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蒋坦所作散文集《秋灯琐忆》,是其在妻子关秋芙死后所写的追忆两人婚前及婚后生活的回忆录。真切地记录了夫妻二人琴瑟相鸣相依相伴的一生,讲述一个如神仙眷侣般的伉俪情深的故事。文字清丽风雅,叙事传情栩然哀切,催人泪下。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语言学家林语堂曾把它译成白话文,并称关秋芙是中国古代最可爱的两个女性之一。另一个是写《浮生六记》的沈复之妻陈芸。蒋坦和关秋芙于道光二十三年成婚,长年居住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夫妻偕隐家园,性情相契,意趣高雅,联吟礼佛。尽管生活贫寒,却整日于琴棋书画中,陶然忘忧。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既是夫妻,又是诗友。《秋灯琐忆》曾记录了这样一件趣事:秋天,窗外的芭蕉已叶大成荫,遮蔽了室内的帘幕。一天夜里,天空下起了大雨,狂风大作,吹着雨,“嘀嘀哒哒”地打在芭蕉上。蒋坦在枕上听了,好像打在心上一样,“心与俱碎。”惹得他一夜难以入眠。第二天,他便在芭蕉叶上戏题了“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的诗句。妻子在看到丈夫的题诗后,她也芭蕉叶上续上了几行诗:“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虽是妻子关秋芙的戏笔,但蒋坦在看到妻子的续诗后,却豁然开朗,直叹有悟:“然余于此,悟入正复不浅。”也许蒋坦只将这次芭蕉题诗续诗仅作为夫妻生活的一件趣事来回忆,至于他当时因什么“心绪无聊”以及从妻子续诗的诗句中悟出了什么样的很深道理,记述中均没有交待。过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读这位清代浙江钱塘秀才的《秋灯琐忆》,深入品读这段文字,在领略他们夫妻间志趣投合、浪漫而高雅的生活情趣时,似乎还可以从中体味到点什么。

中国禅宗有一故事记载于《六祖坛经》。说六祖慧能去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有幡被风吹动,因有二僧辩论风幡,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慧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世间之事很多皆由心动引起。一个人的心情好坏直接影响其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和判断。蒋坦写诗怨芭蕉皆由心绪引起的,心绪无聊迁怨周遭。有人说他是因科举不顺,这可能只是我们后人的一种揣测,文中还看不出。在生活中,躁动的心往往会干扰我们的五官判断,混淆我们的视听,那些惆怅、迷茫都不过是心浮气躁的结果。宋朝无门慧开禅师有一首禅诗说得好,“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在现实生活中能保持一个“若无闲事”的良好纯净心态是多么重要。但此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老先生曾经告诫我们: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一个人要想解决一些有形的困难很容易,而一个人要想消灭自己心灵深处的“心贼”,抛开名缰利索,灭掉心灵深处的各种贪嗔痴,及时排除各种世俗观念的困扰,就非常困难了。

人在其一生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个“十字路口”,需要不断地辨别方向,做出判断和选择。同时随着生活的变化,也会不断地调整选定新的奋斗目标。一切的选择都可能只是一时一地一事的选择,绝不会也不能预料到可能会成为日后后悔怨怼的对象。生活中“种了芭蕉又怨芭蕉”的事情比比皆是,友情如是,爱情如是,婚姻如是,事业如是,人生目标的各种选择也如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些人始终挣扎在“种了芭蕉又怨芭蕉”的反复怨怒的心绪里,终其一生都没能走出“悔不当初”的心理阴影。生活中的事情都是利弊相存相生的,且会互相转化。就像我国古老的阴阳观所阐释的那样,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两千多年前就已有人说出了这个道理。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告诫我们“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所谓“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生活中每件事情都是双刃剑,这样看也许是快乐,那样看可能就是烦恼。有些事情看起来很“糟糕”,说不定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收获。这样就需要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不断调整好心态,保持有一颗平和、平淡的心,少一点烦恼和埋怨,多一份坦然和平静,积极乐观地对待每一件事,勇敢地面对事实。顺境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逆境中百折不挠,勤奋刻苦。不把自己沉浸在这种“种了芭蕉又怨芭蕉”怨天尤人的失意颓丧情绪中,为人做事宠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雨打芭蕉”这一自然景象,自出现在各种文学、书画及音乐作品中以来,和一般的意象所不同的是,文人墨客们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后,将其逐渐演变成了快乐和忧愁两种寓意截然不同的文化意象,真是乐也芭蕉,愁也芭蕉。

表达快乐之情的作品,如:韩愈的一篇诗体山水游记《山石》:“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表达了对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明朝大画家沈周写过一篇美文《听蕉记》,既有哲思又有诗意。他将雨打芭蕉的美妙场景当作一个哲学问题来思考。没有雨,芭蕉只静静地立在那里;没有芭蕉叶,雨也发不出声。只有蕉与雨相配合,才能产生动听的声音。特别是用一连串象声叠词来描绘雨打蕉叶时雨点或疾或慢、或大或小、或密或疏的声音,生动悠扬。又用僧人在佛堂诵经、渔舟敲响梆榔、珠子倾倒玉盘和骏马扬蹄奔驰四个贴切的比喻,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广东音乐代表性曲目《雨打芭蕉》,时现短促的断奏声,犹闻雨打芭蕉,淅沥作响,摇曳生姿。乐曲流畅明快的旋律表现出人们的欣喜之情,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近年广东省歌舞剧院又创作了舞蹈《雨打芭蕉》,在舞曲中有模拟雨滴打在芭蕉上的声音,十分动听悦耳。

较多是用来表达忧愁之情的。如:唐代顾夤的《杨柳枝》:“秋夜香闺思寂寥,漏迢迢。鸳帏罗幌麝烟销,烛光摇。正忆玉郎游荡去,无处寻。更闻帘外雨潇潇,滴芭蕉。”唐代杜牧的《芭蕉》:“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怜渠点滴声,留得归乡梦。梦远莫归乡,觉来一翻动。”元代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清代纳兰性德的《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宋末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雨打芭蕉,滴滴哒哒,窸窸窣窣,一叶叶,一声声,本多是窗外自然平常之音,但在蒋坦的笔下,却留下了一段琴瑟和谐、温馨而浪漫的佳话。在本文结束时,根据这段文人夫妻的闲情雅趣,套用蒋捷的《一剪梅》体,稍作调整,填一首《一剪梅•雨打芭蕉》:“点滴霖霪一彻宵,窗外喧嚣,窗内心焦。知谁多事种芭蕉?朝也潇潇,晚也潇潇。都是心中不寂寥,烦恼中烧,迁怼周遭。因君心绪太无聊,先种芭蕉,又怨芭蕉。”以记述这段佳话。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