的珍珠,还没有人用一条金线把它艺术地穿起来,使其更加璀璨耀眼,有的珍珠竟还埋藏在土里,没有生辉发光。

  是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使然,暴风雨退居二线后,便把精力集中在挖掘、整理、研究蒙古贞文化上。他要揭开那神奇的面纱;他要用金线穿起那些闪光的珍珠;他要让那些埋在土里的珍珠重放异彩,为此,从古至今,上下求索,他付出的何止是心血呀!

  1997年,暴风雨听说过去普安寺有一种独创的,全国独一无二的冰花。当年,在普安寺会制作冰花的三位艺人中,只剩下一位85岁高龄的老人了,家住大板镇大板村。抢救文化遗产如救火呀,何况这个老人已到了耄耋之年呢?暴风雨骑上自行车跑了30华里,来到了老人的家。当暴风雨和老人谈起冰花的事,老人总是打岔,对冰花艺术不肯泄露一个字。暴风雨哪里知道,当年老人是在佛祖面前发过誓的,一辈子也不会把冰花的事说出去的。暴风雨无可奈何,扫兴而归。

  过了几天,暴风雨又一次骑自行车来到老人的家。他说得口干舌燥,老人还是对冰花的事一字未露。

  接连两次失败,并没有动摇暴风雨的强烈责任心,为挖掘冰花这一独特的油塑手工艺品,暴风雨骑上自行车,头顶烈日,三顾茅庐来到老人的家。谁能相信,两鬓如霜的暴风雨,竟虔诚地跪在老人的面前,恭恭敬敬地给老人磕了一个头,恳求老人说出冰花的秘密。暴风雨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真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这一跪,这一磕头,感动得老人的眼泪直围着眼圈转,他长长地叹了口气,道出了仅他一人知道的冰花绝秘。

  普安寺的冰花,是国内绝无仅有的一种独特油塑美术作品。在藏传佛教界,油塑工艺品分两类。一是酥油花;一是冰花。酥油花在一般大型庙宇中均可见到。青海塔尔寺的酥油花,在国内享誉最高。普安寺的冰花与塔尔寺的酥油花媲美。普安寺的冰花是艺人用特殊的羊油,经特殊的方法加工精制,使之坚挺,不颓堆,用其绝妙的工艺雕成极为美丽的花朵,其叶其瓣如真如实。冰花多取材于佛经上的佛传故事、民间的神话、史诗和历代名篇巨制中脍炙人口的故事塑造出来的,其动作优美,人物栩栩如生。

  暴风雨从老人那里回来不几个月,这位85多岁的老人就与世长辞了。是他靠一种令人敬佩的执著追求,抢救出了普安寺独创的,国内独一无二的冰花艺术珍品。暴风雨就是以这种执著的精神,使一颗颗珍珠重见光明;暴风雨就是以这种执著的精神,整理、研究着蒙古贞的不朽文化。他花费了十几年的心血,编著了《蒙古贞文化研究与开发》、《蒙古贞文化》、《蒙古贞藏传佛教研究》、《蒙古贞藏传文化艺术》、《桑梓笔谈》、《蒙古贞民间故事集》等10部著作。他探蒙古贞文化之源,考蒙古贞文化之流,作出了蒙古贞文化是懿州文化、呼和浩特文化、本地文化三大文化的碰撞,吸取汉、藏、满文化的营养产生的权威论断。他把蒙古贞文化科学的分成八大体系,即:蒙古贞文学艺术体系;蒙古贞教育文化体系;蒙古贞医药文化体系;蒙古贞媒体文化体系;蒙古贞历史文化体系;蒙古贞宗教文化体系;蒙古贞风情文化体系;蒙古贞社会文化体系。他查到了蒙古贞宗教文化历史形成的三个源头,即:蒙古贞部落自己带来的;察哈尔部落带来的;内蒙古托音喇嘛到蒙古贞传扬佛法带来的。蒙古贞宗教文化有自己的鲜明的特点:庙寺多、喇嘛多、佛事多;理论高深、文化含金量高,影响面广。他归纳出了蒙古贞文化特点,即:内容丰富,内含深邃,文化艺术形式多样,是民族团结,民族交融的大合唱。

  暴风雨用十几年心血,终于为我们揭开了蒙古贞灿烂文化的神奇面纱,给我们描绘出了蒙古贞文化的神圣殿堂。难能可贵的是,暴风雨这位学者,把研究蒙古贞历史文化的落脚点放在了弘扬民族文化,发展阜蒙县的旅游事业上。


  青山宝刹夕照明


  放眼世界,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原居世界第一、二位的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已退居到第二、三位了。黄金般的旅游业时时刻刻敲击着暴风雨的心弦。他琢磨,阜蒙县的山川秀丽,有8000年的文明史,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既有令人依依眷恋的自然景观,也有使人流连忘返的人文景观,在将旅游文化配置于其间,其中丰涵的意蕴、融情入景的民族特色文化,更与景观浑然一体。可以骄傲地说,阜蒙县的民族文化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最大资源。越是地方的,越是民族的,越可能走向全国和世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文化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的资源。暴风雨决心下定,要为县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作好前期工作,为阜蒙县成为旅游大县作出自己的贡献。

  从此,60多岁的暴风雨开始访宝刹考古碑;登乌兰木图山,看汤大虎故居;听白胡子老头讲神奇的传说,研究农民解不开的当地之谜……

  一次,暴风雨骑自行车从县城出发,跑了60华里到卧凤沟乡翻身村,他在那里考查完九仙洞,又去三道沟去看汤大虎的故居。他听当地的农民说,眼前新民镇红台山北麓叫三道沟的山腰处特别怪,就是盛夏三伏天,在坡上刨个坑,晚上将一桶水放在土坑中,第二早上桶里的水就会结成冰块,你说怪不怪吧!

  暴风雨听完这一奇特的现象,立刻就要上山实地查看。农民说,那山上到处都是野鸡脖子长虫,还是别去了。暴风雨顾不得许多,取径西坡,直奔满山野花盛开的红台山三道沟山腰。还好,一路上他没有遇到毒蛇,却累得汗如水洗。当他站在山腰的灌木丛中,只觉得冷风飒飒,寒气袭人,老百姓说得一点儿也不假呀。暴风雨心喜若狂,蒙古贞竟有这样神奇的地方。

  无论是研究历史文化,还是调查、挖掘旅游资源,暴风雨始终坚持亲历、亲看、亲自了解的“三亲自”原则。他从红台山三道沟山腰回来,总觉得应该在那山腰上挖个坑,自己站到坑里去体验一下,然后再下结论为好。没过几天,他又头顶烈日,骑自行车直奔新民镇的红台山。在山下,他向农民借一把镐头,这次取道东坡上山。谁知东山坡野鸡脖子毒蛇多,他为了躲闪毒蛇,几次慌不择路,衣服、裤子都刮出了大口子。有惊无险,他总算来到了山腰的灌木丛中。他用镐刨了一个坑,便站在土坑里,立时,他感到从地穴冒出的冷风,直击全身。没到5分钟,他冷得皮肤上长出了鸡皮疙瘩。他亲自验证了当地农民的说法,他给这里起了一个人们颇感兴趣的名字——“地穴寒风”。他想,在不久的将来,蒙古贞的“地穴寒风”也许会像西藏的“地热”,承德的“温泉”一样闻名世界。

  双鬓飞雪的暴风雨,是阜蒙县有名的“活地图”。他走遍了全县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调查、挖掘旅游资源,取得第一手宝贵的资料后,又挑灯夜战,相继写出了10万字的《蒙古贞旅游发展战略》和30万字的《蒙古贞旅游资源评价》。这两部著作说它价值连城固然有些过,而它对全县旅游业开发、建设的价值,又有谁能计算得出来呢?他像一位设计师,还编制了《阜蒙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草稿和《阜蒙县旅游发展“十五”规划》草案,为蒙古贞设计出了一个大有前景的旅游文化产业蓝图。

  “非于观美,将求其实用也。”正像古人所说的,暴风雨虽对蒙古贞文史乐此不倦,但他更注重文史为阜蒙县经济服务,为旅游业开发、发展服务,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

  ——他第一个写出蒙古贞饮食文化中的“蒙古馅饼”,分别发表于《县报》《中国食品》《中国享饪》等报刊上,经过多年舆论宣传,被评为阜新市“八大美食”之一。

  ——他第一个提出“麦饭石、玛瑙石、蒙医药”为“阜新三宝”,发表在国家《民族团结》杂志上,推动了“三宝”的产业化发展进程。

  ——他第一个编导电视记录片《前进的蒙古贞》、《团结的盛会》、《海棠山风光》等,结束了我县无电视记录片的历史,提高了阜蒙县的知名度。

  ——他撰写了以开发利用我县旅游资源为内容的多篇论文,参加市社科联举办的旅游文化研讨会,其中《浅谈宗教风景区的建设与发展》刊登于《阜新社会科学》期刊上,并在中国西部大开发学术交流会上荣获一等奖,同时荣获“全国科协”学术成果二等奖。

  ——他完成了海棠山普安寺摩崖造像为全国第六批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的资料上报任务。此项工作如邀请外地专家来做,至少得需5万元。暴风雨主动承担了这一专业性很强的任务,带病上山踏勘、详细论证、编写资料、绘画佛像、编制图表,按国家文物部门的要求标准,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我县节约了5万元的资金。

  ……

  暴风雨为我县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贡献,是用短短的笔墨不可能写出来的,他称得上蒙古贞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奠基者。


  天地有情为之歌


  暴风雨开创蒙古贞文史先河,取得了前人未有的丰硕成果。他那厚厚的20部书,每个字都是他辛勤的汗水的结晶;每一行都是他无私奉献的诗歌。

  在写我县党史的时候,他去老河土乡敖龙村调查“敖龙事件”。一早,他骑着自行车带着饼干出发,当走到敖龙村旁的小树林时,天近中午,他便蹲在小树林里,拿出饼干,吃完了再进村。多年来,他就这样走遍了全县35个乡镇,到过千百户农家,每次总是骑自行车,常常带饼干,从来也不给当地政府和老百姓找一丝麻烦。人们不会忘记,他曾踏着厚厚的积雪,去十家子镇了解古塔;有人看到,他从新民镇亲历“地穴寒风”归来,半路被暴雨浇得像个落汤鸡;妻子至今记得,他考察宫家洼,一天骑自行车跑了150华里,累得回家卧床不起挂点滴……几年来,他骑单车累计行程15万公里,写调查笔记200多万字。暴风雨呀,你的每个字都沁满了你辛勤的汗水啊!

  十几年前,暴风雨就患了糖尿病,可这个“拼命三郎”,从来就没把这病放在心上。1998年11月初,辽宁民族出版社让他写一部《辽宁蒙古族史话》,要求在1999年3月份交稿。时间紧,任务重,暴风雨一天不敢耽误,立刻投入写作。他写着、写着,一天下午突然双眼什么也看不见了,成了瞎子。他急忙跑到市医院,通过眼B超一检查才知道,是糖尿病引起的眼底出血。双眼看不见,他只好吃药休息。说是休息,可他心急如火,稿子才写完4万字,还有三分之二没完成,他整天急得坐卧不安。眼睛稍能看到东西了,他就又坐在了桌子前,一部12万字的《辽宁蒙古族史话》到底按时完成了。

  2003年春天,县领导交给暴风雨一个任务,起草《蒙医药管理条例》。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他先后翻阅、研究国家有关法律、规章、条例100多部。是他过于心急,也是工作太累了,他的眼底又一次严重出血,折腾得他躺不下,整天坐在床上一动不敢动,一动眼底就出血。这是他眼底第三次出血。第二次眼底出血是2001年,他为阜新市召集的国内考古专家文物资源开发利用论证会和新闻发布会,撰写《关山辽墓文物旅游资源评价资料》累的。老伴看他这次眼底出血厉害,叨咕他说:你可别写了,再写眼睛就瞎了。真纳闷,灶王爷喝烟灰,你可哪来的那股神垒呢?他把老伴的话当成耳旁风,等眼睛好一点儿了,依旧提笔奋战。他冒着双眼失明的危险,对《蒙医药管理条例》先后进行了一百多次的修改,在今年辽宁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开始实施。他这种治学严谨,勇于拼搏的精神,真是叫世人感动,天地有情也会为之而歌的。

  暴风雨不惜汗水,带病拼搏,他的无私奉献精神,令人敬佩得五体投地。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多少人见钱双眼出血啊!暴风雨出版的《阜蒙古族自治县简史》填补了蒙古贞无史的空白,可那是他自己从腰包掏6000元出版的。他写的《阜蒙县旅游发展战略》和《阜蒙县旅游资源评价》,光打印费和印刷费自己就掏出5000多元。他身体不好,常年吃药,每个月的工资将够吃药钱。有人问他,干这种赔钱的事儿图个啥呢?他微微一笑说:我热爱家乡,我热爱民族文化,只要能为发展民族文化做点贡献,花钱、费心血我都无怨无悔。

  从暴风雨身上,我们可真切感受到一个共产党人的胸襟,蒙古贞赤子的忠诚,优秀学者的风范,普通人的品格……

  好个暴风雨,如果人人都能像你那样热爱家乡,那样有责任心,那样为事业拼搏,阜蒙县一定会来个“三级跳”的。这位可敬的68岁的蒙古贞学者,现依旧宝刀锋利,文如泉涌。他20万字的新作《辽宁省蒙医药志》很快就与读者见面;他10万字的《蒙古贞蒙医药事业的生存与发展》正在打印;他的《蒙古贞历史画册》已经脱稿,祝愿暴老的三部新作早日问世,为蒙古贞灿烂的文化增辉添彩。同时,祝愿他这位蒙古贞的“大熊猫”安康长寿,为蒙古贞的灿烂文化宝库增金添宝。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