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书,不仅包括内容的厚重、主题的鲜明,还应包括封面的精美、插图的准确等因素。《念物记》“不仅是一本纸书,而是一部可读、可听、可视的立体产品”,其与众不同之处,除了记录扬州手艺、传承吴越文化之外,还在于其精美的封面、多彩的插图、音画同步的视频。


  一、封面与扉页

  《念物记》是精装版,装帧简单、庄重、大方,直观地给人毋庸置疑的权威感,沉稳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感。

  书籍出版是一门综合艺术,除封面、书脊、封底、环衬等外在内容,还包括内文版式设计、书籍材料选用、印刷装订等,近年来出现的腰封,更是把这门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出书“得有腔调,有气质”,本着这个原则,《念物记》的策划、责编张晓薇,封面设计周伟伟,版式设计大旗多次商量沟通,最后决定:封面用蓝底金字,插图需多姿多彩,版式要富有变化,就连校对也由最初“三校”升级为“五校”。经过作者、编辑、策划、摄影师多次磋商,最终精美绝伦的《念物记》出现在作者手中,出现在读者眼前。

  作品封面底色为蓝色,竖版排列的书名《念物记——扬州手艺人》八个烫金大字,传达出该书内敛低调、内涵丰盈的文化信息,与书名同排的“梅静著”三个小字,静悄悄伫立一旁,仿佛默默打量着自己用心血浇灌而成的著作。

  蓝色寓意文静、理智、安详,意味着博大、厚重、宽广。蓝色是天空的颜色、大海的颜色,而天空是高远的,大海是厚重的。《说文》说“蓝,染青草也”,于是蓝色又与宽广、与草原有了关联;白居易说“春来江水绿如蓝”,此时,这蓝色的封面就又弥漫着诗意了。

  总之,《念物记》封面集合了诸多因素,也揭示出作品审美特点:站位高远,内容厚重,文笔流畅富于诗意。而这些,也在文章中一一得以验证。

  梅静有着清醒的站位意义,有着“要做就做精品”的创作目的,对手艺的介绍、对艺人的探访,力求做到精益求精。记录手艺,她不满足于一般性的技艺介绍,而是深入到该手艺产生的文化语境中,深入到历史发展中,寻访技艺出现的契机,为读者呈现该技艺的诞生缘由、发展过程以及鼎盛原因,使读者极为清晰的了解了该技艺的前世今生。记录匠人,她从传承角度出发,不仅写当今“国师”“省师”,还探宗寻源,力争梳理出这些艺人们的代际相传。总之,她讲述发展、突出代表行业和代表人物,凸显经典作品、挖掘历史名人,预测本行业发展前景,无不立意深远,站位高远。

1592197810546503.jpg

与其他著作不同,该书扉页前还用一个完整的页面,对著作的特别之处予以介绍,做到了图文并茂:两幅古香古色的竖版图片错落有致的排列着,图片上的文字点明了本书的精髓:“听手艺人有声故事”,“看传承者纪实短片”。在“使用说明”下面,出版社提示读者“本书附有音频、视频二维码,扫一扫,了解扬州手艺的来龙去脉,感受传统文化的历久弥新”,这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蕴含着作者、编辑、出版社寄托的全部希望,即:通过音频视频,进一步引领读者感受扬州市民的诗意生活和扬州文化的源远流长。

  本页的“本书独家资源”,意在告诉读者,如果你扫描二维码,就会在梅静引领下跟随镜头,走进扬州,走近艺人,就会“身临其境,听百味手艺人生”的“有声故事”,就会“细致入微,看千年传承烟华”的”纪实短片”。

  最神奇的是本页底部,端端正正印着该书的二维码,手机一扫,眼前立刻出现视频、音频资料,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点击查看,便看到与本书同步的音画节目。于是,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又是一个与文字不同的世界:鲜活的扬州,行走的扬州,涌动的市民,代代流传的技艺。


  二、插图与照片 

  “图文书,图片比文字重要”。为了使著作更有品味,作者和高水平专业摄影师多次比较遴选,以求达到最美最精,与文字最匹配,虽然耗时三月,但出现在著作中的300多幅图片,每一张都精美诱人,每一张都与文字协调一致。

  书中图片以插图形式出现,“插图是插在文字中间帮助说明内容的图画,包括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本书的“艺术类插图”可以理解为照片,“科学类插图”理解为手绘图案。

  《念物记》图片是为了配合对技能、艺人、艺术品的解释性文字而插入,有着形象、直观、多样、多元的美学特点。整部作品,几乎每页都有或简约或繁复、或全部或局部的精美照片,这些照片与文字形成修辞学上的互文关系,共同印证着扬州手艺的继承,文化的传承。

  与标题相匹配,第一辑“唤醒古书一缕香”选用的照片,是泛黄的纸张、繁体的汉字,它们似乎在用自己饱经沧桑的颜色、古老的繁体字,诉说着中国历史的久远、文字的神秘、文化的传承,也暗示着本辑文章与传统古书、古画、古笔和古老雕版的关系。第二辑《红妆如你》选择剔红雕刻的局部照片,仿佛电影大特写,将纤毫毕现的漆雕图案、用力握紧的手指呈现于图中,凸显了漆雕在扬州人生活中的重要性,证明了国人偏爱红色的事实,也无声的诠释着手艺人对漆雕行业的真诚尊重。

1592198056133011.jpg

第三辑页面,使用扬州私家小院的实物照片,在富有江南特色的葫芦门内,合理安排巧妙构图,远景:层次分明、高低错落的排列着鲜花、松柏盆景和藤蔓植物,近景:则是青砖铺就的地面、半圆的踏步、由上而下的爬山虎藤蔓。这一切都在说明,此辑收录内容以居住环境为主。黑色背景上,浑圆饱满插着谷物的套色剪纸《百子瓶》是第四辑插图,图上,天真可爱的孩童、色彩缤纷的服饰、追逐嬉闹的场景,动静相宜,仿佛呼之欲出。瓶内斜插的谷物,寓意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仅这《百子图》瓶身,就传达出扬州艺人手艺之精构思之巧。最后一辑插图是几把展开的扇子,深灰浅灰的色泽,似在说明扇子冬隐夏出的特性。

  以照片作为插图在本书中占有很大比例,作为文学插图,起着再现文章情节、强调文章精神内涵的可视作用。梳理全书,那些美轮美奂的照片,可以分为经典作品的实物照、艺人的工作照、制作艺术品的工具照,表演照以及工艺品的大特写等。与精心创作的文章一样,这些照片同样包含着作者、摄影家的心血,它们的构图恰到好处,主景、配景搭配合理,层次分明富有寓意。

  手绘插图在本书所占比例不大,基本上是对某种手艺种类的介绍或说明,比如盆景棕法示意图、绣品针法展示图等。

  无论手绘或拍摄的插图、照片,与梅静的文字一起,构成对扬州手艺、手艺人,对扬州文化的记载和留存,完成了“为传统文化执一盏灯”的创作目的。


  三、音频与视频

  在《忘记自己在耕耘 ——记我的2019》一文中,梅静说“这不仅是一本纸书,而是一部可读、可听、可视的立体文化产品。”的确,这是一本制作精美、图文并茂的书籍,还是一本“可听、可视”的书籍,本书音频、视频的出现,使“听百味手艺人生,看千年传承烟华”,在书中成为现实。

  该书扉页,出版社就以特别醒目的文字和插图提醒读者:本书特别之处是“可听可看,听手艺人有声故事,看传承者纪实短片”,并且用“使用说明”着重提示读者,本书附有二维码,只要你扫描它,就会进入音频画面、进入视频境界,就会随电视语言、有声语言一起,了解扬州手艺的来龙去脉,真切感受扬州人的市井生活、感受扬州城的独特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历久弥新。

  扫描二维码,会出现两个选项:视频与音频。选择其中一项点击,眼前又出现子选项:有声的音频,有画面的视频。

1592198100132753.jpg

在视频资料中,附有《唤醒古书一缕香》《红妆如你》《坐爱山林晚》《一剪梅香》《扇里听风》等十五种手艺的29段视频。这些由扬州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制作的视频资料,随手打开任何一段视频,你都会看不一样的扬州生活和扬州手艺人。

  这些资料有2012第三届全国文明城市评比视频,有2019年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视频。跟着镜头,我们可以俯瞰扬州全景,观看扬州小桥流水、私家庭院,游览扬州纵横交错的城乡;可以聆听扬州历史,了解扬州人活色生香的市井生活,了解扬州古老的手艺和传承。

  通过视频,我们走入寻常百姓的私家庭院,看祥庐、个园、何园,寻访绿杨城郭中百姓诗意的栖居地;透过视频,我们看徐鹏志如何保护木香园、如何拍摄私家园林,如何对古建筑做民间保护,看斫琴大师马维衡制琴弹琴,看王军修书,看姚文俊补画,看梅广才制笔,看在刀尖上做文章谋生活的扬州艺人。我们随着镜头,听着解说,一步一步走近扬州走进扬州,于是,那复古的雀笼、大运之舟的传奇故事、被称作“立体的画派”的扬州盆景、扬州造林核心艺术的叠石造山、雕刻文脉的扬州雕版,也一步一步走进读者的视线观众的视线。就这样,我们阅读梅静文字得到的抽象印象,在这里置换成小秦淮河、小虹桥、古老的街巷、古老的技艺、现代的传承人等,这一切有声有色、具体可感。

  梅静笔下的人、物、事、手艺乃至历史和文化,都在视频中得到了形象的展示,那些纸上的文字仿佛被赋予生命,一到视频中,便有了灵性有了灵魂,便活起来动起来,便用自己的故事演绎着、讲述着古老的扬州文化和古老的扬州技艺。

  音频是全部文章的有声版本,包括开卷语、序言、23篇正文、后记,只要选择一篇,点击进去,就能进入用字正腔圆、音色纯正的声音构建的艺人世界,就能了解到扬州艺人和文脉的传承过程。

 

        如果说梅静的文字,为扬州手艺人留下精彩的记载,那么音频、视频则是扬州开向世界的窗口,在这里,使用任何语言、隶属任何种族的人,都可以听懂、看懂扬州手艺与传承,了解扬州文化的千年变迁。视频音频与文章,同样形成修辞学上的互文关系,相互映照,彼此说明,为扬州技艺的传承和播散做着共同的努力

  这是一本独特、新颖、生动、直观的经典之作,是作者用时四年“文火慢煨”、出版社用时一年精雕细磨而成的经典之作。它完美践行了作者“为传统文化执一盏灯”、留住传统手艺留住文化根脉的创作初衷。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