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3650709912661.jpg

稻是禾本科稻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总称。原产中国,栽培历史至少有七千年,发展到现在稻子的种类竟然有14万种,是的,14万种,就是不可胜数的多。尽管品种已经如此之多,科学家还在不停的研制新稻种。

这让人目不暇接的品种让我不知道该举哪种稻的例子,干脆不举,就从稻子最早的记载开始泛泛而谈吧。

有一点不能不说,稻子经过漫长的栽培发展到今天,稻已经是世界上三大谷类之一,全世界产量在玉米和小麦之后。

最早记录稻子品种的是《管子·地员》,有10种水稻名称。北魏《齐民要术》也有记录:“有虎掌稻、紫芒稻、赤芒稻、白米稻。南方有蝉鸣稻,七月熟。”摘录于此就是喜欢“蝉鸣稻”这样有趣的名字。不像现在稻子的名称就是某某一号,某某二号等等没有任何想象力的称呼。

《史记·夏本纪》记载了大禹时期就种植水稻:“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就是说大禹命令伯益给大家发稻种,种在水田里。还命令后稷给大家发难以获得的食物。食物少的地方,就让有多余的地方送给那些少的地方。

《诗经》和《楚辞》都提到稻,各举一例吧。

《诗经·小雅·甫田》中提到的稻子是让人喜悦的,因为丰收了。

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节录)

大意是:先王后代的庄稼堆得到屋顶,先王后代的谷仓像山丘。于是要再筑上千座,于是要再造万座车辆。丰收了黄米小米和大米,农夫们高兴互相庆贺。这是神灵赐给先王的厚福,我们祝愿他万寿无疆。

《楚辞·招魂》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

稻粢穱麦,挈黄梁些。

大苦咸酸,辛甘行些。(节录)

大意:整个宗族聚集在一起,饮食丰盛品种多样。

稻谷大麦,还有黄粱。

有苦咸酸各味,再加上甜辣调和。

稻子放到第一位,也许就是因为它的重要地位。郑玄《三礼注》云:“凡酒,稻为上,黍次之,禾又次之。”虽然说的是做酒,从中也可以看出稻子的地位。

可见在久远的从前,稻子就以无可替代的口感一直深入人心,特别是还能酿酒,人类通过食物表达感情的最高方式,就更能赢得人心了。

到唐朝看看吧,那时的稻子怎样呢?并不如想象中的多,而且并没有期望中的“甫田稻”。

先看皮日休的《橡媪叹》。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

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

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

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

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此诗在橡树篇中已经用过,但挑选之下还是选了此篇,其中的稻很典型。

深秋时节,正是橡子成熟的时候,橡子散落在草木丛生的山岗。一位佝偻腰身的老年妇女,在晨曦中捡拾橡子。从早捡到晚才能拣满一筐子。捡回的橡子又是蒸来又是晒,要不那橡子实在难吃,几经处理,橡子就可以作为一家人冬天的粮食了。

但是再看那山前,稻子成熟了,袭来阵阵侵人的香气。农人的粮食大丰收了,稻子仔细收割,回来又认真挑拣,那一粒粒的大米珠圆玉润实在好看。但这些丰收所得全部交给了官府,自己家一点都留不下。而且官府坑人。明明是一石还多,却被量作五斗。那狡猾的酷吏,不怕刑罚,贪婪的官员根本不避讳贪赃。农时他们把官粮放了私债,农毕自己先获利,再把放粮的本钱放到官仓。实在疯狂至极,可恶至极。

再回到老农妇家,从冬天到春天,就靠橡子充饥,实在是很难吃,不过是诓骗自己肠胃而已。我知道的春秋时期的田成子曾经大斗出贷小斗收取,赢得老百姓的祝福,虽然这是假仁假义,但终于还是凭此为一方诸侯。但是看看现在,眼前捡拾橡子的老妇人,就知道那些为官者比田成子都不如,根本不在乎民心,就知道贪污为自己不停的攫取,根本不顾老百姓的死活。想到这里,不禁双泪长流沾湿衣襟。

稻米的香甜和橡子的涩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老妇哀伤之余,又想到就在唐朝稻米也是珍贵的粮食。

再看李贺的《南山田中行》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诗鬼”李贺写到的植物也不少,但是引用的少,就是不太能接受诗中的阴森“鬼气”。但又割舍不下他的才气。唐诗里写到稻的少,某种程度上不得不用他的诗。

李贺走在秋天的田野上,天气晴好,但是萧瑟的迹象已经显露。水塘清澈秋虫高鸣。半山腰云雾缭绕,山石上长满苔藓,冷艳的红花滴下点点露珠惹人爱怜。洼地里稻谷已经成熟,叶子枯黄交错叉丫,该蛰伏的萤火虫低低飞过。已经是夜晚了,石间的水流出滴在地上的沙土里,远处萤火闪烁黑漆漆的穿越在松枝之间,就像松花一般。

李贺的诗好冷,原本稻子熟了,是丰收的喜悦,但是在他眼里看到的是枯黄的稻叶胡乱交叉,给人衰败的印象。

我总是希望看到曙光,看到光明,于是不得不再把王驾的《社日》拿出来,感受稻子成熟的喜悦。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鹅湖山下稻子谷子长的茁壮,村里百姓家的猪舍、鸡舍都半掩着,已经是傍晚,桑树和柘树的树影已经拉到很长,庆祝春社的集会刚刚散去,每家都有喝醉酒被家人搀扶回家的人。

这样的气氛多好,一年之计在于春,百姓祈祷今年稻梁丰收,正好稻梁长的旺盛,大家在一起祈祷鼓励,一年的辛苦此时可以缓解,大家一起饮酒直到酩酊大醉,然后劳作期盼稻梁丰收。

千百年来,农业社会的百姓就是这样过来的,抛开苛捐杂税等等,百姓就求得安居乐业,只要“稻梁肥”,如此足矣。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