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伊始,突发新冠疫情。宅在家中,每日一杯咖啡陪伴着看书阅报,上网浏览,反倒充实了自己,丰富了时光。期间,撰写的《新冠疫情下的欧盟与中欧关系》、《自诩“印太主权大国”,法国印太防务战略剑指何方》等六篇时政性文章和两篇游记,或发表在网站,或刊登于纸媒。

        一天,冲上一杯咖啡,坐在电脑前,寻找着需要的资料。边看电脑,边品着咖啡。浓郁的咖啡,滋口润胃,回味无穷。闻着咖啡氤氲的芳香,面前跳出三十年前请友人喝一杯咖啡,换来一张极其珍贵小报的往事。

       1991年夏天,我驻法国大使馆武官处收到国内主管单位的一封函件,要求武官处协助收集邓小平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资料,并附有一份需要收集资料的长长清单。邓小平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武官处对此工作十分重视,国防武官韩开合即召开处务会,除作简单动员外,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做了明确的分工。时任陆军武官的我负总责,武官秘书王惠良具体执行,武官秘书程新华协助,武官处会法文的同志参与翻译资料。1591851866380788.jpg                                  (邓小平,原名:邓希贤)1921年3月在法国的留影)

       沿着邓小平在法兰西留下的足迹,按照国内发来的资料收集清单,王惠良和程新华的第一站是北上走访邓小平在法国留学的第一所学校——巴耶中学,接着南下奔赴邓小平第一次打工的克勒佐施奈德工厂,又折回巴黎寻找邓小平领取救济金的法华教育会和做小工制作扇子和纸花的香布朗工厂,接着又再度南下位于夏莱特市的哈金森橡胶制品厂;返回巴黎后又赴位于西郊的布洛涅-比昂古的雷诺汽车厂,来来回回收集到了大量珍贵史料,其中包括:1920年10月22日《巴耶日报》发表的《中国学生到巴耶》的文章;中国学生的交费清单;邓小平在施奈德工厂人事处的招工档案卡;邓小平在夏莱特市政府外国人登记簿和哈金森工厂中国工人花名册上的登记卡以及邓小平在哈金森工厂的工卡;邓小平在雷诺汽车厂的工卡。同时,还对邓小平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录制了影像及拍摄了大量照片。

       接着,王惠良和程新华沿着邓小平在巴黎从事革命的踪迹,寻找邓小平工作过的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机关刊物《赤光》编辑部以及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区”在巴黎、里昂等地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其中包括在武官驻地附近的一家咖啡店,收集相关资料,拍摄照片和录像。

       与此同时,按照国内发来的资料收集清单,王惠良和程新华还到法国国家档案馆查阅、收集相关资料。法国国家档案馆规定,为了有效保护历史档案,所有档案只能阅读,不能复印,如果需要,只能手抄。需要手抄的档案有几十份,工作量相当大。于是,为节约往返时间,王惠良和程新华中午就在法国国家档案馆简单地吃点从使馆拿去的面包,喝瓶矿泉水。资料抄回来后,我便分配给武官处会法文的同志将档案文件翻成中文。翻译后,我进行校对和定稿,最后让武官处的女同志誊抄。这项工作持续了大约三个月。期间武官处正常的外交和业务工作还得进行,所以翻译档案文件的工作大多是加班加点或在周末进行的。 1591851979821218.jpg

       (邓小平在哈金森工厂的工卡)

       收集资料的工作已基本完成,可是列为资料收集清单第一位和记录着邓小平到达法国具体时间的《小马赛人报》仍旧找不到,尽管王惠良和程新华两度赴马赛,走访了马赛所有档案馆、资料馆和当年的《小马赛人报》报社。《小马赛人报》记录着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是一份具有重要意义的资料。于是,我将情况报告我国内主管单位。不日,国内主管单位来函,一方面要我武官处想尽一切办法找到这份小报,另一方面告诉了一位可能有这份小报的友人的姓名和地址。

       收到函件后,我即查看巴黎的黄皮书(电话号码本),很快就找到了这位友人的电话号码。我拔通电话,电话那头“嘟嘟”几声后,有人接了。接电话的人正是那位友人。我自报家门说,我是中国驻法国大使馆陆军武官。简单寒暄后,我直奔主题,问她有无刊登邓小平到达法国马赛消息的那份《小马赛人报》,对方的回答十分肯定。我喜出望外,欣喜若狂。于是我邀请她吃饭。对方客气地说,不用吃饭了,一起喝个咖啡吧。于是,我们约定了时间和咖啡馆的地点。在法国请朋友喝咖啡是一种很平常的交友方式。在法国工作期间,我经常邀请武官团的武官和法国朋友喝咖啡,一边喝咖啡,一边聊天,交流对国际风云变幻的看法和各自关心的话题,海阔天空。

       第三天,我按时到达约定的咖啡馆。我刚落座,一位身材高挑的金发女士向我走来。她问明我是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武官后,便在我对面坐下。简短寒暄后,服务生端来咖啡。咖啡浓郁醇香。我们一边品尝着咖啡,一边聊着天。聊天中,方知坐在我对面的友人是瑞士人,现居住巴黎,曾留学于北京师范大学,专修中国历史。毕业后,长期在巴黎工作,专门研究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那段历史,特别是中国留法学生的历史,已出版中国留法学生历史简介、邓小平的法兰西岁月和中国留法女生等三部著作。

       1591852190452522.jpg(1924年7月,出席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五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在法国巴黎合影。后排右三为邓小平,前排右六为周恩来)

       说话间,她将三部著作一 一向我展示。我翻阅着带有墨香的三部作品,图文并茂,洋洋数十万字。这是得多少年才能收集研究整理而成的结晶啊!我由衷地感谢她,感谢她将中国留法学生的历史呈现给广大读者。正在我说感谢她的时候,她将一个档案袋递给我,说里面装着我要的《小马赛人报》。我急切地打开档案袋,眼前一亮,这正是我要寻找的1920年10月20日的《小马赛人报》,并迅速找到了报道中国留学生到达马赛的文章。我再次向友人表示衷心地感谢,感谢她帮助我找到了珍贵的《小马赛人报》。令我喜出望外的是,一杯咖啡,居然换来一张珍贵的小报,一份宝贵的历史文献。

       告辞友人后,我立即驱车返回武官处驻地,将《小马赛人报》的文章翻译成中文。文章报道称,“一百多名中国青年人到达马赛,他们的年龄在十五至二十五岁之间,穿着欧洲式的和美国式的服装,戴着宽边的大檐帽,穿着尖头的皮鞋。所有人都站在‘安德烈·勒蓬’号邮船的甲板上,显得彬彬有礼和温文尔雅。华法教育会学生处处长刘先生向他们致词。这些年轻的中国姑娘和小伙子,经过长途跋涉来到欧洲,特别是来到法国,心情非常高兴,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报道最后还呼吁马赛社会各界向中国留学生提供帮助,称:“这群年轻人很快就将成为你们企业的客户、你们产品的宣传者……”

       邓小平,就是这一百多名中国青年人中的一员。1920年8月27日,刚满16岁的邓小平,当时的名字叫邓希贤,从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毕业后,离开故乡。9月11日,邓小平和他的同学们在上海码头登上了“安德烈·勒蓬”号邮轮,开始万里远航,远赴法国勤工俭学。经过39个昼夜的海上颠簸,邓小平和他的同学们终于在10月19日抵达法国南部港口马赛。1591852332112429.jpg

      (邓小平在哈金森工厂打工的车间)

        今天,作为中法友谊的见证,1920年10月20日的《小马赛人报》的复印件保存在中国驻马赛总领馆。

       第二天,我们将《小马赛人报》和收集到的资料以及武官处特地制作的一式两份的《邓小平法兰西岁月》相册和《邓小平法兰西岁月》录像准备就绪,交近班外交信使送回国内主管单位。《邓小平法兰西岁月》相册里的一张张照片和《邓小平法兰西岁月》录像里的一幅幅画面,记录着邓小平从法国马赛到巴耶中学,到施奈德工厂、哈金森工厂、雷诺汽车厂打工以及在巴黎、里昂和克勒佐等地从事革命工作的历程,是一部十分珍贵的历史档案。

      资料带回国内约三个月后,国内主管单位给武官处转来一封邓小平办公室的来函,感谢武官处收集到了大量珍贵资料,称小平同志在儿孙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观看了《邓小平法兰西岁月》录像和《邓小平法兰西岁月》相册。小平同志看后非常激动,说仿佛又回到了青春岁月的法兰西。

       往事并不如烟,事过并不境迁。杯里的咖啡被我一口口减少,滑过嗓子,缓缓下落臣使之官,喜乐蔓延,做任何事情精微之至,顺遂万物,其无不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