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冀南。北方的端午节,没有赛龙舟,没有艾草,不洒雄黄酒,但是家家户户包粽子,小孩子系五色线。

包粽子得先备好材料。家乡有少量的芦苇,很少有人去打苇叶,基本上都是买了苇叶,回家后先煮一煮,泡在凉水里备用。糯米也是先泡好,备用。然后就是炒糖,这是最难的一道工序。上锅,开火,红糖放在锅里,不停地搅动,此时要放少许水,不然糖太干,会焦,直到糖晶莹绵柔时,盛到案板上,案板上要先放一点面,怕糖粘到案板上,稍后,要快速地把炒好的糖抟成一个个小球状,稍慢,则炒好的糖会凝结成块,包在粽子里没有形,口感也不好。所以,这道工序一般是两个人合作,以便快速地把糖抟起来。省事儿一些的,就用蜜枣儿代替炒糖,但口感差很远。

材料准备好,最后就是包了。苇叶的三分之一处先折成漏斗状,装上糯米,放糖球,用剩下那三分之二的叶子覆盖住漏斗的口,再用线绑牢。精致一些的还要裹角,就是另用一苇叶,把角裹出来,这样就是非常玲珑的四角粽子了。

煮需要一夜,要慢火。一边煮,一边粽子的香味儿就飘满了院子,连梦也粘上了粽香。晨起,把煮好的粽子放在凉水里,取其凉意。这样的粽子,咬一口,凉、甜、绵软又有劲道,还有粽叶的清香,咬到糖时,更是满口清甜,让你欲罢不能。

记得小时候,端午节是不吃粽子的,买不到糯米和粽叶。但是知道,这一天,南方人包粽子,赛龙舟。那一年端午节,父亲出差时,买回来几个粽子,舍不得吃,在书包里放着,拿回来让我们兄妹吃,其时天气炎热,粽子也历经了迢迢百里,有些变味儿了,我说,不好吃。父母说:许是你闻不惯苇叶的味道吧?到底父母也没有舍得尝一口。多少年过去了,那个端午节,那只粽子,那时的炎热,吃粽子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那是一份父爱!是一份温情!

端午还有一个习俗是,用五色线编成花绳,戴在小孩子手腕、脚腕以驱邪,花线要在之后的第一场雨后摘掉。记得我娘家是四月初八绑花线,到端午节这天摘下来。风俗各有不同。

时过境迁,风俗也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现在的风俗,端午节,女儿要给父母送粽子,一是要节日里聚聚,二是也算为父母驱邪祈福吧!有些风俗,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这样,但知道端午节,知道屈原,知道汨罗江,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力量了吧!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