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先生晚年好把玩《尚书》,其对人所论说被记录成文,我一见此书非常感兴趣,常拿来一读然不懂维多;近研究刘起釪尚书论著,稍有入门而苦楚至极,发言曰读过尧典、禹贡后再读洪范即罢手矣,实则不忍,还是兴趣盎然。

    今前二者已读毕,再观章先生之洪范,真能领略其意矣,盖语体文令人心烦意乱,文言文便捷而难懂,如两者交替未尝非是一捷径,今人俗说穿越,吾用之以读书者也。

    我的痛苦难当来自读书方法不对,并不是学问之途令人望而生畏;其实章先生的把玩就是最好的读书法,其在国学论衡之中从来不承认甲骨文之真实,龟甲能越千年而不朽留存至今吗?其更认为河图、雒书乃古人之造假,龟背与朽木,如重耳之野人土块,认为上天赐土之虚说。

    然而章先生还是把玩而不倦,这就是真正有益的读书法。今翻阅洪范之章节已毕,原来箕子在周武王逼问之下,不忍道及商朝被周推翻情状,就是采用了闲说之办法以应对,而说出了一番大道理,而且是亘古令人回味的闲来之笔。

    不相信、有疑问才能了解古人真意,浩如烟海的古籍此生难以穷尽,然而保持自己读书的活力才是根本,不为陋习所痼疾,常能有所新意,才是读书滋养身心的法则。

    箕子在洪范中这随意一说,成为后世许多法则的根源。五行说之发源即来自此,后世历史世代交替莫能脱于这水、火、木、金、土,相生相克理论左右了古代历史宿命论家的根本,而且润下、炎上,五色、无味等中医理论更是根据于此,现代养生哲学大多脱不了这个窠臼,增加了许多理论的依据,而实际上在尚书里早就框架依旧,后人再也推翻不能有所作为了。

    一切都没有那么严重,古人的一篇闲说之文,为何有这么大的功德呢?古人通天都说是神话,我看情况未必尽然,如果没有任何启示的话,就算古人真正做到了貌若恭、言若从、视若明、听若聪、思若睿,那也不过是后人推想的假象,猜度上心不用负什么责任而已,何况古人所做到的这些,今人只能在做戏中还能见到有这样的人,实际的情况远非所可想象,敬事若天之心早已化为泡影,难以企及古人有这份坚持之力。

    古人登极都说是天授,而“无虐茕独而畏高明”,不是一种对权力的警示吗?箕子心伤纣王的灭亡,闲说之际还是要警示武王无蹈前辙,拳拳之心实际流露出来力量。而且在俯察品类而怀有慈悯之心,而提出了作威作福这个千古的概念,警告人要有在其位、谋其政之职而不能越位,并提出了真心劝告天下人之守则,谆谆告诫人的生命有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有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临门成为吾族最吉祥的祝愿,祝福人我之时成为最好的默念之辞。而在为了警醒自己之时,可以审视自己一下如下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这六者能常保人之趋吉避凶,四时尽保人之长生之乐,克尽天年享有永福。

    至于说那些卜辞卜卦,后人演说成命相纬说,这是好事之人乐此不疲,尽当作有趣的末技可也,不迷信拿来一耍饶有风味,与延年益寿总之无碍即可,古人闲说正有其妙不可言之妙趣,后人真是自叹不如只有尊奉。

    什么叫知识这是个问题所在,且不论智慧究竟藏于何处;我认为村夫野老未尝没有人生的刻骨经验,而长篇大论的论述生命之法则,这些都不如言简意赅的厚积薄发,能令人念诵不已而牢固于心底,在一生中都能成为信念的柱石而不可摇移。

    古人就能这样三言两语而著为经典,却不知这数语的总结历经了多少人生磨砺,发为经典留存后世以宜后人无数,至今再难逾越其峰巅以寸许,这就是知识的来历与发源。

    现代人许多事说明白了,却记不住转眼就忘,纷纷复古有些醒悟的意思,然古人我们还是不能尽晓,这是因为古老让人心生隔膜,还是后人不肯去尽心探究,就让真正的知识老化而没能焕发新的生机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