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匡救劝谏为己任

李绛(公元764年~831年),字深之,唐代赵郡赞皇(今赞皇县)人,出身官宦世家,应举考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授官秘书省校书郎,后任渭南县尉、监察御史,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授翰林学士、知制诰,唐宪宗元和六年(公元811年)拜相。勤勉不息,以匡救劝谏为己任。

李绛进言,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敢于“太岁头上动土”,挑战至高无上的皇权,直挑皇帝的毛病。

宪宗即位时,镇海军节度使李锜因叛被诛,唐宪宗诏令抄没财产,将发车运往京城,李绛上言道:“叛臣僭越放纵,勒索百姓,剥夺六州之人,六州之人恨入骨髓。现在诛灭叛臣后却把钱帛运回朝廷,恐怕这不是什么遏制叛乱、安抚困穷了。希望将没收之钱帛一并赐予本道,顶替贫苦民户今年的租税,则万姓欢呼,四海赞颂。”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还有一次,襄阳裴均违反诏书,向皇上进献银壶等器具数百件,李绛斗胆,请将这批银器归度支库,以向天下昭示皇帝言而有信。皇帝许可了李绛的请奏,但仍赦免裴均,不予治罪。

他又多次论及宦官横肆、方镇进献等事。他自知言之过切,并且被皇帝斥退,便到内署,把所上疏稿悉数取出焚烧掉,以等侯皇帝发落。皇帝果然震怒。李绛拜谢说:“陛下不嫌臣愚,让臣处于腹心之地,如果为了保全自身而不进言,是臣辜负陛下;如果臣不避祸患,竭诚奏论,上犯圣颜,旁忤贵幸,因而获罪,是陛下辜负臣。”一席话让宪宗帝幡然悔悟,动容说:“卿以人所难言者告诉朕,疾风知劲草,卿做到了。”遂即进李绛为中书舍人,第二天,又赐紫服金鱼袋,又亲自选择良笏给李绛,并且说:“他日做了宰相,你也应当如此啊。”

宪宗元和六年(公元811年)拜相,封高邑男。身居相位,果然如宪宗所言,一如既往进言直谏。有一年,教坊忽然宣称朝廷有密旨,征选良家子女及贵族官吏家中的艺妓充当乐妓,京师舆论哗然。李绛欲进谏阻止。同僚劝阻他,此事自有谏官论说。李绛没有听从,而是照样向皇帝递上谏书。宪宗阅后,对李绛说:“朕本因丹王以下四人,均无侍奉者。朕令于乐工之中及民间有情愿者,付给丰厚钱帛,只征选四人,四位侯王各与一人。他们不领会朕意,如此扰民,引起哗然。”于是,将所征选的人,都放遣归家。

江淮一带荒年,地方官员奏报百姓受饥,派御史访查,回来奏报无灾。宪宗帝将此话告诉李绛,该信谁?李绛答曰:“方隅皆陛下大臣,上奏岂能不实?而御史只是为了取悦陛下。凡正人君子当任大臣,不能让小臣从中离间,希望谴责这些人。”

李吉甫曾经盛赞天子威德,宪宗十分高兴。只有李绛一人敢扫皇帝的兴,独自对宪宗说:“陛下自视今日比汉文帝时怎么样?”宪宗说:“朕岂敢比汉文帝?”李绛回答说:“汉文帝时,贾谊以为,把火积放在薪柴下,火没有燃烧的时候,就以为是安全的。他如此忧虑。现今,朝廷法令所不及者五十余州,距京师远不到千里的西部战火不断;加之连年水旱灾害,仓廪空虚。正需要陛下想出济时谋略,怎么能高枕而卧呢!”宪宗入内对左右说:“李绛敢进骨骸之言,真宰相也。”派遣使者,给李绛送去美酒,以示慰劳。

正因为有李绛的直言进谏,对皇帝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约束力。唐史记载,有一次,宪宗帝在畋苑中游玩,至蓬莱池,对左右说:“李绛曾经以此劝谏我,今天到此为止,可以返回了。”唐史就此评论:“其见礼惮如此。”连皇帝都惧怕三分。

李绛因耿直,屡为谗言所中,官职也多所变迁,任过代理户部侍郎、兵部尚书、河中观察使、御史大夫、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师、太常卿、山南西道节度使等。

李绛为官,不论升降,不夺忠正之志。李绛因谏奏宦官之故,被罢免翰林学士,代理户部侍郎,判本司事。曾因事应对,宪宗道:“户部每年有进献,到了你便没了,是何缘故?”李绛说:“将户部钱献入内库,这是用钱财来结私恩。”皇上听罢,肃然起敬,越发赞许他的耿直。前后朝臣裴武、柳公绰、白居易等往往被奸人排斥陷害,朝廷特意加以贬黜。李绛每每以秘密奏疏为之辩诉,皆获宽赦。

后来,李绛以足疾请求辞相,罢为礼部尚书。虽不在其位,仍谋其政,不忘国事,照常上言进谏。元和七年,蕃寇侵扰到州城西门,驱掠人畜而去,李绛奏陈,指出“边防空虚,兵非实数,守将贪滥,背公徇私,虚人既多,实兵须少,力既不敌,坐受伤残”的实际情况,建议整顿边备。他忧虑北边强敌进犯,就边备防务进言五策。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出任华州刺史。适逢派遣五坊使到华州,临行时,皇帝告戒他们:“到华州要自我收敛。李绛,大臣,有奏,就要立即行法。”华州有捕鹞户,每年朝廷责令按数进贡,李绛为他们进言免除进贡,并劝止他们捕猎。为此,朝廷下诏泽潞、太原、天威府,罢除进贡。

李绛还将矛头对准侍宠的宦官。当时,宦官吐突承璀最受恩宠,升任神策护军中尉,耗资十万,在安国佛寺为宪宗建立《圣政碑》,大兴歌功颂德之事,让李绛撰写颂辞。李绛上言劝谏,宪宗发怒,李绛跪地伏身,劝谏愈切,唐宪宗终于醒悟,下令用百牛拉倒已立起的石碑。事后,唐宪宗还派使者慰劳了李绛。

皇帝派遣宦官吐突承璀带兵证讨王承宗,朝议时,参加者都说自古没有以宦人统兵的先例。应当由李绛起草诏书,李绛力争不可,皇帝改让宰相授敕。吐突承璀果然无功而还,反而加开府仪同三司。李绛又上奏:“吐突承璀损兵折将,当抵罪,如今却得宠,授以高位,以后再有这样的败军之将,请求封赏,陛下该如何处之?”

这样,李绛得罪了宦官。当宪宗准备起用李绛为宰相,遭到吐突承璀的干扰。不得已,宪宗皇帝只得先把吐突承璀外调,出任淮南监军。然后才授李绛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李绛出为华州刺史。吐突承璀田地多在此,主奴扰民,李绛便缉拿关押。


君臣策对

在朝期间,皇帝每有国事,都要咨询李绛,李绛必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至于皇帝听不到李绛的进言,有时候李绛无所论诤,皇帝则会问个所以然。曾经在盛夏时奏对延英殿,皇帝汗流浃背,李绛见状,欲快步退出,皇帝说:“这是在朕的宫中所对,惟有宦官、女子,朕要和卿讲论天下事,这是快乐的呀。”

在君臣的奏对中,集中反映了李绛的政治见解和治国理念。

宪宗帝称赞太宗、玄宗开创了盛世,说:“朕不是没有才智,也想效仿二祖的道德风烈,将来无愧谥号,不为宗庙蒙羞,怎么做才能达到这样呢?”李绛回答说:“陛下诚能正身励己,尊道德,远邪佞,进忠直。与大臣言,敬而信,不能使小人参言;与贤者游,亲而礼,不要使不肖之徒近身。”要求皇帝选贤能,行法令,笃教化,言必行,行必果,这样就能有和祖宗一样的德行,号称中兴,还会遥远吗?皇帝高兴地说:“这话说得真好啊,朕要书写给众人看。”遂即下诏李绛与崔群、钱徵、韦弘景、白居易等,搜集历代君臣成败50例,做成连屏,放置在坐位旁,每当阅视,就要对左右说:“你们要在意,不要做这样的事。”

一日在延英殿,皇帝道:“我读《玄宗实录》,见开元大治,天宝始乱。事出一朝,治乱相反,什么原因?”李绛应答道:“臣闻治生于思危之心,乱生于恣肆之志。玄宗自天后朝出居藩王府第,曾居官守职,在朝外接触当世贤才,了解人事之艰难。即位之初,任用姚、宋为相,二人皆忠诚耿直的绝异人才,行事均怀报主之心。明皇登位之初,亦能励精图治听纳忠言,故当时名贤在位,左右前后之臣,皆崇尚中恳正直。因此君臣融洽,内外安宁。开元二十年以后,李林甫、杨国忠相继执政,专门引荐巧言谗佞之人,让他们各居要职,一味献媚上司,不听纳正直之言。他们的贪欲日趋炽烈,国库的财用便日益减少,奸臣说用钱是为兴利,武夫说用钱是为开边。天下骚动,奸盗乘隙,以至于两都沦陷,四海沸腾,圣驾出行,险于蒙难。皆因小人诱导,纵情享乐横生骄矜所造成。至今两河屯兵,西疆削尽,农户凋敝,府藏空虚,皆因天宝丧乱,以至于此。国家安危治乱,确实系于当世君主奉行的大政方针。陛下欲广开视听,亲览国史,思虑精深,能探寻安危治乱变化之本源,实为天下之大幸。”

皇帝又说:“人们行事,常担忧不通事理,已然失误,追悔莫及。古人遇到这种情况,还有什么办法吗?”李绛答道:“行事出现差错,圣哲在所难免,故天子诏纳诤臣以匡救己之失误。因此圣心决策于内,臣论扶正于外,创建治世于未乱之际,消除祸患于未萌之时。圣主偶有失误,则劝谏以扶正,故君臣上下协同,犹如手足之于心膂,交互作用,而导致康宁。这也是常理,并非难为之事。但夸耀功劳遮掩过失,则与常情不相容。古人推崇努力改过、从善如流,确实为此呀。臣等处于重任,未能开启圣主耳目之明,但陛下不废弃刍言野说,则端直之士贤良之臣,必当主动报效。”皇上说:“朕任用卿等,正希望卿等直言。当各自尽心竭力无所保留,以弥补朝政之不足。切勿担心朕庇护过失!”1590200219919158.jpg

有一次,李绛在浴堂殿见皇帝,皇帝说:“现在的谏官多结为朋党,论奏不实,陷于诽谤,朕想罢黜最厉害者,怎么样?”李绛奏对说:“这不是陛下本意,必然是奸佞之人以此误导皇上。自古以来,纳谏昌,拒谏亡。人臣进言于上,是那么容易的吗?君尊如天,臣卑如地,加有皇帝的雷霆之威,他就要瞻前顾后,昼想夜思,开始欲陈奏十件事,一会儿去掉五六件,等到要上奏时,则又因惧怕而削去一半,所以,上达天听,不过十之二。什么原因?怕招致不测之祸,顾及对自身无利啊。虽然开纳奖励,尚且恐怕谏言不至,现在却要谴责进谏者,让正直之士闭口,不利于社稷啊。”皇帝听后,说:“不是卿直言,我不知直谏之益。”

还有一回,宪宗帝向李绛怪怨,前世任贤以致治,而今则无贤可任,为什么?李绛回答说:“圣明的帝王选当代之人,充分发挥其才能,自然可以达到大治。岂可向先世借用贤人,治理今日的人呢?天子不以自己才能遮蔽人,痛下决心,礼贤下士,则天下贤者必然涌现。”宪宗帝说:“怎么能知道他必然是贤者而可以任之?”李绛回答说:“知人固然难,尧、舜都认为是难题。然而,听其名,验以事,就能了解十之七。任官则辨别清廉,处置事情不阿谀迎合,无希望依违之辞,无邪媚愉悦之容,这近于贤能了。贤则当任,任则当久。可是,贤者中立而寡助,举荐像他一样的人,则不肖者怨恨;杜绝歪门邪道,则心怀奸险者痛恨;执行制度,则贵戚毁伤,纠正过失,则人君疏忌。如此状况,任用贤能谈何容易?”

宪宗曾对李绛说:“卜筮之事,研习者极少能精通,有时应验,有时不中。近来风气,更加崇尚,是何缘故?”李绛答道:“臣闻古代圣王畏惧天命,理事不敢专断,因此国家有大事难以决断者,先同卿士庶人商议,其次依靠卜筮判断,两者一致便施行。陋俗虚浮,侥幸求福。正直之行为无人赞同。邪恶之计谋畅通无阻,人们迟疑昏惑,以为小小伎俩便能决事。而愚夫愚妇借口选吉日敬鬼神,一味贪利,欲行欺诈,参杂市井见闻,用以预测眼下之事,自诩神异。近来,风气近于巫术,这确是陋俗。圣旨所及,实能辨清邪恶之源。但其理既存,勿加议论,鄙陋习俗自会消除。”


殉职变乱

文宗即位,封李绛为太常卿。大和二年(公元828年),检校司空,出任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第二年冬,南蛮进犯西蜀,李绛奉诏赴西蜀救援。李绛在本道招募兵卒千人赴蜀,行至中途,蛮军已退,所募兵卒皆返回。兴元兵额素来有规定,招募之兵军事行动结束后,得全部退伍回家。大和四年(公元831年)二月十日,李绛晨起理事,召集募卒,告诉他们,根据诏令遣返他们,依例发给粮饷,募卒一个个怏怏而退。监军使杨叔元贪财恃宠,怨恨李绛不奉敬自己,于是趁募卒嫌赏赐微薄,众口喧嚷之际,用言辞刺激他们,挑动他们作乱,以泄私愤。募卒被监军的话煽动,怒火更盛,便喧噪聚集涌向府署,劫夺库中兵器冲入使衙。李绛正与幕僚会宴,来不及防备。听说叛乱立即朝北奔跑登上女墙,有人对他说,用绳子系下城去,可以避免凶祸,李绛不从。牙将王景延奋力抵御乱兵,力战而死,李绛也遭乱兵杀害,时年67岁。幕府赵存约、薛齐一起殉职。

文宗闻奏,震惊悲痛,降下制书道:“朝中有此正人,人们赞其美德,入能制定谋略,出则统领将士。正当重任之臣,横遭不测之祸。以身殉职,令人叹惋。”赠司徒,谥贞。唐宣宗大中初,诏史官在凌烟阁置元和将相图形,李绛位列其中。

李绛的诗文在当时也很有名气,有《李相国论事集》传世。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