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对他太不公平,自打生下来就没有手;上帝对他又太偏爱,一个没有手的人却创造了有手人没有创造的奇迹:在1984年的残奥会上,他一人接连打破3项奥运纪录,捧回3块奖牌;1986年,在第二届残疾人乒乓球世界杯比赛中,他捧走了男子单打的金杯;连续参加4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他囊括了所有参赛项目的金牌。1999年1月,48岁的他再次出征在曼谷举办的远南残运会,又一次捧回金牌。当他一次次走上领奖台,举起那光秃秃的没有手的残臂时,人们震惊了:一个没有手的人是怎样创造了这世界奇迹?

  带着同样的疑惑和不解,笔者慕名来到位于北京东城区东四六条胡同,探访了本文的主人公沈继良。他递上名片,上面写着他的职务和名人头衔:残疾人乒乓球世界冠军、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残疾人体协委员、乒乓球教练,北京市残疾人协会副主席,山西芮城康复医院名誉院长,北京东人假肢矫形器研制中心总经理。他的头衔很多,他的工作很忙,他说他正准备参加远南残疾人运动会选拔赛,星期天还要去练球。他说,他如今已经50岁了,按说也该退役了,可他还在继续拼搏,为国争光,为中国的残疾人争光。

  他和妻子王冬人一起开了这家“夫妻店”--北京东人假肢矫形器研制中心,他们都是残疾人,开店的宗旨不是为了赚钱,用他们的话说是献给残疾人的爱心事业。店里的生意不错,不时有病人和客户光顾,我的采访在时断时续中进行。他的故事很长,很曲折,要慢慢地叙说。他成功的路很艰难,很坎坷,一路写满传奇。


  爸爸说:这孩子注定没出息,养他一辈子是累赘


  1951年那个多雪的冬天,在“闯关东”的盲流中,有一位身怀六甲的年轻女人一步三回头步履沉重地告别故乡,丈夫挑着担走在前面,刚刚学会走路的女儿牵着她的手走在身边,紧随身后的是年逾花甲的母亲。

  茫茫风雪路,何处是尽头?说不清走了多少天,实在走不动了,一家人停了下来,在雪地上搭了一个窝棚,这就是他们日后栖身的家。

  一个冬天的夜晚,小窝棚里突然传来一阵紧一阵地痛苦呻吟,这是对一个新生命的呼唤。妻子头一胎生了个女儿,这一胎说不定是个儿子。年轻的丈夫在焦虑中等待。当这个小生命呱呱落地时,全家人惊呆了:他虽然是一个男婴,可却是一个没有手的孩子。

  “天哪,我这辈子作了什么孽,生了这么一个怪胎!”年轻的父亲在自责。

  “这孩子注定没出息,养他是一辈子的累赘,把他扔了算了。”由希望到绝望,父亲做出了不近人情的决定。

  “不要狠心地害他,就当是只小猫小狗养着,给他一口吃的,他命大就让他活着,死了也不心疼。”这是姥姥的态度。

  从沈继良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天,他就是一个似乎多余的且不受欢迎的人。

  从沈继良记事的那天起,他看到的是鄙夷的目光,听到的是伤心的话语,感到的是无情的冷漠。在家里不受待见,在外面受人欺负,他幼小的心灵一次次受到摧残和伤害。

  爸爸脾气不好,每逢工作不顺心或在外面受了委屈总要拿家里人出气,小继良常常是爸爸的“出气筒”,莫名其妙地挨打,忍气吞声地面对。

  那天,姐姐和弟弟在炕上的饭桌上玩一种“拍洋画”的游戏,见姐姐和弟弟玩得开心,他悄悄地凑了上来。

  “你们带我玩吗?”他恳求说。

  “你没有手怎么拍?”姐姐反问他。

  “我没有手可以用胳膊拍。”他十分自信的回答。

  “那就一起玩吧。”孤独的他终于挤进了这个欢乐的儿童世界。

  “你输了!你又输了!”他一次次地失败给胜利者带来一次次的欢呼。

  “我能赢,再来一把!”他不服输,一次次重新挑战,不一会儿小胳膊被摔得红肿起来。

  “我赢了!”当他付出痛苦的代价成为赢家发出胜利者的欢呼时,爸爸冷不防一脚将他踢出门外,脑袋磕在门槛上,顿时血流如注。

  我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要打我?他不哭,也不喊,只是用那双不服气的眼睛不解地反问。对沈继良来说,在家里挨打挨骂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他心有不平,可又无力反抗,只有在逆来顺受中小心翼翼地活着,他唯一的一次反抗行为是把爸爸用来打他的那把扫帚扔上了房顶。

  一次在外面受人欺负,被打得满脸是血,沈继良回到家,冷酷的父亲不问青红皂白又狠狠地打了他一顿。

  “我让你再给我丢人现眼!我打的就是你这个不中用的东西!”爸爸边打边骂。每次挨打他听到的几乎都是这句话,直到后来他才明白,爸爸打他,不是因为他做错了事,而是因为他没有手,是因为这个没有手的儿子给他丢了脸。

  爸爸难得有一分好心情。那是一个周末,爸爸说星期天带全家一起去逛公园。第二天吃过早饭,全家人一起兴高采烈地走出家门,父亲转身发现了小继良跟在身后,突然变了脸,没好气地对他说:“你跟着去干什么?”“你不是说带我们去逛公园吗?”他唯唯诺诺地回答。“滚回家去,别跟着出去丢人现眼!”全家人走了,他独自一个人回到那个冰冷的家。那一天他哭了,哭得很伤心。他知道自己是一个被爱遗弃的人,在外面受人欺负,在家里得不到温暖,他心里的世界在下雪,他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个无爱的冰冷的冬季。


  妈妈说:我生了很多孩子,只有这个没手的孩子最出息


  7岁那年,沈继良随全家从黑龙江牵到北京。到了上学的年龄了,妈妈带他到学校去报名。校长看了看站在面前的这个没有手的孩子,无奈地摇摇头说:“这孩子没有手怎么能写字?我们不能收。”妈妈爱莫能助,失意地带着他回到家。这孩子真够可怜的,连学都不能上,将来怎么办?妈妈的心里不好过,他在为儿子的将来担忧。

  看到同龄的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沈继良羡慕极了,他每天到学校门口一坐就是大半天,那清脆的上课铃声、朗朗的读书声让他痴迷。回到家,他十分专注地看姐姐做作业,边看边问边学。一天,他坐在校门口等姐姐,发现脚下有一根不知是谁扔下的冰棒棍,他拣起来,试着用双臂夹住,在地上不停地划,划着划着,他耳边响起了校长将他拒之于校门外的话:这孩子没有手怎么写字?谁说没有手不能写字?我能写字了他就让我上学?他拣起那根冰棒棍,如获至宝地带回家,他知道这不是一根普通的小木棍,它是打开学校大门的钥匙,它的一端连着光明和希望。从此,他每天用那根小木棍不停地练字,在地上写,在墙上写,可他从不让人发现。苦苦地想了一年,练了一年,新学期开始了,他鼓起勇气一个人到学校去报名。校长还是那个校长,态度还是那个态度。沈继良走到校长跟前,拿起笔写下4个字:我要上学!校长感动了,当即表态破例收下这名不同寻常的学生,条件是:试读一年。

  沈继良如愿以偿地走进校门,他比谁都懂得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他刻苦学习,首先闯过了“试读关”,紧接着,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年年升级。上4年级那年,学校组织书法比赛,他的作品获奖,参加了学区的展览。他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这是老师给他的评价。

  26届世乒赛落幕,中国运动员庄则栋捧回冠军金杯。

  乒乓球要从娃娃抓起。世界冠军的话引起了有识之士的重视,继而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旋风般的乒乓球热。沈继良所在的法华寺小学不甘落后,发出号召,动员师生利用课余时间拣砖头,自力更生在校园里建造了一座乒乓球台。沈继良是最听话的学生,他每天和同学们一起,起早贪黑,走街串巷,一车又一车地拣砖头。乒乓球台砌成了,同学们欣喜地前来一试身手,沈继良却远远地躲在一旁黯然神伤。自己没有手,靠什么打乒乓球?上体育课了,同学们轮流走上乒乓球台,只有沈继良被冷落在一旁。

  “沈继良同学,上台打一把。”体育老师郑金把他叫到台前。

  “老师,我……”他反反复复地试了几次,能捧起球却夹不住拍,能夹住拍又拿不起球。

  “没关系,我来帮你。”郑老师在一旁鼓励。老师站在他身后,把球抛在球台上,在球跳起来的瞬间,他轻轻地托了过去。我能打球了!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直到今天,他还清晰地记得那第一次打球时的感觉。以后每次上体育课,郑老师都给他当特别助理,都给他同等的机会,渐渐地,球技有了长进,看到同学们时常有“扣杀”动作,他也试着来了一把,这一试惹出了麻烦,球拍“飞”向对方,把对手的脑袋砸了一个包。从此,同学们再也没人和他打球,他也知趣地离开学校的球台。

  我真的不能再打球了吗?他不怪同学们在球桌上离他而去,只怪自己那双不争气的“手”握不牢球拍。自己真的就握不牢球拍吗?他认真总结那次“事故”的教训,练起了“握拍功”。他不动声色地在家里的后院垒起了一张乒乓球台,请邻居帮他做了一只足有5斤重的铁拍子,每天一个人对着墙练习,练发球,连削球,练扣球……这是血肉之躯和钢铁意志的磨练,不出几天,胳膊磨出了血,后院墙上出现了斑斑点点的血迹。他每天不间断地练习,就这样“封闭”训练了整整一年。

  第二年,学校组织乒乓球比赛,沈继良报名引出了不少的话题。

  “他连手都没有,怎么打球?”

  “他打球没有准,最怕的是他用球拍子打了人。”

  面对种种议论,起初,老师动员他不要参加比赛,可他态度坚决,决意用实际行动来证实自己并不是“残疾”人,有手的人能干的事没有手的人同样能干。为了不伤害这个有志少年的自尊心,老师同意他报名参加比赛。

  比赛结果令全校师生大为震惊:沈继良一路过关斩将,成为学校的单打冠军。一个没有手的学生,为什么能取得这出人意料的好成绩?发奖会上,校长对沈继良同学提出表扬并给予高度评价,“沈继良现象”一时在学校产生强烈反响。


  哲人说:感谢冬天的鼓励,柔弱的水也变得坚强起来


  六年级下半学期,席卷全国的那场“红色风暴”开始了。学校停课了,沈继良回家当了家庭“保姆”。他几乎包揽了全部家务,挑水、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他知道自己所处的家庭地位,知道家里人不待见他的原因,不就是因为自己没有手吗?如果有手的人能干的事自己全都能干,不就可以讨人喜欢了吗?

  没有手的人做有手人做的事谈何容易?认针、钉扣子、划火柴,这些对有手人来说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对于沈继良来说,做起来比搬山还难。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笃信这句古训,凡是有手人能做的事,他都尝试着做,力争比有手人做得更好。他曾别出心裁地和邻居大婶、大妈开展一次蒸馒头比赛,比赛结果,他和面速度快,火候把握好,馒头质量高,令那些围着锅台转了大半辈子的大婶、大妈们自愧弗如。

  尽管沈继良在努力改变自己的形象,可他在父亲的眼里和家庭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父亲还是像以前那样动辄冲他发火,轻则一顿责骂,重则一顿毒打。

  一个冬夜,外面飘着大雪,全家人一起围着火炉取暖,父亲却差他去离家很远的一家副食店打酱油。他不情愿地去了,用两只伤残的胳膊捧着那个冰冷的酱油瓶。爸爸为什么不让姐姐和弟弟去,他们有手,他们可以戴手套,他们可以免遭皮肉之苦。那次打酱油回来,他的胳膊冻烂了,先流血后流脓,直至烂得露出白森森的骨头。那天,站在冰天雪地里,他仰天长叹:上天啊,你干吗不给我一双手,让我经受了这么多折磨!在家里没少干活,也没少吃苦,为什么得不到理解和承认?为什么爸爸一直认为自己是“废物”,沈继良想不通,他把满腹的怨恨深深地藏在心底。

  在家里被看作“废物”,在外面被人看作“怪物”,那种伤害人自尊的恶作剧不断地在他身边发生。

  那天,他背着书包去上学,在一个胡同口被一个大男生挡住了去路。

  “以后不许你从这条路上走。”大男生瞪着一双鄙夷的小眼睛挑衅说。“

  别人能走,为什么不让我走?”沈继良不解地问。

  “因为你和他们不一样,你是个没有手的小怪物。”这不明明是在欺负人吗?惹不起还躲不起,沈继良转身就走。

  “你给我回来,想走也没那么容易,从我裤裆下面钻过去。”欺人太甚!沈继良真想一拳把他打倒,可他缺少力量,只能忍气吞声受人欺负。

  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两名恶少寻衅滋事,他不甘受辱,骂了对方两句,两恶少不依不饶,一直“追杀”至家中,无助的沈继良钻到了床下,又被拖出来打了个遍体鳞伤。

  上帝啊!赐给我力量吧,我要报仇!他在心底深处发出不平的呐喊。

  为什么总是受人欺负?不就是欺负自己没有手吗?不就是欺负自己没有反抗的力量吗?练一身钢筋铁骨,练一身无敌于天下的本领,他暗暗发誓。

  他在后院开辟了一个练武场,每天坚持做2000个俯卧撑,春夏秋冬,风雨无阻,这项运动他一直坚持20年,直到最后在身体上练出奇迹。一般优秀运动员最多能练出8块腹肌,沈继良硬是练出了10块。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一名健美运动员在90分钟内能做1665个俯卧撑,沈继良作过测试,同样的时间内能做2000个俯卧撑。

  身体素质提高了,他开始练胳膊的力量。没有手的人练功受到许多限制,单双杠不能练,练沙袋缺乏器材,他找来两块足有20斤重的大方砖,在每块中间掏个洞,套在胳膊上,无数次地做平行运动。这是他自创的练功法。

  他每天在疯狂地练功,因为他有一个“疯狂”的念头。没有人知道他练功所付出的代价,那“雪白血红”的场景至今在他脑海里还是那样清晰和鲜明。

  那是一个雪夜,他和往常一样到后院练功,胳膊冻裂了,鲜红的血流在雪地上,一滴两滴,直到把脚下的那片雪地染红。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沈继良第一个报名,说实在的,他报名的目的是想改变一下生活环境。还是因为没有手,他的请求没有得到批准。学校停课了,下乡不批准,当工人不够年龄,无事可干的沈继良在家里组织了一个儿童乒乓球队,每天和小朋友们一起打打球,虽然算不上什么正当职业,可也算得上一种爱好。

  不久,一位街坊找上门来,说他们厂有个乒乓球队想和沈继良的“儿童团”搞一场比赛。沈继良没有拒绝,接受了邀请。

  听说来了个没手的孩子打乒乓球比赛,这消息一传开,引来了全厂职工,很多人并不关心输赢结果,他们是前来看个稀罕。那场比赛沈继良打第一主力,以2:0的成绩将对方打败。

  看完球赛,厂长感动了,他拍了拍小沈的肩膀说:“不简单啊,你虽然没有手,可能把有手的人打败,有了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干什么工作都能干好。如果你要找工作,就到我们厂里来。”厂长一诺千金,小沈三生有幸。不久,他报名来这个厂工作,分配他的任务是烧锅炉。

  烧锅炉的活又脏又累,冬天冷,夏天热,吃苦他不怕,因为没有手,要用胳肢窝夹着铁锹干活,出炉渣时常常被烧伤和烫伤。他从不偷奸耍滑,工作热情高,服务质量高,连年被厂里评为先进生产者,当上了班组长。

  带着上班后第一个月发的16元薪水喜滋滋地回到家,看到的依然是爸爸那张铁板似的脸,听到的依然是那让人心寒的训斥:“你小子不可能有多大出息,一辈子也不可能挣到我这么多钱。从现在开始,你有工作了,家里也不管你了,你就自己养活自己吧。”没想到爸爸居然给儿子摊出这样一张底牌。

  自从爸爸摊了牌,他不再回家了。每月16块钱,要算计着花,算计好了能撑到月底,算计不好,就要饿两天肚子。有一个月没有算计好,短缺了4天的伙食费,他一直挺了3天,第4天,实在挺不住了,饿得晕倒在床上。那天弟弟来看他,见他饿得晕了过去,立即跑回家告诉妈妈,妈妈闻讯后买了一斤点心赶来了,见儿子饿成这副模样,心疼地说:“儿子,你怎么就这么傻,家里还没有断顿,离家这么近,你没饭吃为什么不回家?”“妈,我也是个男子汉,爸爸说过不管我了,让我自己挣钱自己花,我没有脸回家要饭吃。”母亲心疼地哭了,儿子感动得哭了。


  他自己说:世界上没有残疾人,只有残疾的心


  一天晚上看电视,残疾人运动会的消息紧紧地抓住他的心。他第一次听说世界上还有残疾人运动会,第一次看到残疾人也能为国争光。我也能为国争光吗?他一遍遍地问自己。别人也是人,他们能为国争光,自己为什么不能?从那天起,他抱定一个信念:为国争光。他把自己“为国争光”的想法告诉厂长,还是那个开明的厂长,他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并表示大力支持。

  沈继良拿出厂里开出的介绍信来到北京市崇文区体校,他把自己的想法向校长作了汇报。“精神可嘉!”校长给予高度评价并把他介绍给乒乓球队的教练。

  第一个教练对他的到来并不表示欢迎。“既然校长接收你,你就给校长要一副台子来,我现在有30多个学生,只有3副台子,不够用。”

  第二个教练对他表示出同样的冷漠。“你现在已经打得很好了,不用再学了,回家自己练。”

  他理解这些教练,他们有教学任务,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出成绩,对这额外的负担当然不愿承受。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教练不让上台,就在台下当一名忠实的观众,观看也是一种学习。就这样,沈继良在体校坐了整整3个月的冷板凳。

  沈继良“程门立雪”的学习精神终于感动了上帝。那天,贺春光教练上课,他安排沈继良上台,第一个对手是他排名最后的一名学员。当贺教练最好的一名学员败下阵来之后,他开始对这位残疾学生刮目相看了。教练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这位身残志不残的年轻人。

  1983年,全国首次残疾人运动会在天津举行。沈继良闻讯后前去报名。

  “请问你报什么项目?”报名处的工作人员问。

  “乒乓球。”

  “和体校的学员们打过吗?水平如何?”工作人员继续问。

  “体校的学员没有人能打过我。”沈继良肯定地回答。

  “你有什么残缺?”那天他穿了一件风衣,把两只光秃秃的手臂插在了衣兜里,一下子看不出他身体有残疾。

  他掏出一只胳膊以示回答。

  “噢,一只手残,属于A8级。”工作人员在报名册加了注。

  他从衣兜里掏出另一只手。

  工作人员吃惊地放下手中的笔,不解地问:“你两只手都没有,怎么打球?”

  “我能打,是用胳膊夹着拍子打。”

  “小伙子,你和谁打?目前还没有你这种级别,你和谁打都吃亏。”

  “我不怕吃亏,当然也没想占便宜,只是想来参与。”

  既然找不到同类级别的对手,组委会最后作出决定,A8级的冠军产生后,和沈继良加赛一场,以胜负排名次。

  比赛结果,A8级冠军以2:0败北,全场哗然。

  沈继良一鸣惊人,他以雄厚的实力被选入国家轮训队。

  1984年,我国第一次赴美参加世界残疾人运动会。赛前的准备工作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毕竟是第一次,对国外残疾人运动开展的情况不熟悉,对具体项目的成绩不了解,对对手的情况不摸底,集训时间只有一个月,能不能首战告捷,拿回牌子,从教练到队员心里都没数。

  “沈继良,你上游泳项目行不行?”教练和他商量,临时给他增添了一个项目。

  “我是秤砣,从来没游过泳。”沈继良如实回答。

  “那可怎么办呢?名字都上报了,总不能弃权啊?”教练面带难色说。

  “那就试试看吧,反正是没把握。”沈继良表明了态度。

  第一次下水训练,沈继良老半天没有浮上来,只见水面上咕嘟咕嘟冒水泡。如果不是打捞及时,真的是人命关天。

  不就是多喝了几口水吗?这是一次真正为国争光的机会,不交学费能取得好成绩吗?机会可遇不可求,机会来了,就要紧紧地抓住。通过半个月的刻苦训练,沈继良掌握了蛙泳、蝶泳、仰泳和自由泳的基本规则。

  又是一个出人意料:沈继良接连打破两项奥运会纪录,分获100米蛙泳、100仰泳铜牌。

  乒乓球比赛没有对等的级别,沈继良的对手是轻残级,对手们全都是有手的运动员,他的成绩虽然名列第三,可评委们心里有一杆秤:真正的世界冠军应当属于这个没有双手的中国残疾人。

  1986年,我国第一次赴印尼参加远南残疾人运动会,敢打敢拼、屡屡创造佳绩的沈继良再次出征。他不负众望,一次捧回4块金牌。他忘不了那次比赛的艰难,也忘不了那里的华侨对祖国人民的厚爱。刚到印尼的日子里,水土不服,沈继良胃病复发,吃一顿饭要吐四、五次,当地的华侨知道了,他们开着汽车来给中国运动员送吃的,中国运动员参加比赛,他们自愿组织啦啦队为中国队加油。当沈继良抱病以2:0的成绩将印尼最轻残级运动员淘汰时,全场长时间掌声雷动,华侨们争相给他献上花环。

  远南运动会载誉回来,沈继良和他的队友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乔石委员长握着沈继良的残肢嘉勉说:“你在远南运动会不但为国争了光,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和印尼两国的友谊架设了一座桥梁。”

  一位军人说:我们是用枪打败敌人,你是用没有手的“手”征服了世界。

  有人说,沈继良是一个奇人:凡是他参加的比赛准能拿回金牌。

  有人说,沈继良是一个怪人:凡是他想干的事保准能够成功。

  的确如此,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到盖房子之类的大事,沈继良都能做,而且比健全人做得好。现代男人有谁还拿得起针线?可沈继良有一手穿针引线的绝活;现代男人有几人能下厨做饭,可沈继良煎炒蒸煮样样精通。前两年,他雇请一个包工队修了一间厨房,厨房建好不到半年,由于质量问题坍塌了。他想,这也许是上帝给自己出的一道考试题,不再求人,自己动手建。盖房子是一个综合工程,要瓦工、要木工、要小工、要设计,他不信邪,一个人不请,一个人不求,硬是一个人完成。厨房盖好了,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也不相信这是一个没有手的人的杰作。他说,我建造的不仅是一间房,建起的是人的自尊和自信。

  从某种意义上说,磨难也是一种财富。不该失去的他失去了,可他得到的却是常人难以得到的。从1983年以来,他先后十多次出国,参加了国际、国内十多次大型比赛,捧回了30多块金牌。

  面对成功和接踵而来的荣誉,沈继良发现自己强大起来了,有了征服世界的力量。过去那鄙夷的目光已经远去,过去那自卑的心理已荡然无存,再也不被人瞧不起,再也不受人欺负。

  “东方巨人”、“无臂英雄”,一顶顶桂冠向他飞来;演讲会、报告会、颁奖会,他的名字连同他的事迹成为自强不息的楷模。

  登门拜访者来了,一老一少,老的是一位退役的荣誉军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凝聚着战争铸造的冷峻。小的是他的孙子,一位红领巾少年。老人听了沈继良的自我介绍,看了那满屋生辉的金牌,突然对孙子说:“过来,让我们一起给金牌敬个礼!”礼毕,老人自我介绍说,他参加过抗美援朝,身上至今还留着战争的创伤。他说:“在朝鲜战场上,我们用枪炮打败了美国侵略者,但他们不服,可你却用没有手的两只胳膊征服了世界,没有人不服。我虽然脱下了军装,可我还是要代表军人向金牌敬个礼!”

  枪弹没有征服世界,两只没有手的胳膊征服了世界,这是何等的力量!这力量缘何而来?

  那天,一个人高马大的小伙子找上门来和沈继良打比赛,论身体条件,小伙子占绝对优势,一米八的个头,健全的身体,他丝毫没有输的心理准备。第一局6:21结束,小伙子挂不住面,当众抽了自己两巴掌,然后,像一头被激怒的雄狮围着球台转了3圈,显然是不甘服输,提出打第二局。第二局的成绩更糟,3:21记录在案,盛怒之下,小伙子拿起球拍朝那只没用的手狠狠地砸去……

  第二天,那位小伙子又来了,他拍拍沈继良的肩膀用十分钦佩的口气说:“小兄弟,我昨晚一夜没睡,想了一夜总算是想明白了,你取得的成绩是你用汗水换来的,我如果也付出你同样的努力,早就能为国争光了!你虽然没有手,可你却打败天下。在你面前,我永远是个矮子,和你相比,我是个残疾人。”

  从国内的领奖台走向国际领奖台,沈继良记不清打败过多少对手,那30多块金牌是他不服输的最有力的明证。可他也有过一次“不战而败”的输球,仅此一次,那一次令他终生难忘。

  残奥会载誉归来,沈继良应邀去合肥打一场表演赛,表演赛结束了,受感染的观众的情绪依然保持亢奋,暴风雨般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这时,台下走上来一位“挑战”者,铁塔般地矗立在沈继良面前。

  沈继良注视着眼前的这名对手,心灵突然受到强烈地震撼:一米八的个头,看似强健的躯体空荡荡的没有双臂,一只脚穿鞋,另一只脚赤裸,口中咬着一只乒乓球拍,坚毅的脸上透着不可侵犯的神色。这球没法再打了,沈继良自甘服输,是对手那傲然与世的精神把他征服了。


  妻子说:他虽然没手,可他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1986年国庆节,北京和平门烤鸭店张灯结彩,高朋满座,这里正在为世界冠军沈继良举行婚礼,北京市体委的领导来了,残疾人协会的同志们来了,前来庆贺的还有艺术界的名流,体育界的明星,报刊杂志社的记者。

  说起他们的婚恋,没有多少传奇,他们同是残疾人,有同命相连的感情基础;他们同是残而不废的强人,金牌成了他们的“红娘”。

  妻子叫王冬人,她出身于书香门第,爸爸是一名高级工程师,妈妈是一名主治医,因为出生于冬天的缘故,取名冬人。和沈继良不同的是,王冬人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个值得回忆的美好的童年。从小学到中学,她一直是全校德智体全优的好学生,最早入队,最早入团;班长、团支部书记、学生会主席,她连选连任;各门学科名列前茅,参加数学竞赛受到华罗庚的接见;拉小提琴、打扬琴样样精通,音乐老师说她有文艺天赋;田径、游泳、乒乓球她都喜欢,体育老师预言,她将来一定能成为体育明星……展现在她面前的是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

  初三第二学期的那次春季体育运动会,胸有成竹为班级争光的王冬人跑的是女子400米接力的第一棒,刚刚起跑,她突然摔倒在地。这一跤摔得太重了,经医生检查,她患的是骨癌,好端端的一条腿被无情地锯掉了。

  面对严酷的现实,她面前的世界突然间变得暗淡无光。小时候,她有那么多的理想:当科学家,当飞行员,当外交家,当运动员,到太空遨游,到世界观光……这五彩缤纷的梦想一瞬间化为泡影,面对的是用一条残腿走过漫长坎坷的人生之路。

  运交华盖何所求。人生的打击一个接一个向他袭来。第一个沉重的打击是考取大学的她未被录取,大学梦破灭了,为此她伤心地哭了很多天。第二个沉重的打击是参加工作没人要。命运简直是在捉弄人,从理想的高地被重重地抛弃在无望的峡谷,她无法适应也无法忍受这个痛苦的现实。

  很长一段时间足不出户,她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同时害怕熟人那怜悯的目光。有一天躲在家里看电视,看到一些残疾人自发地组织起来,每天在陶然亭公园锻炼身体。人需要知音,人需要交流,人需要理解。在家里实在太闷了,她想走出去,走到那些同命相连的人身边,在那里也许能找到失落的精神家园。

  迎接她的是友善的目光,听到的是关心的话语,谈及的是自强自立的话题。“听说北京有家医院能气功治疗截瘫。”“听说明年要举办残疾人运动会。”王冬人每天到这里来,在这里经常能听到新闻。就是那条“明年举办残疾人运动会”的新闻,使她重新走向一片新天地。

  1983年,全国首届残疾人运动会在天津举行,是年20岁的王冬人初试牛刀,一口气拿下游泳、铅球、跳远三块金牌和乒乓球一块银牌。当她捧着这沉甸甸的收获站到全家人面前时,给父母亲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奇。他们发现自己的女儿终于走出了痛苦笼罩的阴影,真正地坚强起来了。

  人的一生往往有很多关口,每一个关口都是改变命运的重新选择。自从王冬人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残疾人运动会,金牌使她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价值,体育事业使她找到了人生舞台上的定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接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1984年,她赴美参加残奥会,轻而易举地摘取了乒乓球女子单打银牌,又顺手牵羊拿了个游泳第四名。从1985年到1995年的10间,她参加了所有能碰上的国内和国际比赛,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每次出征,都能不负众望地拿回金牌。国家残疾人运动会游泳5项记录由她创造并一直保持到她退出泳坛。自1987年开始,王冬人“移情别恋”,迷上了射击,她雄踞“射击女王”的宝座10年,至今无人撼动。圈里人开玩笑说,王冬人拿金牌不是新闻,她拿不到金牌倒成了新闻。

  从残奥会载誉归来,迎接王冬人的是鲜花和荣誉。建国35周年大庆那次,王冬人十分荣耀地登上受检阅的彩车,接受了共和国和共和国领导人的检阅。在那同一辆彩车上,她又一次看到那个熟悉的面孔--沈继良。他们曾一起出国参加比赛,他们曾一起走上领奖台,他们又一同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残疾运动员。他们有相同的命运,他们有共同的追求,他们相识了,相爱了,瓜熟蒂落般自然地走到了一起。


  病人说:来这里装上的不只是假肢,更重要的是装上了信心

  北京东人假肢矫形器研制中心挂牌营业了,这是沈继良夫妇共同创办的爱心事业。沈继良是这个中心的总经理,王冬人是这里的业务主任。说起这个“夫妻店”的诞生,也有一段非同寻常的经历。

  从一名残疾青年成为金牌明星,王冬人成了新闻人物,经常受到领导人的接见。一次,白介夫市长接见王冬人,当他听说这位为国争光的姑娘还是一个没有找到工作而且十分渴望有一份工作时,当即作出承诺,安排她到北京假肢厂工作。她喜欢这个工作,这是一项为残疾人服务的工作,这是一项让残疾人重新走上生活道路的事业。在这里,她看到了那么多人生的不幸,听到了那么多心颤的故事。残疾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弱了,就像冬天的树挂,轻轻地一碰就破碎。残疾人太需要社会关心和人们理解了,他们同时也需要一个坚实的肢体的和精神的支撑。也许是同命相连吧,从那时起,她就设想有一天建造一个爱心殿堂,聚天下残人俱欢颜。

  王冬人是个有心人,赴挪威参加残疾人“拥抱大自然”研讨会,她考察了挪威的残疾人康复中心,德国奥托博克康复公司在中国开辟市场后,她主动要求做该公司的示范病人,广东一家假肢厂与外商合资经营,她前去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参加世妇会非政府组织论坛,她认真听取国外残疾人的工作和生活。学习、积累、钻研、借鉴,这一切都在为了实现她的梦想。

  梦想成真了,1996年1月1日,在丈夫的全力支持下,夫妻俩拿出几乎全部的积蓄,办起了这家“中心”,取名“东人”。“东人”取“冬人”的谐音,是英语“东方之星”的译音。王冬人喜欢这个名字,这是她挚爱的事业,这是她生命的延续,这是她的希望所在。

  残疾之身最能体验残疾人的痛苦,王冬人热情接待每一前来求治的病人,以周到的服务和最好的质量让病人满意而归。她进口的是一流的设备,她选用的是最好的材料。她说,她最深恶痛绝的是假冒伪劣产品,用伪劣产品赚残疾人的钱的人太缺乏道义了!在这个充满铜臭的世界上,这种人不是没有,她不愿意看到残疾人的心灵受到伤害,这也是她创办“中心”的动因之一。她要在风中亮出自己的旗:以真爱和真情拥抱痛苦的心,让残疾人通过假肢认识真“东人”。她说:“我们办‘东人’不是为了挣钱,是为了用爱心回报社会,如果没有社会的关心和帮助,我们不会有今天。中国老百姓有句朴实的话叫穷不帮穷谁帮穷,换个说法,残不帮残谁帮残?给残疾人以信心,帮他们找回失去的自我,扶他们走上生活的道路,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王冬人有了自己的事业,她钟爱自己的事业,为此付出了全部的资金和精力。她自创的“东人康复训练法”使一批批残疾人得到康复,她精湛的技术为一批批残疾人解除了痛苦。她成功地为一位连臀部也被切除半拉的超高位截肢的病人装上假肢,人们送她一个“假肢王”的雅号。是的,这是她在事业上获得的又一块“金牌”,从一名真冠军到一名“假”(肢)冠军,这是她人生的又一个境界。

  酒香不怕巷子深。“中心”虽地处偏僻却门庭若市,慕名前来的咨询者、求治者络绎不绝。夫妻俩很忙,他们实行交叉作业,一个人忙安装假肢,另一个做心理康复治疗,配合得总是那么默契。“中心”门口张贴着一副醒目的对联:助你一臂之力,帮你跨步人生。“中心”内挂满了患者赠送的锦旗和镜匾,上面写满了溢美之词,每一面锦旗都是一首心灵共鸣的金曲,每一块镜匾都镶嵌着一个爱心奉献的故事。

  他叫丁默然,一个年仅19岁的小伙子,一次意外的车祸轧断了他的一条腿,性格开朗的他变得“默然”起来。出“事”前,他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出“事”后,他不敢路过篮球场,那颗受伤的心经不起刺激。他来这里半个月了,不但装上了假肢,更重要的给他重新装上了一颗自信心。他说:“沈叔叔、王阿姨都是残疾人,我很钦佩他们,他们走过的坎坷是我人生的路标,他们拼搏奋斗的经历对我来说是一颗最好的‘补心丸’。沈叔叔常对我说,他从不认为自己是残疾人,因为他的心理没有残疾。如果一个人的肢体残了,心理也残了,那才是真正的残疾人。王阿姨以她自己的现身说法鼓励我重返体育场,搏击人生。她对我说,体育竞赛常常是以失败的记录来计算成绩,因此成功中也带着遗憾,人生也是一样,常常有很多的失败和遗憾,可只要你不停地拼搏,你就是一个成功者。他们的话很有哲理,使我终生受益。我想,我来这里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他们,认识了自己,读懂了‘残疾人’的真正含义。”

  送走了一个忙碌的昨天,又迎来一个忙碌的今天。沈继良夫妇很忙,有时真的忙晕了头,结婚十多年了,机灵一想,竟然忙得忘了生个孩子。这也许是个缺憾吧?可缺憾不正是成功者的记录吗?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