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需要父亲,孩子渴望父爱。《做个真父亲》是探讨父亲陪伴与孩子教育的作品,是一本已经用25种语言出版发行的著作,作者卡西•卡斯滕斯,南非人,有许多显赫的身份和头衔,发起过许多活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世界需要父亲“这一活动以及《做个真父亲》这一著作。

  在卡斯滕斯看来,全世界普遍存在着“无父人群’,当今世界最大的问题是父亲的缺失,生活中、孩子成长中,父亲缺失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恶劣后果。因此,创作本书的目的,旨在唤醒父亲回归家庭,期望他们承担起父亲的职责,给孩子以父爱,给孩子以家教,并由此享受作为父亲的快乐。为了呼唤更多的男人回归家庭,做真正的父亲,而不是只冠“父亲”之名,作者用触目惊心的残酷事例,说明父亲缺失带来的弊病;用确凿无疑的数字,证明父亲缺失给子女带来的恶果;用切实可行的建议,呼唤男人回归家庭,尽到父亲职责,承担子女教育重担。
  一、父亲回归的紧迫性
  《作个真父亲》全书13章,围绕“世界需要父亲”这一问题,作者又引伸出“世界存在什么问题”、“父亲缺失会有何种恶果”、”孩子成长阶段父亲陪伴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建立父亲的道德权威“等多个小问题,其中最重要最迫切的是父亲的回归。父亲缺失的弊病表现在好多领域,“基本上每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都与父亲缺失有关。暴力犯罪、吸毒、酗酒、少女怀孕、自杀等,都与父亲缺失有最直接的关联。”霍华德大学教授卡斯滕斯这样说。
  为了强调父亲的重要性,作者开篇用发生在非洲“撒旦来过”的惨案故事,引出问题:缺少家庭教育的孩子如同魔鬼撒旦一样,会给他人、给世界带来灾难。故事中,那群本该拿书、拿笔的手,却拿着“机关枪和砍刀”,面对着手无寸铁的民众,面对着与他们无冤无仇的百姓;他们本该在安静的校园明亮的教室,读书识字受教育,但此刻他们却在非洲的小城镇、棚户区,如同魔鬼一样,多次拿着机关枪和砍刀,疯狂残忍的杀害小孩、孕妇,扫射百姓。令人震惊的是这群惨案制造者,竟然是“十八九岁的孩子”。这些发生在非洲的惨案,迫使卡斯滕斯认真思考造成灾难的根源,最终得出导致非洲惨案发生并蔓延的根源是“父亲的缺失”这一震惊世界的结论。
  第一章即用残忍的个案,旨在提醒世人尤其是男人,对孩子的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了,也在说明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和父亲回归家庭的紧迫性。
  如果说这章是故事形式,用震撼性事例,对父亲、对男人大声疾呼”回到家庭,陪伴子女,给他们以基本的教育“,那么第二章”孩子的哭泣“则用无可辩驳的数字,进一步强调“当今世界最大的问题是父亲的缺失”的紧迫性。
  作者指出,非洲是”战争和艾滋病肆虐的“家园,这里的百姓无法安居乐业,孩子无法正常就学,”由于父亲缺失,男孩子被迫加入帮派,女孩提早性成熟“,那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是非洲孩子哭泣的数字化表现,作者用残酷的事例、确凿无疑的数字,告诉世人,”来自父亲缺失家庭的孩子,产生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概率是健康家庭孩子的两倍“,63%的自杀、80%的报复性强奸、70%的犯罪率就是明证,就是缺少父亲教育带来的直接恶果。
  暴力、凶杀、械斗、离婚等属于世界问题,而这问题与男人有关,与父亲的缺失有关。孩子急需父亲帮他们摆脱阴影,帮他们走向身心健康,孩子急需父亲帮他们变得更聪敏、更健康、更友善、更会处理人际关系,更快提高情商。
  一个紧迫的问题摆在所有父亲面前,即父亲缺失会带来什么社会恶果?
  经过调查,卡斯滕斯指出,不少父亲们认为,孩子的成长与教育是学校的责任。在他看来,一个缺少家庭关爱的孩子成年后出现的问题远远超过健全家庭的孩子,而把孩子教育责任交给社会和学校的父亲是不负责任的。这如同中国古话的”养不教,父之过“。
  作者用罗伯特?路易斯的研究结论、用150篇博硕论文的研究数字,震耳发聩的指出”,有父亲陪伴长大的孩子,比父亲缺位的孩子在社交、情感、认知和身体健康上更胜一筹“。这些孩子,更能在经济、教育和事业方面取得成功。
  卡斯滕斯的研究对象和关注对象是非洲土地上的孩子。其实,中国也有父亲缺失导致的惨案事例,比如留日学生弑母案,比如十五岁女孩子弑母案。两起案子中的孩子,都是在没有父亲的单亲家庭长大。成长过程中,父亲的缺失导致他们性格扭曲,最终走上以身试法的不归路。
  中外事例充分证明,父亲的缺席剥夺了孩子养成健全人格的机会,阻碍了他们享受幸福快乐的生活;父亲的缺失使得很多孩子犹如生活在地狱中。
  二、父亲回归的重要性
  父亲陪伴成长,带给孩子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每一个阶段,父亲陪伴会获取不同的结果。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都很重要“,卡斯滕斯觉得,在孩子成长的不同时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也呈现出不同效果。每个人都以特定方式自由生长着,生命的每个阶段都需要不同角色的人来引领和塑造,但父亲对孩子的影响甚至超过母亲。如果特定时期缺乏相应的教育和训练,就会造成某种缺失。
  作品中,卡斯滕斯把人的成长分为七个阶段,依次是:家庭阶段(0-11岁)、身体冒险阶段(12-18岁)、离开和提高阶段(19-25岁)、成功阶段(26-42岁)、中场休息阶段(43-48岁)、追求人生意义的下半场(49-70岁)、完美收官阶段(71岁-离世)。成长期主要集中在前三个阶段,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也集中于此时。
  卡斯滕斯的研究数据详实可靠,研究结论也令人信服。作者从母亲怀孕期分析父亲的影响力:母亲怀孕时,父亲的爱抚不仅给母亲提供安全的孕期环境,更能帮助胎儿很好的发育。这听起来很神奇,但许多研究却证明了这点。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6岁以后,在作者看来,前五年孩子主要依附于母亲,母亲在孩子心目中有不可撼动的地位,而从六岁开始,父亲陪伴就显出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本阶段,父亲对孩子能力的肯定,对他们生存技能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至于同孩子沟通,了解他们在外发生的故事,帮孩子学会与人交流,以及营造出的情感安全生活氛围,无疑会对孩子性格的培养有着良好的引导作用。
  此外,作者还特别告诫读者,六岁左右的孩子们对性已经好奇,父亲们一定要“明确清晰地教导孩子性是美好的,是圣洁的“。古今中外,几乎所有人关于性的知识,都是通过其他渠道了解,这不利于孩子对性知识的了解,一旦养成不好的性观念,那将会出现不可预料的后果。
  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晰,逻辑性极强,接下来,他按照人的成长轨迹,明确告诉读者:7岁,要培养孩子的读写能力,8岁,引导他们理解信念对身体和意志力的影响,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10岁,要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份,避免出现性别不清。12岁,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使他们有归属感;养成孩子的是非观,帮他们形成对错标准;帮孩子认识自我,找到在团队中的位置。13岁,举办成人礼,让孩子明白自己即将走向成人。14岁,一方面,要注意观察性成熟给孩子带来的心里惊喜和恐慌,防止出现早恋现象,帮孩子应对身体快速变化带来的紧张和焦虑;另一方面,要注意孩子的叛逆,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与同学、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还要提放初二现象。
  初二现象,是指初二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一系列现象,在心理上表现为叛逆、暴躁、情绪波动大,在学习上表现为两极分化,或者是学霸或者是学渣,性格上追求个性化和独立等特点。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18岁,是少年与青年的分界线,是即将跨入成人行列的重要一年。作者认为这年的重要问题是孩子的精神和心理,父亲应该及时与他们沟通,帮他们正确处理男女关系,培养孩子的情商,帮他们做好进入成人世界的心理准备,建立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爱情观。19岁以后,孩子基本成人,父亲还会影响子女吗?作者肯定地说”在健康的家庭,父亲在这一阶段应该起到决定性作用。父亲可以再度影响孩子,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梳理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明白一个真正的男人所具备的品格素质。“
  这是个人成长简史,从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其成长轨迹,看到身份、角色的转换。而每一个阶段中,父亲都必须在场不可缺席。
  父亲缺失现象在国内也比比皆是,而它造成的弊病也令人措手不及。北师大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联合发布的《中国亲子教育调查现状》显示,“几乎没有时间”与孩子单独相处和“不超过一小时”的父亲占据了被调查者30%多的比例,只有34.9%的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占到2小时以上。这就造成了“父爱缺乏综合征”,它带来的后果有时令人不寒而栗。
  除了机场弑母、女孩杀母事件,”妈妈生,姥姥养,爸爸回家就上网“的顺口溜,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成长过程中父亲缺失现象。
  父亲缺席可能导致严重后果,那么父亲陪伴会如何?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父亲陪在孩子身边的时间长短与他们在数学方面的能力成正比。另有研究发现,父亲精心照顾的孩子,性格更加宽容,更有责任感。

  让父亲回归家庭陪伴孩子,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三、父亲回归的可行性
  英国文学家哈伯特说:一个父亲胜过100个校长。教育家格尔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着一种特殊的力量。父亲言行举止会对孩子产生各方面的深远影响。
  既然父亲回归家庭已经非常紧迫和重要,那么作为男人、父亲,该如何去做?第十三章,卡斯滕斯从个人、家庭、社会等层面,做了详细阐释,给出条理化系统化、切实可行的实践步骤。  
  个人层面,首先要做个真正的男人然后才能成为真正的父亲。人常说“教育之道,首在立人,人立然后百事举”,同理,为父之道,首在为人。作为真正的男人,即使生活处处充满挑战,也依然要勇敢坚持自己的信念,要勇于承担责任履行责任。古人说“父,家长举教者”,作为父亲,首先要在家庭建立自己的道德权威,要时时教育孩子,要及时肯定他们的潜力和成就,为孩子提供安全感并帮他们规划人生,帮孩子战胜各种困难,成为他们真正的父亲。
  家庭层面,要尽早营造出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妻子、孩子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社会层面,建立实践社区。卡斯滕斯的目标明确,步骤完善,他认为,个人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规模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父亲回归”的预期效果。因此,他“强烈呼吁建立利于开展父亲职责活动的实践社区”,在“世界各地都建立起这样每月固定讨论的小组,让父亲们能够相互鼓励、支持和影响,活出对父亲职责的全新理解”,通过这些活动,“强化和重视父亲回归家庭、承担其责任的理念”,要让所有人都意识到,重建父亲职责是未来社会应当发展的新理念。
  中国人说“一个人走得很快,一群人走得很远”。非洲说“如果你想走得快,自己走;如果你想走得远,一起走!”中外格言强调的都是集体的力量,是团队的力量。作者想让大家明白,建立父亲回归家庭的实践社区,把个人行为扩展为集体行为,把家庭目的扩大成社会目的,才能真正实现父亲回归家庭的远大理想。
  作者还把这一行动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系统条理的规章制度进行阐释和规范。在“世界需要父亲”的主要原则和活动规则中,他解释活动主要原则“是影响、是持续净化、是社区决策、是传播健康信息”;他阐释活动规则是“小型化、网络化,创新、奉献”等,并归结为“五条腿同步原理”。这种从理论层面的分析和归纳,使父亲回归家庭的行为成为理论指导行动的社会活动,成为不盲目、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世界行为。这是世界发出的呼声,是家庭、孩子的迫切愿望。由此,我们相信,父亲回归这一倡议将得到世界各国的支持,得到世界父亲、母亲和孩子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也将真正落到实处。
  了解孩子的父亲是明智的父亲,陪伴孩子的父亲是真正的父亲。正是父亲的陪伴与严格要求,才有了钢琴家朗朗今天的成就;正是有了父亲的陪伴和及时鼓励,乒乓球大满贯得主邓亚萍才能获得一个又一个世界冠军。
  这是一部合格父亲的培训书,它告诉父亲们如何教育孩子;这是优秀父亲的指南书,它指出父亲缺失的可怕在于“令妻儿成为心灵的‘孤儿寡母'”,而称职的父亲,“使孩子孔武有力、安全无虞,感到受重视、有价值”;这是一部父亲的督导指南书,它呼吁父亲回归家庭陪伴孩子,将美好带进家庭,那么不仅家人受益,而且惠泽邻里。
  “世界上再没有什么职业能比父亲这一角色更为崇高了,也没有什么人比父亲更能影响孩子了。“好爸爸”培训师陈国华这样强调。既然这样,那么,父亲,请回归家庭,因为,世界需要父亲,孩子渴望父爱。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