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静待花开;心系老家,共沐春光。一个从北乡走出来的农民作家刘世俊。从在《山东青年》刊出处女作《创作甘苦谁人知》后,已在中央省市纸媒刊物刊出作品385篇,平台媒体刊出60余篇。有生活,有痛苦,有忍耐,有哭泣,有欣慰。岁月给了一个农民太多的苦辣酸甜,你若坚强,其奈我何?没有什么能够击败信心,人生的转角处,总有柳暗花明又一村。

刘世俊今年58岁,是土生土长的莱阳乡下人,从小学到高中,他一直很喜欢写作,这也为刘世俊以后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我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我愿为宣传家乡做出应有的贡献,让更多的人通过我的文章了解到家乡不同的风土人情,让更多的美丽乡村被大家认识。”刘世俊用三十年的时间履行了这个诺言,采写稿件不计其数。近四年来,在《农村大众》、《农民日报》、《烟台晚报》、《齐鲁晚报》等省市媒体上发表稿件达数百篇。

三十年来,刘世俊为了采写稿件花费了很多资金。为了提高写作水平,采写出高质量的稿件,他订阅了各种报纸,每次去市里总是直奔书店而去。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写出的稿件贴近生活,贴近基层,90%以上均会被采用,他在当地的名声也越来越响。

虽然稿酬收入微薄,他的写稿热情却有增无减,“不管以后遇到什么困难,再苦也不会改变我写稿的决心!”写稿已经成了他的精神寄托,为了便于写稿,他还购买了一台电脑。“我现在用电脑写稿,写好稿件之后根据稿件内容发给编辑。”刘世俊告诉笔者,“我心中真有种说不出的甘甜,但也不乏其中的苦涩,甘苦心自知,我会继续学习,写出更多好的稿件。”

他也曾有过稿件石沉大海的经历,稿子写了不少,却只见耕耘,不见收获。这个时候,他也有中途打退堂鼓的想法,但是只稍微休整,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便重振旗鼓。因为对文学的不舍和情感,他认真研究各类报纸杂志的风格,继续往报社投稿。他在《烟台晚报》主要投稿版面为“笔记”、“地理”、“乡村回忆”等,经编辑老师的润色后,采用率也较高,一年竟被采用了三四十篇。这样以来,更加激发了他写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平时会把工作当中遇到的事情以及申报的好人好事都记录下来。晚上回到家后,坐在电脑前慢慢地酝酿和梳理,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想法,文字成稿后再反复地阅读和修改,直到自己认为满意后,再发给编辑老师,耐心地等待。

现己在各种杂志刊出50多篇,杂志多达50多本,其380多篇作品涵盖三大系列《北乡老家系列》《走近五龙河系列》《梨乡民情风俗系列》。市著名作家孙瑞老师点评:刘老师是一位老农民,一边耕耘着脚下这片热土,一边坚守着文学创作的心灵沃土,一边创作着老家的乡土。刘老师大器晚成,五十岁开始放下锄头,拿起笔头,创作长篇小说《老油房传奇》,故事描写改革开放后的梨乡人,审时度势,不负韶华,把“老油坊”花生油作为中国第一品牌。刘老师的文字保留着泥土的芬芳和野性生长的力量,折射出在新的时期,广大农民文学爱好者重燃梦想的现象。

近日三易其稿的长篇小说《老油坊传奇》30万字完结。百年南乡老油坊,芸芸众生小人物,乡土乡情五近龙河,波澜壮阔新时代。以我市著名企业为蓝本。小说的时间背景从解放前到当今期间,人物大都是以农手艺谋生的乡村胡同百姓,油坊的孙油条儿的掌柜等人物。作家琢磨透了南乡的风俗文化和自然原生态的人性物理,一切用满是乡土味的细节说话,如果说我们要找一部用“有用的细节”来讲述故事记述了几代乡下工匠的匠心风情习俗,油匠、木匠、铁匠、土医生、算命、媒婆、走街串巷艺人、嫁娶生死乡间轶事,穿插莱阳民谣二十几首为引……以孙鲁全、秀水、山花、李红玲、孙油条,张二虎、盼弟、穷蹲底、走不动、嘎子几十个等系列人物众生相,展示梨乡一幅南乡大地人文乡情的底蕴画卷!

刘世俊说:“当记者苦归苦,但写稿的乐趣多多,可谓苦中有乐。遇上一个好素材,采访之后,一气呵成,几易其稿,经高手斧正,过程便如同农夫耕耘,只不过是情注笔尖,挥洒汗水于方寸之间,耕耘在孤灯之下、斗室之中,但是当文字发表在报纸杂志上,被读者看到的时候,一切辛苦都已值得。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