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到了。提起端午节,就不得不提爱国诗人屈原。在2300年前的这一天,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满怀忧国忧民的情怀,悲愤地抱石投江了。

  屈原投江之后,当地的人们为了保护屈原的遗体不被鱼伤害,就纷纷包粽子扔到江里,让鱼去吃粽子而不要去伤害屈原;也有很多人在江上来回划船,借机驱逐鱼群,保护屈原的遗体。这个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后来每到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就用包粽子和赛龙舟等方式来纪念这个有着爱国情怀的传统节日,追思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上层贵族的强烈反对。后来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在流放期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感受写了一首近似自传体的长诗——《离骚》。在这首长诗里,诗人叙述了自己坎坷不平的生活遭际,表达了自己伟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抒发了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怀。除《离骚》之外,屈原在流放期间还写了《九歌》、《天问》、《九章》等作品传世。这些作品都以忧国忧民为主旋律,构思奇特,色彩缤纷,感情真挚,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骚体”的流派。并由此出现了以《离骚》为主,集“骚体”作品大成的《楚辞》。《楚辞》享誉诗坛,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屈原也就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最早、最伟大的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诗人。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十分崇敬屈原,喜爱屈原的作品。解放后,在前苏联驻华使节费德林的回忆录里曾这样记载毛泽东对屈原的评价:“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他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费德林回忆录:我所接触的中苏领导人》)

  毛泽东于1961年秋写了一首纪念屈原的诗《七绝·屈原》,在这首诗里毛泽东高度赞扬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并把屈原在悲愤、绝望中的心境巧妙地作了艺术再现。毛泽东的《七绝·屈原》是这样写的:

  《七绝·屈原》

  毛泽东

  屈子当年赋楚骚,

  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

  一跃冲向万里涛。

  毛泽东这首赞颂屈原的诗,既是他毕生研究屈原其人其诗的深刻而独特感受的结晶,也是在当时国内外斗争形势下的有感而发。

  1972年,毛泽东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时,将一部《楚辞集注》作为国礼,赠送给田中角荣。而这部《楚辞集注》就是对以屈原的《离骚》为主、集“骚体”作品大成的《楚辞》的注释,由此可见毛泽东对屈原及其作品的崇敬心情。

  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是端午节留给每个中国人的一份精神文化遗产。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用他的诗歌和生命,实践了自己崇高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屈原的形象是忧国忧民的形象,屈原的情怀是忧国忧民的情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几句话是屈原忧国忧民思想的真实写照。

  端午追思忆屈原,传承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是端午节的灵魂。中华民族几千年前仆后继、绵延不息的抗争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即使几千年后的今天,这种爱国精神仍然高居于无可比拟的绝对地位。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生命。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根基。因此,我们在端午节纪念屈原,就是要弘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这种精神成为端午之魂。

  我们今天纪念屈原,也是在纪念中华民族历史上所有的爱国先烈。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无数的志士仁人为了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前仆后继、英勇牺牲,他们身上凝聚着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和传统美德。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追溯到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们纪念和传承的就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爱国情怀。这种爱国精神始终激励着无数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图强,前仆后继的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决心。

  端午节不是一个欢乐的喜庆节日,而是一个悲壮的爱国节日。今天,我们过端午节,不只是为了吃粽子、赛龙舟,更重要的是为了传承蕴藏在节日文化中的爱国精神。这一点,必须让国人明白。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