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父亲节,是感恩的日子,也是缅怀的日子。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又一次想起我的父亲。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年。这二十年里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二十年里很多时候会想到父亲,尤其是看到这座城市越来越美丽,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时,总会想,要是父亲还在,该有多好!

        父亲是个老党员,一生对党尽忠尽责,对工作一丝不苟。

        他在任时,只要他一个条子,甚至一个口信,哥哥姐姐的工作就会有很好的安置。但他拒绝开这个后门。家人虽有怨言,但终归会选择理解。但亲戚朋友想通过父亲走一下捷径,被拒绝后,便暗自结下仇怨。

        母亲一生没有因为父亲的身份享受到特殊照顾,却因为这些仇怨,承受了她不该承受的苦难。童年最深的记忆是,缺失的父爱,和母亲以泪洗面的背影。

        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只有过年过节才回来,母亲以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一大家子的生活。

        八十年代初,倡导干部年轻化,父亲积极响应,主动提出离休。

        离休后的父亲继续在老干部局发挥余热,印象里,父亲常常骑着一辆大二八车子,来往于周边村落。那时,没有电话,局里有活动,父亲要亲自走村串巷的给其他老干部们下通知。

        八十年代初,日子还不宽裕,姐姐们家的生活过得都很紧巴,但姐姐们从来不向父母提起。有一次母亲去三姐家,和邻居闲谈时得知三姐的日子有多窘迫。

        回来后,母亲心里常惦记着。

        适逢不久后,村里要修路。修路资金的筹集来源于大队干部发动家里干着个体,经济收入比较好的个户捐款。父亲听说后,也主动捐了款。母亲知道后,有些生气,说孩子们日子都过得紧紧巴巴,这钱不接济孩子们,干嘛要充大户捐给大队?父亲说,我的工资是国家给的,国家要用,理应出力。

        母亲不理解,为此,大动肝火,难过了好多天。与其说母亲是心疼捐款,不如说是心疼孩子们。

        母亲惦记自己的孩子,父亲心中想的是国家。两个人立场不同,想来都没有错。怪就怪,那时的日子实在是太紧巴了。

        父亲在外地工作多年,从外县调回到本县,离家近了,但由于交通不便,依旧住在单位。真正的回到家庭是离休之后。而我和父亲真正的接触也是在父亲离休后。那时,我十四五岁。

        父亲离休后,把大部分精力都投放到二亩薄田里。春种秋收,精耕细作,父亲对待田地,像对待工作一样认真。那时,哥哥姐姐都已工作,只有抢收时,都回家一起收割,平时只有我和父亲做伴。十四五岁的我,像父亲的小尾巴,跟着父亲下地,干活不在多少,更多的是做个伴。所以,在姐妹六个里,我和父亲接触最多的。也和父亲聊天最多。

        父亲一生省吃俭用,极为节俭。一件衣服穿多年。父亲去世后,整理遗物时看到父亲的记事本,里面密密麻麻用蝇头小楷记录着家里的大事小情,以及日常收支。

        父亲病倒以后,说的最多的是,我要是能多活几年,攒攒钱,帮着把这几个孙男娣女的婚事都办办。父爱如山,灯枯油尽时,心中牵记的还是儿女。然而人生无常,他终是带着遗憾离开。

        我们也有遗憾,遗憾的是生活越来越好,而父亲再也看不见。爱国爱家的父亲,如果看到现在孙男娣女如此优秀,看到国家繁荣富强,看到家乡建设日新月异,看到我们的日子衣食无忧,一定会非常非常欣慰。

        因而很多时候会想起父亲。我转正那年,想起父亲,要是父亲还在,能够分享我的快乐,该有多好;侄女考上大学时,我想起父亲,老宋家的第一个大学生,要是父亲还在,该有多好,他一定会非常非常开心;侄女结婚时,我想起父亲,如果父亲在场,该有多好。看着他钟爱的孙女在这一日成为最美新娘,一定会非常非常高兴;每次走在小城的街道上,看着越来越优美的路边风景,便会想到父亲,要是父亲还在,该有多好……

        然而,父亲再也看不到了。

        人生遗憾无处不在,而我们只能把对父亲的缅怀珍藏心底,替父亲去看风景的美,去品日子的甜,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