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石家庄区域仍然是河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继续滋养着一代代杰出人才,其中不乏入阁封相的精英,如灵寿人韩亿父子、平棘(今赵县)人宋授、获鹿(今鹿泉市)人贾昌朝等。


  韩亿

  在滹沱河北的灵寿,走出了父子两代同为宋代重臣、相继拜相的政治家,他们是韩亿和他的三子韩绛。

  韩亿(972—1044年),字宗魏,灵寿县倾井村人,后迁居开封雍丘(今河南省杞县)。

  韩亿为官,不论在地方、在朝堂,都因政绩卓著而受到朝野称誉。

  韩亿为咸平年间(998—1002)进士,初授职大理评事、知永城县(今河南省永城县)。到任后以“有治声”标榜史册。在他任职期间,境内政清讼息。因他善断疑案,就是邻邑有难断公案,郡守也经常请他前去议决。后改任陈州(治今河南省淮阳市)通判,正赶上黄河决口。治河修堤需“费万计”,但他没有向民众摊派就修筑了河堤。他任益州知州,对贫困地区,由官府出粟赈济,以往都出6万石。有一年大旱,他令加倍出粟赈济,不露一人一户,大灾之年,民众没有挨饿而流离失所,州治安定。

  按他的才能和政绩,完全可以入朝担当重任。只因为他是宋真宗朝宰相王旦的女婿,避亲嫌屡任外官。宋真宗特地召见他,并加官阶知洋州(治今陕西洋县),后逐年升迁为屯田员外郎、知相州(治今河南省安阳市)。当时河北大旱,转运使不以实情上报,只有韩亿进言饥荒,希望能向百姓贷租救济。有人诬陷其子韩纲受人请托接受贿赂,韩亿请求自己断案审查此事,虽然事情最终得以辨明,但他还是被降职通判大名府(治今大名东北)。直到岳父王旦去世,他才被召入朝,累官殿中侍御史、侍御史、淮浙安抚使、开封府判官,后出为河北转运使。

  宋仁宗初年,进直史馆、知青州(治今山东益都),以司封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判大理寺丞。他执法严谨,不避权贵。不论官职大小,只要危害了国法或以权谋私,都不留情面。史书评他,敢于坚持正道,不屈不挠。当时,知临江军(治今江西省清江县)的吴植,因生病,谋外迁任职,就要贿赂宰相王钦若,派人送金子。事情泄露,皇上下旨交给御史台处置。吴植拒不承认要送给王钦若金子,说是衙吏错把问候亲近人的话传给了王钦若。韩亿对此进行彻查,搞清了吴植行贿王钦若的缘由,解除了吴植的职务。又对王钦若审查,皇上下诏不再追究王钦若作罢。

  盐、茶是国家税收的大宗,三司使为增加国库收入,更改旧茶法,行新茶法。结果适得其反,好茶尽入商人之手,官府收上来的都是“粗恶不时”的次等茶,而有的不法商人乘机“强市盗贩,侵夺官利”,造成国家税收大量流失。韩亿将有关朝臣弹劾,朝廷经查实结案,从丞相而下,都以失当之罪论处。

  第二年,朝廷命他独自掌管御史台事务。后授职为龙图阁待制,奉命出使辽国。宋辽征战几十年,直到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才罢战,签订了“澶渊之盟”,两方年年使节往来。副大使仆固是章献太后的姻亲,到辽国后,竟背着正使韩亿向辽主妄传皇太后之旨,表达“南北欢好,传示子孙之意”。辽主闻后,引起误解,质问韩亿:“皇太后既然有此旨意,大使您为何独独不说呢?”韩亿机敏答道:“本朝每次派遣使者,必定用这样的话告诫使者,不是要专门转达你们的。”辽主听了大喜,说:“此两朝之福也!”回朝后,韩亿受到了称赞,声誉也更高了。

  出使还朝,韩亿知亳州(治今安徽省亳州),后又奉召入朝,知审刑院,再升任兵部侍郎,同判吏部流内铨,以右谏大夫、枢密直学士知益州(治今四川省成都市)。按旧例,益州每年要拿出官粮6万石赈济贫困百姓。一年大旱,韩亿令“倍数出粮”,又疏通了九升江口,使下游几千顷民田得到灌溉。维、茂两州与羌夷接壤,蕃部每年都要到永康官场来卖马,韩亿担心他们偷窥两川情况,就上奏把官场迁到了黎州境内。因有政声,拜御史中丞。

  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韩亿升任尚书工部侍郎知枢密院事,开始参与国家军事。当时,承平日久,武备松弛,韩亿建议朝廷选任将帅之才数十名加以试用;又提出让武将习读兵书,建议朝廷编纂。宋仁宗认为此举有关国家安危大计,亲自纂集《神武秘略》赐给边臣研习。韩亿的谏言对于边防的巩固有着重要意义。在宋朝的西北边有吐蕃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宋朝对他们实行互相牵制的策略以图稳定边境。有一年,吐蕃与西夏相互攻伐,吐蕃来献战利品。朝廷加封吐蕃王为节度使以示优渥,韩亿则反对。他指出,他们都是外族臣子,现在不能使之解除仇恨,却趁机加封一方,也无益于本朝抚控四方。于是停止此议。之后,元昊每年都派人到京师,韩亿请下诏为他们建专门的馆舍并以礼待之,并让官府主管贸易。

  范仲淹任开封知府时,曾于景祐年间向皇上献“百官图”,指宰相吕夷简选拔不公,推荐韩亿可重用,说他有宰相之才。范仲淹被贬,皇上将此事告诉韩亿。韩亿说:“范仲淹因公举荐我,我的愚钝是陛下知道的;范仲淹因私举荐我,那么我自从做官以来,从未曾有意结交托请别人。”于是被任为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宝元元年(1038年),因其子韩综违制易官,罢知应天府(治今河南商丘南),未久,加资政殿学士、知成德军真定府(治今正定)。后改澶州(治今河南省濮阳南),复知亳州,官至尚书左丞,以太子少傅退休。庆历四年(1044)病故,终年73岁。赠太子太保,谥号忠宪。

  韩亿性格端方稳重,治家严整,即使赋闲在家,也从不懈怠。遇有孤苦贫困的亲友,常给他们婚嫁和丧葬资助。韩亿十分重视道德修养,严于律己,其子孙大多贤孝,多人在朝为官。次子韩综,字文仲,进士及第,初在邓州(今河南邓州市)、天雄军(今河北省大名东北)作通判。任集贤校理、知太常院。历开封府推官,升三司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奉命出使辽国,回朝后,韩综曾知滑州、许州、袁州等地,又任江东转运使,迁刑部员外郎知制诰。五子韩维,字持国,为太子少傅。



  韩绛

  韩绛(1012—1088年),字子华,韩亿三子。以父荫补太庙斋郎,累迁大理评事。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举进士甲科,授职太子中允、通判陈州(治今河南淮阳),直集贤院,为开封府推官。

  史书评价韩绛做事追根求源,作风执着耿直,长于据理力争。欧阳修向皇帝进言,韩绛不宜在地方做官,应留朝廷知谏院,纠察在京刑狱。

  他不畏权贵,多所奏劾。任户部判官时,江南饥馑。韩绛为安抚使,实行便民事项数十条。宣州守廖询贪赃枉法,下令吏部一一处理,民心大悦。回朝后,同修起居注,升右正言,弹劾宰相庞籍勾结道士赵清贶为奸。为河北安抚使,弹劾河渠李仲昌开六塔河无功,蠹国害民。后由龙图阁直学士擢升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在贬知蔡州(治今河南汝南)、庆州(治今甘肃庆阳)、成都府、开封府,为三司使,皆有治绩。在此期间,真定守官吕溱犯法,从官请求宽纵赦免。韩绛力主严惩为吕溱求情者,指出:行使法律本应自己先珍惜器重,反而求恕免,这样“则公道废矣!”惩罚了从官,罢免了吕溱。知成都府张詠,春粜米,秋粜盐,本意在“惠贫弱”。但日久天长,权归豪右之家,民不堪命。朝廷派人前去察核,反而同流合污。韩绛禀明朝廷,重新核审,惩治了豪右之徒。韩绛如此执着耿直,据理力争,连宋英宗也对他说:“用卿出自朕,卿凡论事,不宜过激,当存朝廷大体,要令可行,毋使朕为不听谏者。”(《宋史》卷315《列传第七十四·韩绛》)

  宋神宗继位,拜枢密副使。宋神宗曾问天下税法利弊,韩绛上书说明差役之弊,请求改订役法,领制置三司条例司,与王安石共事,积极支持新法。熙宁三年(1070年)任参知政事。西夏兵侵犯边塞,韩绛自请戍边,为陕西、河东宣抚使。不久,在军中拜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开幕府于延安。但因其不晓兵事,指挥失当,与西夏接战失利,以致军中有士卒作乱,失陷二城。遂罢知邓州(治今河南省邓州市)。次年,以观文殿学士到许州(治今河南许昌),进大学士,徙大名府(治今大名)。

  熙宁七年(1074年),新法受保守派反对,王安石被罢相,韩绛入朝代王安石为相,谨守新法,被称为“护法沙门”。但处理事务多滞留不决,又与参知政事吕惠卿不协,乃密请宋神宗再用王安石。安石复相,二人又不合。不久,出知许州。元丰元年(1078年),拜建雄军节度使、知定州。元丰六年(1083年),知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阳)。正值水灾,百姓大半被淹,韩绛出国库粮食赈济,并环城筑堤,数月后水复至,民赖以安。

  宋哲宗即位,韩绛改任镇江军(治今江苏省镇江市)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康国公,为北京(今大名东)留守,留心治理黄河水患。元祐二年(1087年),韩绛以司空、检校太尉告老还乡。次年病逝,终年77岁。赠太傅,谥号献肃。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