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如今成为人们当今生活中,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和“必修课”。


  微信是个“黄金屋”、“万花筒”、“大宝库”。如今微信群遍地开花,各色人等一机在手,无论那里,低头族乌压压一片。


  我是2011年6月开始使用这个通讯软件的,如今有十年“历史”。朋友圈、抖音短视频、美篇、微博、美图秀秀等轻车熟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的发达,微信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每个人的微信上都有许多群,文友群,学写作,看作品。驴友群,论爬山,谈旅游。音乐群,吹乐器,谈音乐。家长群,互交流,勤沟通。亲人群,发红包,聊生活。的士群,听交通,打的士。厨师群,谈美食,论厨艺……因为这些群,大家的生活更充实了。打车、订票、咨询、租房、支付、收款、转账、查询、刷脸、健康码等,是微信为我们提供着便捷和帮助,是微信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令我津津乐道的是,如今我已是四十多个群的微友,朋友圈里有不同年龄段的五百个微友,最大的90多了,最小的是6岁小侄子。还“兼”乐友,文友,亲友,驴友,牌友,乡友等八个群群主,每天睁开眼第一时间看群里信息,十年如一日,写文章、看新闻,乐此不疲。


  群是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也是展现不同观点、喜好的展台,群越大,人越杂,形形色色信息也越多,众说纷纭,既扩大群友的视野,丰富群友见闻,也带来思想迷乱、是非不明、香臭不分。


  有一次,我在朋友圈转发莱阳“跳”出烟台管辖,要划为青岛管辖的信息,后来经过有关部门“辟谣”,信息是假的,跟着起哄的也多。一旦转帖被证明是错误的,转者有引为教训的,也有依然故我的。


  去年,我的一个同事叫朱俊泰的,他是公益队的骨干成员,经常捐款参加爱心活动。突然一天他手机关机“人间蒸发”,没有音讯。他家人着急,微信朋友圈着急,后来我在群里发了寻人启事,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人肉搜索”,最后终于找到了他。


  我在河北省博客联盟群,该群以“自律,廉洁,慈善“为宗旨,在国内率先倡导文明自律,联合国内20多个博客圈签署国内首个《博客圈自律公约》而在国内产生巨大影响,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级新闻媒体关注,央视新闻还播放了事迹。


  好的群,不是各说各的,而是互有提醒。对观点偏颇的提出质疑,不是讨伐,是一种善意的提醒。


  群很少有发表评论的信息,都是转发诗歌、散文、小说佳作,分享文学精品、扩大知识面的有价值的帖子和链接,大家也不吝热情点赞。微信发表作品,有一位叫董莉老师的,她像语文老师给学生作文打“优秀”一样,鼓舞人心。


  特别是莱阳有很多文学微信公众号,每天清晨发表家乡人写家乡事、热闹事、有趣事,文章接地气,大家都爱看,作者大都是草根写手,满满的正能量,点击率少则千,多达数万。


  我在莱阳有个“梨乡乐友群”,时有音乐、舞蹈、绘画、海外风光的精品推出,丰富了群友的精神文化生活,自然受到众多群友欢迎,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我们谈工作、学习、生活、创作、娱乐等,偶尔开开玩笑。


  每天在微信上写诗撰文、看书,看新闻的我的八十多岁的三叔,老有所为,与时俱进,只要有时间,只要有精力,每天都要像批阅奏折似的把朋友圈翻看一遍,隔三岔五,跟亲友通通电话,晚年生活丰富多彩,离不开微信。


  我的初中同学群,有几个活跃的人,外号“开心果”,经常出来“煽情”,无论你爱听不听,说家长里短,谈人生趣事。多数人沉默无言,群里鸦雀无声,死水一潭,经过她无休止的“挑逗”,群里活跃了。


  在朋友圈里看世间奇闻,阅人间百态,读精美散文,赏风花雪月,写人生阅历。


  只要有时间,只要有精力,每天都要把朋友圈翻浏览一遍。读美文,读原创,也读别人转载的经典。


  朋友圈是精神的伊甸园,是心灵栖息地。闲下来可以翻一翻,看一看。在家中就可翻山越岭,云游四海。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