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子从前是我们先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五谷”—— 稻、黍、稷、麦、豆,就有黍子,而且不可或缺。其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上古。但现在黍子已经是可有可无的“粗粮”了,是人们日益口味刁钻的调剂品了。现在的主食是“三谷”,大米、小麦、玉米。
  黍子在《诗经》时代可是正经的主食,以至于提到十七次之多,是提到粮食作物最多的,遍及风、雅、颂,这是其它植物或者农作物所没有的。
  就以《鲁颂·閟宫》为例,一则是因为提到黍子,二则是因为三句诗就提到六种粮食,那就赶紧感受一下吧。
  《鲁颂·閟宫》:“黍稷重穋,稙稺菽麦。奄有下国,俾民稼穑。有稷有黍,有稻有秬。”
  说的是周的始祖姜源和她的儿子,他们教人农稼,黍、稷、菽、麦、稻、秬哪个先种,哪个先熟等等,他们是伟大的农业之神。
  说明黍子在久远的过去就开始栽培,在史前时代就是黄河流域居民的主食。甲骨文就记载有黍,最早的酒就是殷商人用黍酿造的。南北朝时期,我国最早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就把“黍穄”列为谷类的首章,可见其重要性。一直到到唐宋时代都是国人的主食。
  唐诗中写黍子自然不用惊奇,倒是惊奇其提到的少,比《诗经》中少多了。想想可以理解,《诗经》来自民间的多,老百姓关心农稼很自然,唐诗来自知识分子,他们关心农稼,但更多的是“修齐治平”,不得意则“采菊东篱下”,即使农稼,也不屑入诗,所以少。
  我找到有十一篇。不妨分列如下:
  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杜甫《羌村三首》:赖知禾黍收,已绝糟床注。
  杜甫《羌村三首》: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张籍《牧童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元稹《连昌宫词》:燮理阴阳禾黍丰, 调和中外无兵戎。
  许浑《金陵怀古》: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韦庄《秦妇吟》:小姑惯织褐絁袍,中妇能炊红黍饭。
  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就以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张籍《牧童词》为例吧。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写这首诗是他最得意的时候,因为唐玄宗召他入京,他自以为从此他的政治抱负就可以实现了,所以,高兴的不能自抑。又是喝酒又是唱歌又是舞蹈,兴奋的不亦乐乎,于是自负的唱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语。当然,他失望了,那是后话,此时他是高兴的,连那黄鸡啄食的黍子也注意到了,因为此时“秋正肥”,他的喜悦也是“肥”的,黄鸡也一定是“肥”的,当然黍子也一定是“肥”的。
  张籍《牧童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张籍和白居易同时代,安史之乱后,唐已经从极盛走向衰败。他的这首诗就写于此时。
  前四句就是美美的田园牧歌图,牧童放牛,四周都是稠密的禾黍苗。怕牛儿吃了庄稼,牧童把牛赶到山坡上,牛儿自在吃草,牧童回应对面山坡其他牧童的吹笛声。一切都是静谧美好的,然而,牧童却跟牛儿说,牛儿牛儿你们好好吃草,就是不要互相用牛角打斗,要不然让官府听见了就把你们的牛角截去了。
  官府为什么会截牛角是有典故的,说的是北魏时期,万州刺史因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就派人四处截取老百姓的牛角,吓的百姓不敢放牛。
  这样蛮横的事件一直在民间流传,于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在一切看似岁月静好的当世,虽然禾黍长的健旺,如果没有意外,一定是个丰收年,但当下要担心的是官府,官府是会“截牛角”的,其深意读者自己体会吧。
  此诗中的黍子就是个配角,就像黍子在唐诗中就是配角一样,这样挺好。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