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四月二十九当天,丽日晴空,万物尽翠。上午九时,山西洪洞非遗项目"三月三"羊獬历山接姑姑接娘娘活动届临最后一天。在俩位“姑姑”的娘家唐尧故园门口,我怀着虔敬的心情,目送迎接大姑姑的队伍离开后,就驾车穿越韩村汾河大桥,直奔洪洞县河西的龙马乡北马驹村。

       马驹村古时候本叫王家庄,当年尧王的两个女儿嫁给躬耕历山的舜帝时,娥皇骑马,女英驾车。当到了王家庄村旁河道的桥楼上,骑行的母马恰巧在此诞下一头小马驹。此后,王家庄就改称马驹村了。位于河道之南的就叫南马驹村,位于河道之北的就叫北马驹村了。

       时至早上十点,几经询问,我才在村南一条宽阔的马路西的一个小胡同口,找到三义庙建筑群。

       只可惜,当我饶有兴致地来到大门口,才发现是"铁将军"站岗,心情顿时好沮丧好失落。庙宇的大门设在院落的正东边,从建造的墙砖成色来看,大门显然是新时期后建的,一副坚固的铁栅栏门已经被一把黄金色大铁锁给锁死。抬头观瞻,简朴的门额上方悬挂着一块黑底烫金字体的匾额,上书"万古英风"四个遒劲大字,大门两侧的墙壁上,左边写着"大义参天",右边书有"神威浩荡";一对儿青石狮子分列在门口两边。我沿着铁红色院墙转了一大圈,仔细端详,但也只能看到建筑群的屋顶以及院落里苍翠的槐树树冠,它们相互辉映,给人肃穆端庄、大气优雅之感。

       当我踱步来到建筑群墙院的西侧时,恰好遇到几位闲聊的村民,我赶紧上前说明来意。一位热心的中年妇女马上打通了一个电话。没出三分钟,一位花白头发的花甲大婶骑着一辆电动车来了,寒暄之后,我们边走边聊,在她打开大铁锁的当口,我突然发现,身后又冒出一位深色着装、骑着变速运动车的大叔,通过搭讪,原来师傅姓乔,听说来自外地的我远道前来参观,马上就赶过来会我了。

       一瞬间,马驹村村民们的淳朴热情让我陡然兴奋起来,刚刚被吃"闭门羹"的那种沮丧和失落顿时已烟消云散了。

       趁着大婶依次打开每个殿门、虔诚点燃香烛的空隙,我就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捕捉这里的每一个兴趣点,不停地跟二位老乡攀谈起来。

       大婶说,这里平时都锁着门,只有每月的初一或者十五,附近的善男信女们才会不约而同地前来上香,问神求佛。

       站立高处,俯瞰整个三义庙建筑群,这里的整体面积比一个足球场还要大。它总共由三个部分组成。最北边的三义庙由大殿、东西偏殿、献亭构成,坐北向南,殿前有几棵大槐树和柏树庇荫,当地人称老爷庙;其次,与三义庙遥遥相对的则是规制精美的舞楼建筑,由舞台跟东西两侧的耳房组成;再次,就是舞楼东墙外的东南角,有一间较僻静的单独建筑,当地人称菩萨庙。二者皆坐南朝北走向。

       虽然与地处成都繁华闹市的三义庙有所不同,但是北马驹村这座始建于元代的三义庙建筑,却凝聚着黄土高原的的乡民们,对于仁义、侠义、忠义的粗朴理解和真挚拥戴,人们崇奉它,笃信它,爱护它,这里多少年多少代俨然已经演变成当地人的精神信仰圣地。

       三义庙主殿气势恢宏,屋顶系单檐悬山顶,三间屋宇,进深四椽,屋顶的左右两边侧宽超出东西山墙好多。推开那扇两寸薄厚的嵌钉木门,再跨过约五十公分高门槛,我们走入殿内,北墙根下约一米高的土炕上,从左至右,依次排列着黑衣张飞、黄衣刘备、绿衣关羽三位义结金兰豪杰的高大彩绘塑像,炕下的东西两侧,分别站立着两位手持青龙偃月刀等器械的侍从,威风凛凛;据随行的乔师傅介绍,大殿的整体框架无论木檁还是土建,皆由底部往上逐步按比例收缩,这就大大增强了整体建筑的牢固性,充分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

       乔师傅讲,在上个世纪搞"四清"运动时,殿里的几尊塑像曾经被搬掉了,大殿的南墙也不在现在的位置,而是扩建到最前面的廊柱位置,那时后大殿是被当做库房来用的。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曾一度被占用,开办了十几年的酱油厂,直至1996年6月,三义庙才得以恢复成原貌。

       我指着悬挂在大殿门额上方的那块书有"汉室重辉"黑底金字匾额,询问乔师傅匾额成色怎么这么新?老乔说,这是2019年国家拨下专款修复三义庙时,这块匾额是他亲自制作的,在四月初八那天挂上的,包括偏殿前面的铁香炉,也是他亲手设计焊制的。他还顺手指了指献亭前那块精美的青石大香炉说,那是本村村民赵长洪捐赠的。然后,他又手指悬挂在大殿两侧立柱上的两块木制大对联,解释说那是本村年已84岁的原乡宁县组织部长柴天吉老人亲自书写义赠的,上联"存浩气秉丹心忠义昭日月",下联"佑乡民护古镇神威贯春秋",着实让人心潮澎湃。北马驹村村民对于这座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三义庙之深厚情感,由此可见一斑。

       大殿的左右两侧各有耳房三间。但最让人震撼的还是大殿前面的献亭。它由四根粗壮的木柱支撑着,四周没有筑墙,每根木柱下端都有一个圆形石墩相托,献亭的整个砖石基座约八十公分高。其屋顶由四周十六个斗拱精巧地钩连,藻井图案十分好看,屋顶布局由四面斜坡转折为垂直的几个三角形,属于典型的歇山顶样式。每个檐角向外伸出很长很高,古人绝美的建造艺术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朝南的亭檐下正中位置,悬挂着一块蓝色底烫金字的木匾额,上面赫然写着"三义庙"字样。

       与三义庙遥遥相对的则是形制别具一格的舞楼建筑

       细细远观,高耸的舞楼东西两侧肩挑着耳房各一间。这种主副格局的戏台建筑,非常罕见。舞楼主建筑属于单檐的硬山顶,两侧耳房则为典型的卷棚式屋顶。

       乔师傅先领我们来到戏台西侧。这是一间用青砖箍成的门洞,门洞的上方还有一个圆形小窗。门洞约六米进深,宽三米有余,南北通透,门洞的地面铺着一色整齐的方砖。老乔如数家珍,侃侃而谈:古时候,这里就是"官道"的进村入口,人畜皆由从此进出,门洞的外面则是一塘水面相当的泊池。眼前的洞门看上去不是很高,地面距离窑顶弧刚好有一人高低。老乔说,门洞之所以如此低矮,皆因村人后来用土垫高的。他曾多次提出建议,要求下挖,欲找出门洞古时的地板。老乔自认为两三米的地下肯定是青石过道,门洞也会很高,不然,古时候的骡马大车,各种辎重如何进出?

       接着,我们折返回到中间的大戏台。老乔拿来一个木梯,我们方才得以登上基座一米多高的戏台。舞楼的进深四椽,南北距离足足有八米,东西距离十米往上。抬头观瞻,能看到屋顶上方有三块记载修建大事记的竖长护板,其中两块字迹已模糊不清了,较清晰的一块上边记有"旹大清道光五年岁次乙酉月建庚辰日遇乙酉时逢壬午立柱上梁   主修人乔克庆祈合时均安"的字样。

       该戏台坐南朝北,自前至后总共三道木制立柱。最后一排立柱的上方皆为矩形额枋,中间的额枋面积最大,这是一块黑底金字的大匾额,四个楷体大字"万代春秋",圆润敦厚,左右两旁绘有乐圣祖师爷人物两个,下端则是持有不同道具的单人素描九桢;东边的额枋书有"清歌"二字,西边的额枋书有"妙舞"二字,皆红底金字,其行楷书体浑厚有力。三副题字很巧妙地渲染了戏台的演出功能。

       戏台的前两排立柱,相隔较近,皆镂空雕花,甚是华美。横檩下左、中、右各设一尊龙头,栩栩如生,前排四根立柱上各三分之一处,都嵌入木龙一尊,龙头站柱前,龙尾藏柱后,台前立柱上皆嵌入若干铁环,便于插入马灯,用于演出时照明所用。

       戏台的东西山墙上都绘有山水人物画多桢,大都为表现世俗风情之作。老乔带着叹惋的口气告诉我们,最可惜的是,戏台后墙上原先是一副绘有吉祥物麒麟的壁画,上世纪动乱时期曾被无知的村民给铲掉了。但他说,市里的博物馆里还有它的照片,那是多年前文物部门保护留存的。现在后墙上还可以看到一个穿墙石槽保留完好,那是供古代演职人员化妆卸妆之用的。

       戏台东墙有个入口可以进入东耳房,里面空空如也。西墙入口,则很特别,是几个砖砌台步,拾级而上,我们都倍感惊奇,原来这个房间就建在官道门洞的上方,类似于现在楼的二层,一方诺大的土炕几乎占据了房间的大部,原来古时是供演职人员休息住宿之用。出乎意料的则是那根横架南北的房檩,这是一根弯曲度颇大的粗檩,它的弧顶在最上部,它巧妙地弥补了土炕之上人们站立的高度不够的难题。

       当我们正准备走下舞台时,老乔突然喊我们留步,只见他揭开戏台东边地面上的一块方砖,里面黑咕隆咚的。他说,其实这底下是一口预埋的大瓮,西边也有一口,主要是用来增强古时戏曲演出的音响效果的。大开眼界的我赶紧俯下身子,仔细观察起来,原来,底下是一口口径很大的瓮,收口则是一碗口大的无底小缸。我心里不禁啧啧称赞,为古代精美的舞台建筑艺术拍手叫好。

       当我还沉浸在对古代戏台建造艺术之美中不可自拔时,老乔又带领我们来到院区东南角的菩萨庙。它坐南朝北,是一间比较僻静的宅房。随行的大婶拿钥匙打开房门,仔细大量,此屋宽约三米,进深约六米。只见正南墙下端坐着一尊观世音菩萨彩塑神像,一袭粉红着装格外鲜亮,她面容慈祥,仪态万方;房屋东西两侧,分列着十八位黄袍加身的微型罗汉塑像。据大婶回忆说,这十八座罗汉像原是分三层列坐在两边墙壁之上的,供桌最初是放在我们刚刚进门的卷棚之下的,整个房间是分为献亭和寝宫两个部分。

       突然,我跟老乔发现献亭的两面墙壁上,有类似壁画的痕迹,虽然历经岁月的侵蚀,但是还能从模糊不清之中,辩识出它们的大致端倪。东墙壁上,画的应该是一只猛虎下山的图案,它尾巴很长,几近跃出图案上沿了。左下角有几个保留的文字,已拼凑不出所写内容了。而西墙壁上的图文则不同,经我们反复辨认,这是一条腾云驾雾的巨龙,惟妙惟肖,下面所配文字(竖写)则是成语"叶公好龙"的简缩版,原文是这样写的:叶公子高好龙。居室雕文以象龙,天龙闻而下之,叶公见之,弃而还走,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这些图文并茂的内容,极具古老神秘的色彩,给我们此次参观带来了极大的精神享受。

       乔师傅见我们对三义庙建筑群怀有浓厚的探寻兴趣,就娓娓说道了起来。北马驹村原有古建30余处,造型各异,完美壮观,分布于村落各处。说明了这里在古时候社会安定和谐,经济繁荣富庶,文化兴旺发达。上世纪60年代拆毁掉的古建有寺院、茶坊、宝塔、娘娘庙、牌楼、龙王庙戏台、桥楼、牛王庙、土地庙、社坛、堡子、义学以及泊池等,现在仅存三义庙建筑群,弥足珍贵,经省文物专家考证,这里乃是非常宝贵的元代建筑。

       老乔还说,村里每年都有例行的大型集会活动——二月十九是老爷庙(三义庙);四月初八是菩萨庙;平时每半个月(农历初一,十五),该村及周边村村民都会前来上香祷告,祈求子嗣后代兴旺,生意兴隆达三江,生活幸福如意。这里已经成了当地人的生活诉求和精神寄托的场所。

       我突然想起来那通三义庙主殿前墙根竖立的青石碑,碑的背面上方赫然刻有"北马古镇"四个大字,下方是小字本碑文,人头实在探不进去,看不清全文(我建议老乔把碑挪前一些)。但石碑的正面落款写有:天启元年孟春吉日重立。落款人:乔大木和张世周。石碑的正面字迹尽管斑驳陆离,但仍能辨认许多。首段内容是:"晋平阳郡洪洞邑有镇名北马,东临河汾,西望天山,南北通衢,人烟辐集一方之巨镇也。此镇设集场所以通商贾……"

       通过梳理碑文,我们仿佛又看到北马驹村那人畜兴旺、商贾如云、繁荣阜盛的元明清时期的辉煌!看着三义庙建筑周围家家户户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居,我心里澎湃不已:自古及今,洪洞人民代代爱戴英雄,崇尚和弘扬传统美德,的确难能可贵;唯祝愿北马古镇的后人们,建设青山绿水,奋力奔逐小康,未来的幸福生活将会更为醉美。


      2020.5.28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