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胶东丁字湾畔村南有一片芦苇荡,苇叶宽厚,芦苇茂盛。芦苇叶是包粽子的天然环保佳品。

       五月石榴花开,栀子醇香袅袅袭来,又是粽叶飘香时。

       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物质相对单一,农作物种植也千篇一律,玉米、地瓜、花生、小麦、大豆。

     “岸边马嘶牛哞、篱内鸡鸣犬吠,满眼的黍米田,零星地向日葵昂着脑袋笑容温暖……”

       过去没见到黍米,只能在书本里获知。

       黍米,因产量很低,所以生产队根本不种。

       记得有一年五一前夕,在莱阳工作的父亲带回了一包黍米。

       父亲说,这是一位来自东北的朋友送的。

       母亲说黄米就是黍米,油性大、粘度高,煮粥、发糕,都是难得的美食,用它包粽自是上上之选。只是黍米属低产作物,种植又不多,数量极少,平日里基本上吃不到,等留着端午节包粽子。

       第一次看到金灿灿的黍米,迫不及待问母亲,那粽子怎么包?好不好吃?

       母亲笑着说,粽子三角形,黏糊糊的,又香又甜。

       一天傍晚,母亲收工后顺便采摘的一叠芦苇叶。说明天端午节要包粽子。

       她把那包大黄米用瓢淘出沙粒,然后掰开一把花生米,再从坛子里舀了一些黄豆,然后和米一起浸泡在水里。

       第二天,我和弟妹围着母亲团团转,看着她亲手包粽子。想到马上吃到美味的粽子,就已经流出了口水。

       母亲将洗好的大黄米、粽叶、花生米、大豆,还有细绳放在簸箕里,粽叶在她的手里就像叠纸一样,瞬间一个小漏斗便呈此刻她的手掌心,接下来,她便用勺子将黄橙橙的米灌进去,然后用筷子将其上下戳匀,再将花生米、大豆放进去在粽子里面,然后再加上一些米覆盖在上面,最后一步便是用稻草将其缠绕上,打成一个结,整套动作连贯流畅,一点不拖泥带水。一个个棱角分明的三角粽子,完美地呈现在眼前。

       包粽子最好用大枣、栗子点缀,但是家里没有,只能用花生米、黄豆代替……

       在一旁观看的妹妹,看着母亲包粽子简单,伸手学着包起来,粽叶在手里总是俏皮的或弯或弹,围不好角度,也裹不住米,包得不严实, 米粒沾得手心手背都是。

       粽子包好后,接下来就是煮的过程了,母亲把粽子顺着锅势,码列得一圈又一圈,齐齐整整却又幻化出花样来。添足了水,一个箅子放在锅里,上面再放一盆清水,所有的粽子都被这盆水压在下面。

       母亲坐在锅台前,攥一把玉米秸点燃,忽闪忽闪的火苗塞进锅灶里,微微吹口气,一缕青烟溢出,借着火势,灶堂里火苗舔着锅底越烧越旺。锅里的水沿着锅边翻滚起来,差不多2个小时以后,粽叶的清香弥漫在家的上空。

       诱人的香味,彷如一场盛宴前的开胃小菜,使人多了几分期许。

       大葱蘸酱,粽子蘸糖。这是美食一道最佳搭档。

       我赶忙跑到供销社买了红糖。回来的时候,热气腾腾的粽子已经出锅,一股淡淡的芦苇叶清香扑鼻而来。

       米粒团结友爱地聚在一起,黏黏的,黄黄的,香香的。粽子一出锅,很烫手,我迫不及待地想品一品味道。终于等到粽子凉了,把粽叶一层一层揭开,露出黄米粒,金灿灿,油亮亮,清香四溢。

       大黄米粽子吃起来甜而不腻,很有嚼劲,甘甜的气味中散发着扑鼻的清香。

       蘸红糖白糖而食,能让你吃蒙了鼻子。小孩子胃口好,更喜欢吃凉粽,凉粽香滑爽口,剥皮也不粘手,别有一番风味,吃着还痛快。

       鸡蛋在粽子锅里煮,拨开皮,蛋清茶叶蛋一样棕褐色,味道独特,回味无穷,难以忘怀。

     八十年代初,我们一家进了县城,生活水平也逐渐有了质的变化和量的提升。

       计划经济时期,粮本供应时常有了糯米。粽子随时可以吃,什么时候想换换口味,母亲总会想起来就包。

       粽子的馅也由黍米、糯米、豆沙、果仁、芝麻栗子、枣泥等,变得丰富多彩了。

       记得母亲第一次用蜜枣作为馅时,吃时候再不用加糖,枣香味道好极了。

       大黄米的粽子好吃,但不常见,它销声匿迹,已退出历史舞台。

       我问商家为何不卖黍米粽子,商家说,如今农村种的少了,一斤黍米市场价15元钱,成本偏高,一只粽子起码三四元钱,有点贵,所以无人问津。而糯米一斤才三元多钱,包出来的粽子,每只一元1.5元,价格亲民,大受欢迎。

       如今市场上粽子虽然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千篇一律是糯米的。

       去年,妹妹听说我喜欢吃老家的大黄米的粽子,她专门在市场上买了一些包粽子,还放栗子、大枣、花生米、核桃仁、葡萄干、枸杞子……

       当我急不可待地剥开粽叶时,怀着欣喜吃进第一口,却怎么也找不回当年的那种感觉了。

       粽子是端午应景的食物,千百年来流传广泛,不仅中国本土食用,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也有类似风俗。

       从古到今,人们对粽子情有独钟;粽子的吃法也包罗万象。

       每每想起大黄米粽子,便令人回味无穷,因为它承载了我美好的童年记忆。

       粽子是食物,是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小吃;粽子是文化遗产,是历史的积淀,是对文人骚客的悼念;粽子更是寄托,是母亲点点滴滴的深情厚爱……

       如今的粽子,已经不是一种食品,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怀念,它蕴含了更深更广的涵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