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7日,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兰考县退出贫困县行列。一顶戴了多年的“贫困”的帽子摘除了,人们欢欣鼓舞,这是兰考人民向总书记递交的一份满意的答卷。


  忆兰考——“焦桐”的叙说

  流火的 七月,笔者来兰考,入住“焦裕禄干部学院”。院门口有一棵围着栅栏的泡桐树,枝繁叶茂、挺拔高大,一群来自外地的游客肃然站在泡桐树下,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这棵泡桐树的来历。这棵泡桐是当年为了治理“三害”,阻挡风沙,焦裕禄亲手栽下的,为了纪念焦书记,人们把这棵泡桐更名为“焦桐”。半个多世纪了,这棵“焦桐”栉风沐雨,用那双深情的目光,看着兰考的发展变化;半个多世纪了,“焦桐”树下成了大讲堂,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汲取精神营养;半个多世纪了,“焦桐”成了焦裕禄精神家园,培育党员干部健康成长。

  在“焦桐”的一侧,是一块硕大的石刻,上面镌刻的是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写下的一首“咏焦”的不朽之作——《念奴娇》:“魂飞万里,盼归来,此山此水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这首词写于1990年,距今已近30年,那份真挚,那份敬仰,力透纸背,流利酣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座谈会上深情地说:“我们这一代人,是深受焦裕禄同志事迹教育成长起来的。几十年来,焦裕禄同志的事迹一直在我脑海中。记得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我当时上初中一年级,政治课老师在念这篇通讯的过程中几度哽咽,多次泣不成声,同学们也流下眼泪。……后来,我当知青、上大学、参军入伍、当干部,我心中一直有焦裕禄同志的形象,见贤思齐,总是把他当作榜样对照自己。焦裕禄同志始终是我的榜样。”

219377cf802a3f1090f2babde00f4005_Img341580634.jpg

  学院的隔壁是一座安静的公园,取名奉园,想必是取“无私奉献”之意而开辟的。据见证人说,过去这里是沙丘,风沙弥漫,寸草不生。如今的奉园绿树成荫,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公园的文化墙上有一处醒目的雕塑,是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另一本是《论共产党员修养》,这是焦裕禄留下的全部精神遗产。文化墙的另一端是焦书记留下的遗言:死后把我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他走了,那年42岁。

  焦裕禄走了,他心里装的是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他对得起兰考人民,却对不起他的亲人和家人。女儿焦守云在回忆录里写了这样一个催人泪下的情节:“1963年春节,爸爸回家过年了,在此之前,我大部分时间跟着奶奶在山东老家生活,父母这次回来,我怯生生地看着他们。高高大大的父亲用煮好的猪肝和糖哄我,叫爸爸,就给你吃,我虽然也馋,但却不吭声,一个劲儿往门后躲……这份遗憾永远不能弥补了。”如今,焦守云是焦裕禄干部学院的名誉院长,长期致力于焦裕禄精神的传承,每年都要来兰考,来那棵“焦桐”树下默默地和父亲对话,离去时又总是泪眼婆娑。她用当年艾青的诗表达自己的心情: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深情地爱着这片土地。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没有忘记兰考,没有忘记焦书记当年栽下的“焦桐”,没有忘记焦书记留下的精神瑰宝。

  关于“焦裕禄精神”,习总书记做了最好的总结和归纳,他说:焦裕禄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兰考地处开封,这里是包丞相为官的地方,被后人称之为“包青天”,他在这里为官一年零三个月,留下了几天几夜也讲不完的清正廉明的故事。焦裕禄是外地人,在兰考工作也只有一年多时间,而他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和无价的精神财富。鲁迅先生说过:死者尚不能埋在活人心里,那就真的死掉了。焦裕禄走了,他的精神不灭,永放光芒。


  访兰考——总书记的身影

  2014年3月18日,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兰考,参加县委常委扩大会。会议开始之前,习总书记介绍说:根据中央安排,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期间我联系的是河北省。在第二批活动中,我联系的是兰考县。兰考地处中原,改革发展和各方面工作有一定代表性,兰考还是焦裕禄同志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因此,我很愿意联系兰考,很高兴又一次来到兰考。昨天,一踏上兰考的土地,我的心情很不平静。在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尽管看的听的都比较熟悉,但还是想多看一看、多听一听,因为每一件实物、每一个故事都能引起我心灵的共鸣。

  兰考的干部和群众不会忘记,习总书记来兰考的第一天,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到农村看望贫困户。被看望的是85岁老人张景枝一家。老人命运多舛,穷困潦倒,两个儿子英年早逝,和孙子一起打发苦日子。张景枝老人没有想到,身边的人也没有想到,突然有一天,这个简易的农家小院,这间不足十平方米的陋室里传来了习总书记的欢声笑语。屋子里的空间很小,光线昏暗,低矮潮湿,习总书记和这家人老少一起坐在沙发上,嘘寒问暖,问老人的健康,问孩子的学习,问主持家政的大孙子闫春光如何创业,有何困难。总书记起身告别时,亲手送给老人一个红包。

  回忆当年的情景,闫春光告诉记者:我们家里穷,上有老,下有小,没有劳动力,没有经济来源,2005年我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糊口。2008年爷爷去世,我回家照顾年迈的奶奶,不能外出打工挣钱了,便向亲戚朋友借了3万块钱在家养鸡。命运不济,当年赶上禽流感,全赔了进去。屋漏偏遇连阴雨,就在这个关口,儿子得了口足病,又花了一万多。鸡瘟了,儿病了,雪上加霜。就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总书记来我们家慰问,给我带来发展的好机遇。总书记走后,县扶贫办替我申请了贴息贷款,重建了鸡棚,当年养了三千只鸡,两年光景挣了近十万。底子厚实了,有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去年我又贷款20万,养了一万只,前景看好,不但彻底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而且成了我们乡提前奔小康的典型。

  从张景枝老人家出来,习总书记健步走到村委会。村支书孙学风接到的通知是,有一位上级领导来村里开个座谈会,可他压根没想到这个领导竟然是总书记。

  会议室简陋,来不及准备,木桌木凳,一杯清茶。习总书记和大家一一握手后,致开场白:“要当群众先生,先当群众学生,今天我们在这里开座谈会,不是我给你们讲,而是我听你们讲,要畅所欲言。”

  村支书孙学风坐在总书记身边,回忆当时的情景,他脸上依然洋溢着幸福感。他说,我们是乡下人,哪里见过这么大的场面,座谈会开始后的前几分钟,会议室的空气显得很紧张,为了调节氛围,总书记讲了他下乡和当大队支书的经历,和我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接着大家踊跃发言,总书记不停地插话询问。他最后强调说: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工作是重中之重,建好基层党支部是十分重要的。原计划40分钟的座谈会,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总书记再一次和大家一一握手,依依惜别。

  两天的兰考之行,总书记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先到农家访贫问苦,再到村委会和群众座谈,最后来到县里和常委们共商兴县之策,共商脱贫之计,最后留下三条建议:把富民和强县结合起来,把城市和乡村贯通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县委班子集体向总书记承诺:三年脱贫,七年致富。


  问兰考——总书记的嘱托       

  兰考最穷,这顶穷帽子戴了上千年。据史载,明清的400多年中,黄河在兰考境内决口29次,淹没了无数的村庄和田园,人或为鱼鳖,或离乡背井。“冬春风沙狂,夏秋水汪洋,一年劳动半年糠,交租纳税恨官堂,携老扶幼去逃荒,卖了儿和女,饿死爹和娘。”这是当年苦难生活的写照。

  兰考地处“黄泛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这里“三害”(风沙、盐碱、内涝)肆虐,人们再次流离失所,乞讨为生。时至今日,这里依然没有脱贫,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2011年被确定为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2014年建档立卡时,全县有贫困村115个,贫困人口72000人。

  兰考最富,这里最富有的是焦裕禄精神。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是力量的源泉。当年,焦裕禄就是靠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击溃了“三害”,创造了人定胜天的神话。人们在问:兰考为什么守着金山受着穷?这是时代的拷问,是灵魂的拷问,是党和人民的拷问。

  魏治功是继焦裕禄之后的第13任县委书记,上任第一天,他站在焦书记陵墓前,默默地表达自己的心声:焦书记,从今往后,我就是真真切切的兰考人了,当着焦书记的面,当着兰考人民的面,我把自己交给兰考了,我将像您一样,当一个称职的“班长”,抓好班子,带好队伍,请兰考大地鉴定。

  王新军是继焦裕禄之后的第14任县委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中,他第一个发言,提出一个困扰自己多年的问题:守着焦裕禄精神这笔巨大的财富半个世纪了,为什么兰考至今还戴着贫困的帽子?为什么兰考的集体上访越级上访还那么多?为什么一些党员干部把群众观点丢掉了?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作为县委书记我负不可推脱的责任,请大家向我“开炮”!

1592639823123458.jpg

  蔡松涛是现任兰考县委书记。蔡书记敞开心扉和记者交谈。他说,来兰考工作,我心情激动,压力也大,这里是焦裕禄工作过的地方,是总书记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的联系点,那么多的人盯着这里,关注这里,只能干好,不能干差。来这里任职前,一位领导找我谈话,叮嘱我说,到兰考,重干,务实,会干。兰考人民挑干部,也挑书记。要干字当头,精准发力,在任期内完成“三年脱贫,七年致富”的目标,向总书记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总书记强调,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民生工程来抓。从踏上兰考这块贫困而“富有”的土地,蔡松涛秉承焦书记“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的工作理念,走遍了所有的乡镇村寨,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听取了方方面面的意见,认真梳理,围绕群众反映的焦点、难点问题,分轻重缓急,逐一挂账解决。

  兰考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13个乡镇、3个街道、450个行政村,85万人口。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底子太差的原因,到2014年建档立卡时,全县还有贫困村115个,贫困人口7.2万人。三年脱贫,这艰巨的任务能完成吗?

  没有困难要我们这些共产党人干什么!蔡书记把民生放在首位,围绕群众关心的出行不畅、违章建筑等问题,集中专项治理,方便群众出行。围绕群众“守着黄河用不上黄河水”的问题,采取“西引、东补、南北提”等措施,让“黄河之水天上来”,解决了群众多年的期盼。围绕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在每个村委会开辟了文化广场,架起广场灯,让村里亮起来,跳起广场舞,让村里活起来。围绕群众反映的办事难的问题,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效率,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办成事。这一件又一件的实事好事,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赢得了群众的普遍认可和点赞。

  为实现三年脱贫的目标,县里组织一百多人的扶贫工作队,到115个贫困村,对现有的22000个贫困户重新审视,瞄准扶贫对象,精准施策。重点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工作中,紧紧围绕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以问题为导向,深入研究,靶向治疗,以较真促认真,以碰硬求过硬,切实把精准的要求落实的脱贫攻坚的各个环节。

  县扶贫办领导介绍说,2016年初,我们开展精准扶贫回头看,从乡镇抽调170多人的专业队伍,将识别结果重新录入建档立卡信息系统,明确了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在此基础上,在全县范围内抽调345名后备干部,充实调整驻村扶贫工作队,确保每个村都有扶贫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负责人,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不拔穷根不撤离。要求工作队员五天四夜吃住在村里,做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要求基层干部做到的,领导首先做到。县委常委约法三章,每人每年驻村3个月,每周保证一天吃住在农家。蔡书记率先垂范,带头走进村头、田头、百姓炕头。

  起初,有人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他们,以为他们是花架子、做样子。半年过去了,那些疑惑的目光改变了,他们心目中的焦书记真的回来了。

  制度有了,行动有了,上下互动,按照“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要求,艰苦奋斗,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务实重干,扎实有效推进脱贫攻坚。

  为了加快脱贫攻坚步伐,2016年7月25日,县里召开脱贫百日攻坚大会,决定用100天时间扎实做好精准扶贫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10月底,实现贫困村贫困户有序退出,告别贫困。在这次大会上,蔡书记对各级干部提出三条要求:扶贫工作要实之又实、细之又细、严之又严。百日攻坚大会之后不久,蔡书记又组织召开了脱贫攻坚促进会。一步步踏实地走,一步步努力地干,这是蔡书记的工作节奏,也是焦裕禄的工作作风。


  最兰考——兰考的变迁

  兰考变了,这是近年来打造的新名片:

  全国绿化模范县;

  全国农业示范县;

  全国棉花油料百强县;

  全国民政工作百强县;

  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

  河南省平安建设先进县;

  河南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优秀县;

  河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县;

  第一批全国廉政教育基地。

  利用短短三年时间,率先在全国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创造了这么多的“之最”,兰考再一次成为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这巨大的变化从何而来?媒体的记者们在寻找,前来参观见学的人在寻找,连日来,笔者带着同样的疑问走村串户去寻找这同一个答案。

  众所周知,兰考是焦裕禄工作过的地方,2014年,习总书记两次亲临兰考视察,焦裕禄精神的感召,总书记教育实践活动深刻思想的洗礼,这是兰考独特的资源优势。

  优势是外部条件,真正改变面貌靠的是干,一级带着一级干。

  赵垛楼村是焦裕禄书记当年树立的“四面红旗”之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这里内涝严重,庄稼连续七季绝收,当时的村支书赵培德没有向大自然屈服,带领村民冒着倾盆大雨,挖水渠,排内涝,与大自然搏斗。1963年秋天,这里一直下了9天暴雨,他们却夺得了好收成,还卖了8万斤余粮。当年的赵垛楼村十年九灾,风起沙飞,如今的赵垛楼良田成片,绿树成荫,和当年比,自然条件不知好了多少倍,可这里依然是贫困村。当年赵垛楼村的精神面貌哪去了?带着这个疑问,乡党委书记岳建河来到赵垛楼村,经过调研,他发现村里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懒散,不作为。村民文化素质比较低,抱残守缺思想严重,脱贫致富愿望不强,没有主导产业,没有集体收入,公共资金仅靠上级扶持。赵垛楼要想脱贫致富,首先要精神脱贫,激发贫困户的内在动力,引导贫困户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没有比学赶超的精气神是不行的,在和村干部商议后,村里搞了一个脱贫攻坚评比,评干劲,评能力,评成绩,谁有产业扶持谁,谁先脱贫谁光荣。

  赵胜利的大棚是利用村里发放的增收资金盖起来的,在他的带领下,两年间,全村建了25座食用菌大棚。赵垛楼村原有98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现在全部脱贫,年人均收入稳定超过3200元,且吃穿不用愁,医疗住房有保障。

  黄河九曲十八弯,东坝头是最后一道弯。地处东坝头乡东部的张庄村曾经风沙肆虐,是当年兰考最大的风口。1963年,焦裕禄带领除“三害”(风沙、内涝、盐碱)工作队来这里查风口、追风源,组织群众挖泥封沙,栽种刺槐,在这里留下一块战天斗地、迎难而上的精神丰碑。也是在这个张庄,2014年3月17日,习总书记来这里视察,看望贫困户,和村里干部群众座谈,给脱贫致富指明了方向。

  总书记走了,县委书记来了,他和村干部一起协商制定脱贫致富大计。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留下过焦裕禄的身影,又迎来了总书记的身影,这就是最大的精神财富。前来观摩的、探访的、投资的、建厂的会越来越多,把“红色旅游”业作为发展乡村经济的抓手无疑是一步好棋。在运筹帷幄之中,一位常年在外地做生意的老板,申请回乡开办“乡村游”民营企业。不谋而合,蔡书记全力支持,为张庄村量身定做“红色乡村游”,并亲自给这家公司取了个诗情画意的名字——梦里张庄。梦里张庄散发着浓浓的乡村味道,又寄寓着张庄人脱贫致富的梦想。

  梦里张庄开业了,比想象的发展速度还有快。目前,参与旅游开发项目的村民已有60多户,除餐饮业外,还有供销社、茶社、土特产专卖店等。张庄村坚持把脱贫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培育形成了多个具有特色的产业扶贫项目,此外,集体投资打造了一个百亩的采摘园。眼下,果树已经成林,等待的是收获的喜悦。

  张庄村最有特色的园林要数“焦裕禄精神体验园”了,这里是当年焦裕禄带领群众改天换地的战场,当年寸草不生的沙丘,如今不见踪影,代之而起的是风吹沙沙响的漫无边际的绿色林带。为了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记住焦裕禄的故事,县里决定在这里建立一座“焦裕禄精神体验园”。这里有一处浓缩景观,还保留着当年的沙丘,当年的茅屋,当年的锅灶、当年磨秃了的铁锹……在这里工作的退休教师李国启告诉记者,建园之初,主旨是弘扬焦裕禄精神,开园之后,参观者纷至沓来,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吃住要在村里,不但实现了办园的主旨,也为张庄村带来经济效益。园里的工作人员都来自村里,让许多闲散人员有了工作,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天下着小雨,在李老师的陪同下,我们徒步在园里参观。来在园里焦裕禄塑像旁,望着连成一片的焦桐、果园,李老师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这里距黄河不到4公里,是兰考最大的风口,这里的人曾经深受风沙和内涝之苦。如今的兰考,天也变,地也变,用不了几年,这里将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旅游胜地。

  葡萄架乡,多好听的名字,这里的主产业不是葡萄,而是哈密瓜,经过改良的哈密瓜被他们称作为“兰考蜜瓜”。葡萄架乡是深度贫困乡,全乡20个行政村,4万人口,耕地面积5万亩,每人不到一亩三分地。更重要的是这里的黄土不养人,年年歉收,年年吃救济粮。2014年建档立卡时,这里有贫困户1187户,3733人。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乡党委书记岳建河,带领班子成员,用半年时间,走遍了20个行政村,一个不落地访问了辖区内的贫困户,因人施策,因村而异。杜寨村是传统的农业村,没有经济作物,也没有副业收入,村民们囤里缺粮,手里缺钱。要改变传统,首先要改变思想。乡干部组织带领村干部外出学习,开拓思路,把哈密瓜和塑料大棚引进到村里来。一个棚,两季瓜,一季菜,纯收入可达16000元。建大棚的成本是13000元,对于尚未脱贫的农民来说,他们并不热心,因为囊中羞涩,在一旁等待观望。为了让村民们去掉消极观望心理,村干部以个人名义带头建大棚。实践证明,建一个大棚,一年可以收回成本,第二年可以脱贫致富,尝到了大棚种哈密瓜的甜头,仅仅一年,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杜寨村的大棚从无到有,发展到300多座。村民程广震,捷足先登,率先投资15万建了12个大棚,第一年纯利润是6万,第二年的利润翻了好几番。现在的杜寨,家家有大棚,人人有事干,麻将桌上没人了,外出打工的回来了。人的精神面貌改变了,过去的穷村变成了脱贫致富的模范村。村委会里有这样一副对联:葡萄架下长蜜瓜,脱贫致富比蜜甜。

  在兰考,有115个贫困村,村村都有一至两个扶贫工作队队员,也称之为“第一书记”,这些“第一书记”有的是中组部派来的,有的是省发改委派来的,更多的是当地的后备干部。

  张继焦是杜寨的“第一书记”,他的名字和人生经历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1963年春节过后,葡萄架大队社员张传德看看缸里没有粮,瞅瞅院里没有柴,摸摸兜里没有钱,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啊?万般无奈之下,他带着妻子离乡背井来到徐州,靠乞讨为生。站百家门,喊百家爷,吃百家饭,那个“穷”字让人失去了尊严。半年后,一个小生命降临,他的第一声啼哭带给张传德的是喜更是愁,是个男孩啊,可他来的不是时候,没吃没喝他怎么活下去。为了纪念这孩子的出生地,张传德给儿子取名张徐州。徐州当地有个习俗,孩子不满月是不能进别人家门的,入乡随俗,张传德只好带妻子和儿子回了老家。长途奔波,没吃没喝,张徐州回到家得了黑热病,奄奄一息。眼看孩子不“中”了,张传德在为这个可亲又可怜的儿子准备后事。那天,焦裕禄来村里访贫问苦,询问了眼前发生的一切,走上前摸摸孩子的胸口,还有口气,当机立断作出决定,赶紧把孩子送县医院抢救,边说便从笔记本上撕下一页纸,给院长写了一个便条。张传德拿着便条,用架子车拉着孩子去了医院,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这条小生命转危为安。半个月,能够吃奶了,一个月会笑了,两个月会爬了……焦裕禄去世后,为了纪念这位救命恩人,张传德将张徐州更名张继焦,这就是张继焦名字的来历。兰考是焦裕禄工作战斗过的地方,兰考人民不会忘记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书记,张继焦更不会忘记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大恩人。当年,焦裕禄为治沙治穷累死在沙丘上,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兰考却没有拔掉穷根栽上富苗。面对前贤,羞愧难当。张继焦从走上“第一书记”岗位那天起,身上就有一种沉重的压力,满脑子装的是在任期内要让村民们脱贫致富。为群众办好事,让群众好办事。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村民的承诺。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杜寨村率先脱贫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再一次诠释了自己名字的内涵。

8dcb9e0612965097ad128162bac866fc_t011808f21c863ffd73.jpg

  付出的总会得到回报。截至2017年2月27日,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估并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兰考正式退出贫困县行列,向总书记交了一份合格的政治答卷。

  经过三年的努力,兰考打赢了一场不亚于当年“除三害”的脱贫攻坚战。这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结果,这  是焦裕禄精神产生的巨大威力。

  兰考脱贫了,驻村扶贫工作队却没有撤,更名为“稳定脱贫奔小康工作队”。蔡书记在2017年的新年感言里这样说:“脱贫不是目的,小康才是方向。我们将变扶贫工作队为小康工作队,确保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不落一户、不掉一人,持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让百姓生活得更体面、有尊严。80多万兰考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兰考的明天一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