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读中学时侯,我所在的北京十三中就在恭王府附近。据说那府中的花园就是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我和小伙伴们对此十分好奇,但是却一直也无法偷窥园中的奥秘。高高的围墙,紧闭的大门更为这神秘的花园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转眼我们都已步入暮年,儿时的梦幻多少年来早就逐渐淡漠了。但前些时候,几位老同学特邀我同到恭王府花园一游,以了却我们儿时的一份心愿。
   恭王府花园原是和珅的宅地,和珅被赐死之后,先赐予庆王爷永林,后易赐恭亲王——奕忻。园子的历史大约已有200多年了。
   进园后,刚刚走进大门导游小姐就引我们到花园对面的一座两层楼的后墙说:这座楼曾是恭王府的库房,楼的后窗共有44个,每个窗户无一相同。大家抬头一看,果然是每个窗口造型各异。有方、有圆、有的像扇面、有的似蝴蝶、有的像桃子……形态各异,各有千秋。窗围的青砖也都是精雕细刻、磨砖对缝令人叹为观止。向前数步,导游又指着圆内的南边的一座角门说;“此门内题有‘榆关’二字。大家都知道‘榆关’是山海关的别称,角门的围墙也都修成长城的型状,据说满族的祖先是生活在山海关以外的,奕忻特修建了这只有五十米的小长城,象征山海关借以寄托怀念故土之情……。”小门的东侧是恭王府花园的正门,大门的式样是采用中间高,两侧低、曲线形的仿西洋式建筑。中式园林,西式的大门,这恐怕是最早的中西结合了吧!大门正面当中的匾额上题写着“静含太古”,背面刻有“秀挹恒春”。据说其意思是(园内)具有太古时代般宁静,并且永远是满园春色……。
   走进大门,一块高大2米的太湖石矗立在门内的甬道中央。导游小姐介绍说;这快太湖石是北太湖石,采自北京的房山县,此石的顶部斜面上,奕忻命人刻上了:‘独乐峰’三个字,而人站在石下却只能见到‘乐峰’二字,相传奕忻与与慈喜老佛爷的意见时时相左,但又不敢违拗……觉得只有回到此园中方可享受独乐,因此,特命人刻上一个藏头露尾‘独乐峰’。真想不到这样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议政王爷,也有自己的一番苦衷……。
   接着导游小姐领我们参观了福池、沁秋亭、菜园等等,然后引我们来到大戏楼。这座大戏楼有680多平方米,据说仅次于颐和园的德和园戏楼,但德和园戏楼是露天的,这座戏楼却是全封闭的。戏楼的建筑是三卷勾连式,其中一卷是后台和戏台;中间卷是台下;三卷是包厢。中间部分摆着两排八仙桌,据说是奕忻招待朋友和同僚们的,包厢用雕花的木栏杆围着,里面也摆着桌椅,据说是女眷和内眷们听戏的地方。楼顶上用油彩绘满盛开着的藤萝。据导游小姐讲这里边还有一段啼笑皆非的故事呢!原来当年慈禧太后请大臣们听戏,大臣们无论什么天气全得跪在露天台下,而奕忻请人听戏却在戏楼里,设有茶点招待,久而久之,奕忻惟恐老佛爷怪罪,于是就命人在戏楼的顶上绘制了藤萝,这样就可以称是在露天藤萝架下看戏,……不料这自欺欺人的法子也能应付过去。
   从戏楼走出来,大家随导游小姐来到园子中间的一座假山旁,山上建有一座“安善堂”。山内有一条贯穿东西的石洞,举目望去,山上恒石好象飘渺的云海,入洞后就像藏身于云海之中,其洞故称之为“秘云洞”,洞的中央立有一块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福”字碑,其字型奇特,右边的一笔书成犹如一个“多”字,想必是多福之意。此碑何时为何事所题,众说不一,一时难成定论。碑下地面有一个哟各个石子垒成的象棋盘,一缕阳光从洞侧上方的孔中射入,正照在棋盘上。据说当年奕忻在暑热难挡时,常在洞内与人对弈、纳凉,洞顶有厚厚的石头覆盖,东西又有穿堂风,洞内也还算是凉爽。试想当年这位身居百官之首的摄政王爷,也不及今日寻常百姓家的电扇和空调。
   斗转星移,斯人已逝,名圆依旧,却以数易其主了。解放后人民政府对恭王府花园十分重视,对此园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并且对外开放。如今千千万万的平民百姓仰首阔步地踏入昔日王侯禁地。我想倘若曹雪芹老先生九泉回眸,说不定要再写一部《红楼梦》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