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村是电影《地道战》的原型村

  在习近平总书记走上政坛的河北省正定县有个不大的平原村庄高平村。1942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高平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民兵英雄刘傻子带领下,发动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配合八路军打伏击、抬担架、扒铁路、割电线、埋地雷、炸公路,特别是在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指引下,创造性挖成了户户相通、村村相连、能攻能守,既可独立作战,又可与邻村联合抗敌、令日伪军魂飞魄散的地道。

  电影《地道战》中高家庄就是高平村的艺术别名。解放后它作为历史见证和人民的遗产保存下来。为缅怀革命先烈,1948年,在遗址上建立了烈士纪念塔,为革命捐躯的英烈铭记在此。建国后,正定县几度对此进行过整修,把此处作为中国人民声讨日军侵华的罪行,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的最好史料和基地。

  在村子中央,就是抗敌斗争纪念馆,院落一角爬满青藤的老树古钟,仿佛在提醒访客,留意抗日战争发生过的那些英勇故事。馆内,墙壁贴画记录着村子里的抗战史实,台面上还摆放着军挎包、军用电台等老物件;一处不起眼的锅灶,向下一看,竟然是高平村地道战遗址的入口。

  除了地道,还有烈士陵园、兵工厂遗址、区公所旧址、村公所旧址等革命遗址,都是高平村老百姓当年奋勇抗战的见证。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者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侵华的罪恶枪声。8年时间,中国大地备受践踏。面对肆无忌惮的日本侵略者,中国军民别无选择只有英勇反击,保家卫国。

  高平村自此也失去了原有的宁静,而挖地道成为当时高平村人机警抗敌的选择。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笔者专程探访高平村,寻找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记忆。

  古树、老钟是《地道战》里的标志性镜头。在高平村地道战遗址门口看到古槐模型上绿植缠绕,一口饱经沧桑的老钟挂在枝头,那久远的钟声似乎穿越70年时空响彻不绝,警示后人,永远不能忘记那段充满悲情但斗志昂扬不屈不挠的历史。

  高平村的烈士陵园和新纪念馆,是村子红色旅游精品路线的组成部分。郁郁葱葱的树林下,已建成一条幽静的红色文化步行街;往村里走,地道战遗址文化广场、红色精神文化墙迎面走来。高平村通过红色旅游线路的规模效应,带动农家院、观光采摘等绿色产业发展,形成“一红一绿”的村庄发展新格局,一个河北美丽乡村乍现。

  地道战打得鬼子抱头鼠窜

  日军1942年开始在华北地区大扫荡,高平村里从1943年开始挖地道,男人们白天干农活,晚上挖地道。当时屹立在村里的大槐树是村武装指挥中心,树下连通地道,根据不同敌情,枝头的大钟会发出不同的警示音,村民确定是否钻地道。如果敌人来犯,村民就会按照布防工事、站岗放哨、转移群众等分工快速行动,做好迎敌准备,甚至连小毛驴都受过训练,一旦需要躲避就会根据号令行动。


1592660093613590.jpg


  那时从锅台入口就进入了地道,里面有指挥、阻击、储藏、兵器制造等十几个功能洞室。这里连通戏台、这里连通炮台、这里连通水井……。正是这种洞洞相通、户户相连的地下长城让日军视高平村为“眼中钉”,但日军五次围剿都以惨败而告终,足见高平村地道战的威力。

  1945年日军侵华进入强弩之末的挣扎期。农历3月23日,日军集结1500多兵力进犯高平村,村民在地道内分成5个战区,分工把口与日军激战,从凌晨两点一直战斗到下午三四点钟,最后日军落荒而逃,自此再也没敢进犯高平村。

  抗战期间,约200户人家的高平村,挖通了近40公里长的地道,打死打伤敌人2240多名,俘虏敌人1590多名,缴获各类枪支2870多支、子弹两万多发,炸毁敌人汽车5辆。1938年高平村就建立了中共党组织,并发展民兵武装。电影《地道战》中的村支书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都是以在高平村战斗中牺牲的党支部书记兼民兵队长刘傻子为原型创造的。1945年日军第五次围剿高平,击中了正在街上救护伤员的刘傻子。刘傻子牺牲时年仅29岁,被授予晋察冀边区地道战唯一特级战斗英雄。


 1592660185685539.jpg


  岁月沧桑,“革命烈士纪念塔”几个大字红色渐褪。 1963年一场洪水使原有的地道几乎全部坍塌,电影《地道战》虽在高平村完成了剧本创作,但拍摄只能移师他地。

  2004年8月15日,电影《地道战》导演82岁的任旭东、编剧徐国腾应邀来到了高平村。面对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河北日报》、《石家庄日报》等多家媒体,任旭东等娓娓道出了1963年《地道战》的创作过程。当时和11位参加过地道战的老民兵座谈,从而找到了灵感:影片的故事是取材于高平村,高家庄的原型村就是高平村;影片中的战斗英雄高传宝及用生命撞响警钟的高老钟的人物原型,都是取材于该村英雄人物。

  编剧王俊益老先生补充说:“选择高平是20多个村庄比较的结果,相对于其他村庄,高平的战役历时长、战斗多、战争惨烈、当时的地道设施最完善”。

  任导演等人的一席话,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似乎已湮没于历史长河的高平村,静静地从被历史遗忘的角落走到了全国人民的视野中。高平村的英雄事迹和电影《地道战》影响着一代代华夏儿女。


  高平村,北宋名臣范仲淹的乡愁记忆

  历史常有惊人的巧合,昔日地道战堡垒村竟是范仲淹的故里。关于范仲淹的出生地史学界一直说法不一,而随着研究逐渐深入,范仲淹生于河北正定高平村,如今已经逐渐被史学界认可。

1592660219120058.jpg


  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的北宋年间,字希文,祖籍江苏吴县,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范仲淹虽出生于母亲的娘家正定高平村,却只在这里住了短短一百天。但是正定情结却深深地融入他的情感,他一生都在用心灵亲吻和抚摸这块土地。

  范仲淹在徐州为官时,曾给在苏州的哥哥写信说:“我本北人,北人淳厚。”又在他的那篇《移苏州谢两府启》中说:“某生于唐虞(唐虞泛指河北)”那位曾和他共同镇守边关的大将韩琦,后来调任正定为官,到任不久便接到了范仲淹的来信:“真定名藩,生身在彼。自识别以来,却未得一到,谅多胜赏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正定的思念之情。

  提起范仲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要提起范翁的出生地或是籍贯,不论是你还是我,都认为是江苏吴县人,然而最新的考古证明,范仲淹竟出生在我们河北正定,想必你和我一样诧异。

  据李涵的《范仲淹传》中记载“范仲淹、诞生于淮北古城徐州”,又一说是江苏吴县,历史之说不确定足矣,然最真实的莫过于自己口述,曾和范仲淹共同镇守西夏的大将韩琦,后调任正定为官。到任不久,范仲淹便致信韩琦:“真定名藩,生身在彼。自识别以来,却未得一到,谅多胜赏也。”意思就是说,正定是个好地方,我就出生在那里。但是却一直没有机会去看一看,想必那儿应该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吧!书信中,范仲淹自报家门,明明白白。

  为何范仲淹有祖籍江苏之说,大部分资料都认为范仲淹出生百日后到了吴县,因此,许多学者皆认为范仲淹是江苏吴县人,然出生地之争经历史学者考证,确为河北正定(原真定),于是在学界掀起了一场异常的文化运动,作为故乡人,内心更是欣喜。


1592660246140012.jpg


  我们浏览他的诗文作品,其落款经常有“高平”二字,而其同僚也称他为“高平公”,他的学生也都自称“高平门下”“高平讲友”。范仲淹的后代也称“高平堂”“高平世泽”等。范仲淹在高平尚在襁褓不可能对正定留下什么记忆,他对正定的印象应该全部来源于他的母亲谢氏。是母亲平时对故乡的回忆和充满怀恋的讲述,构成他对正定的印象。也就是说,他对正定的记忆,是伴随着母亲对正定娘家丝丝缕缕的回忆形成的。那饱含深情的言语,感染了年幼的范仲淹,从而让他获得了正定古城的遗传图码。

  那是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因为饱含着向往和憧憬,甚至比亲历过还要触动人的灵魂。母亲对子女的影响超越一切。几乎每一个伟人或者成功人士的成长,都受益于自己的母亲。一个伟大的母亲,一定会培育出一个不平凡的儿子。而范仲淹的母亲谢氏,因为生在大户人家,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又聪慧善良,多才多艺,能培育出如此优秀的儿子是再正常不过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