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信江书院,领略格局布置,探寻建筑美感,感受书院历史变迁和文化底蕴,体验浓郁的中华书院文化——题记

        瞻仰古代先贤读书处,感受那片精神圣地魅力

        我们常常和孩子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应当是古往今来亘古不变的真理,获取知识、涤荡心灵的途径。

        随三清媚采风结束后,我们去看信江书院。数百年来,书院曾伴着朗朗书声与淡淡墨香,成为名流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我们前往踏访,旨在瞻仰古代先贤遗迹的同时,更深切感受到那片精神圣地的魅力所在。

        信江书院坐落在上饶市区信江河畔,黄道烈士墓边的黄金山(又名道观山)上,创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旧称"曲江书院"。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府周錞元加以修葺,改名"钟灵讲院",聘请教师讲学,成为广信府当时的最高学府。

        乾隆八年(1743年),知府陈世增认为书舍太少,难容众多学生,于是增设教室80余间,筑楼以祭祀朱熹,改为"紫阳书院",巡抚陈宏谋题匾文:"共学适道"。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知府康基渊改名"信江书院"(信江书院之名始于此),拓建青云阁、凌云精舍、文汇轩、万锦书屋、一榻轩,中道亭、四照亭、半山亭,并广植松竹,修筑围墙,规模大为改观。

        嘉庆十五年(1810年),知府王赓言集资购西偏民房35间,设乐育堂、近思堂,改建斗山阁、五星堂、蒙泉亭、青云别墅、亦乐堂、问月亭及夕秀亭等,道光间三度修葺。

        同治五年(1866年)知府钟世桢重修院舍,加建魁星阁、钟灵台,添置日新书屋、课春草堂等。

        自清代以后,信江书院脱颖而出,独领风骚三百余年,声名远播,成为上饶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重要象征。

        这里是江西四大古书院之一,信江书院建筑呈清代早期风格,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偶尔从院中传来几声鸟鸣,越发显得书院的幽静,平添了几分神秘。

        内有钟灵台、春风亭、一榻轩、夕秀亭、日新书屋、亦乐堂等十余处古色古香建筑,雕梁画栋,造型古朴,掩映在浓荫绿树间,显得分外风雅别致。

        除主体建筑教学和祠祀系统的仪门、讲堂、春风亭、四贤祠外,楼堂亭阁台榭等,共有建筑五十多处。清代的信江书院,不仅是学子读书,学者讲学的地方,更兼有文人雅士休闲、游乐的园林特色。

        晚间站在信江书院的最高点可以一览整个信江河畔的灯火辉煌。信江书院是清朝广信府作为应付科举考试设立的以考课为主的书院。它经历沧桑,屡遭兵劫,至今仍保存完好。

        感受古代教育“格物致知”的精神力量

        乐育堂有楹联“得英才而教育,以山水为性情”,近思堂则挂了许多古人劝学的名言警句。

        走上钟灵台,台高阁崇,宜于俯览山河,是个吟诗作赋诵读古文的好去处。辗转到魁星阁,阁基全用红条石砌成,拾级而上,步步登高,魁星高照。学舍,厢房曲径通幽,院中有院。学舍内挂了很多木雕饰品,福禄寿、鸳鸯、龙凤、蝙蝠、浮雕、镂雕,技术精湛,典雅光润。学舍中还展示了许多上饶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富有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

001CYDkszy7gaZvhMjFcb&690.jpg

        信江书院是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走进院子,青墙黛瓦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木中,还有一股浓浓的木香扑鼻而来,顿时给书院增添了几分古朴的气息。沿着曲径小路往里走,看到了一间教堂,旁边还有一口古井,是供考生们打水喝的。到了教室后面,我们看到了一口泮池,“辟雍有水环绕,泮宫之水只能半之”,故称泮池。

        在泮池旁还有块古碑,上面的文字几经战火,已无从考证,但是隐约还能看出有文字的轮廓。来到收藏室,我看到各式各样古时候用的物品,如最初的夏布,多样的针头,古老的红茶……看得人眼花缭乱。

        沿着台阶往上走,就看到了钟灵台和魁星阁,魁星阁内有魁星塑像,魁星是掌管学习的,我们常说吉星高照,吉星就是魁星,照到谁,谁就一定能考上状元。旁边是一座夕秀亭,一股清风迎面扑来,站在这里可以眺望信江美丽的景色。

        我们顺阶而下,来到了教堂,有孩子们穿着汉服,在摇头晃脑朗读《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 ”朗朗的读书声,一声声在书院里回荡,真感觉像回到了古代呢!

        书院前厅后就是讲堂,讲堂右侧一副楹联吸引了笔者的视线———“用志不分,俯拾即是;开卷有得,与古为新。”百年前的学子,在这片屋檐下修读诗书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

725b2f6bf434466ebcfcfb10e2f01739.jpg

        沿右侧石阶而上,红枫树夹道,翠竹相迎,绿草茵茵的坡台上,古树参天,百年银杏和桂花风姿卓然。一榻轩、夕秀亭、钟灵台、课春草堂、又新书屋等各成小院,清静幽然。

        随着时间的流失,书院内的部分景观已不复存在,但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却像陈年的老酒,越来越醇,越来越香。身处这古老的书院中,仿佛来往的游人纷沓的脚步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那种身处闹市而身心俱定的心灵宁静。百年前的学子,在这片屋檐下修读诗书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

        记住“学者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

        信江书院古木参天、修竹夹径、景色幽美。有诗赞曰:春深小院花含笑,风静闲阶树有荫。这座书院到处都带着一股书香的气息,令人陶醉,令人久久不能忘怀。今天不虚此行,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座书院,更是了解了古代书院文化的博大精深。

        历时三百余年,信江书院内满是岁月留痕,文脉风华,朱漆虽已渐渐褪去,古建筑也有些破损残旧,部分房子甚至等待修葺,但她的治学理念培育英才的思想却历久弥新,勃勃生发,依旧光彩传世。

        书院里有人在拓碑。古人用毫笔写在纸上,而后由石匠刻在碑上。今天人们用纸复在碑上,用炭墨又拓回纸上。周而复始的拓碑过程是一种匠艺,也是文化兴盛所在,正是古时圣贤地,今朝游人欢,风静听笑语,抑扬顿挫情悦喧。

001CYDkszy7gaZuZ1hZ37&690.jpg

        信江书院,是以信江为名。信江由怀玉山脉暨三清山的涓涓流水汇成信江,流经三百余公里注入鄱阳湖。早年时有鄱湖的帆船驶入上饶,又有怀玉山的竹木排顺流而下,流进鄱湖再进长江,流向全国需要木竹的地方。

        早年间,信江上有步行桥,也是观鱼的好平台。那时,水清四五米,鱼过二尺长,在水中悠闲地游弋。到开春,鄱湖有的鱼类,专游到三清山的溪流中排卵繁衍后代,然后在步行桥下水域逗留。现在则都被阻在层层的水坝下,而今的信江每年要由政府施放鱼苗,还有信佛的人买鱼放生,扶佑生灵。

        时间有限,只好和这个清静而又有书院文化的地方道别,离开信江书院时,回望抒写于书院内的一幅幅楹联,那分明是先贤名家、思想大师的谆谆教诲:“学者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得英才而教育,以山水为性情。”这些闪烁思想光辉与哲理光芒的警言,我们当以古人的信江书院为骄傲,必将永远铭记于心间。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