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啊,光芒万丈
        雄鹰啊,展翅飞翔
        高原春光无限好
        叫我怎能不歌唱
        ……
        小时候,有线广播里经常传来才旦卓玛唱的这支歌,好听极了。播音姐姐介绍说,歌名叫《翻身农奴把歌唱》,歌者正是农奴中的一位普通女性,人称草原上的格桑花、雪山上的金嗓子。
       我觉得,那声音仿佛不是发自人间,而像是从天上传来。它是唱太阳、歌颂党的歌,我随性地把它称做“太阳歌”。
       童言无忌。曾经凿壁偷光、跟读过一年私塾的父亲听出了儿子话中的灵性,表扬了我。并告诉说歌声来自西藏,那里空旷人稀,非常干净,只有善良的人,歌声才会这么灵动,这么嘹亮。
       我好奇地问父亲:“干净的西藏,它在哪儿?”
       父亲答:“在天上,太阳的家门口。”
       我追问:“那西藏不就成太阳村了吗?为啥我们能看见太阳,却看不见西藏呢?”
       父亲叹息:“唉!太高,太远。为父老了,恐怕走不到那里了,你兴许能走到。”
       父亲54岁时有了我,与我此番对话时已经60又2了,口气虽有点少许的失落,心气却丝毫未减。对我的“太阳村”之说,他很是赞赏,又一次摸着我的小脑袋夸赞:“小机灵鬼,那里的确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哦。”
1589793715686830.jpg       从那天起,西藏成了我的一个梦,一个8岁孩童追赶太阳的梦。那里,遥不可及,却心心念念。
       仿佛命定的情缘,长大了,我终于被父亲言中,见到了天上的西藏。
       2006年,随着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我以军代表身份进藏工作了,却已是“知天命”的年龄。冥冥中的圆梦之旅,让西藏成为第二故乡,我,自然也成为了追赶太阳“神迹”的一活跃分子。
       青藏高原,因其高远而厚重神秘。有科学家考证,早在4000万年之前的地质年代第三纪后期,是古海的巨浪将那里的浅海低陆高高托起,一直托到了太阳身边,便获得了“世界屋脊”的称谓,并有了“天上西藏”的美誉。这不是科学家的原话,我却可以由他们大量的数据链中解读如是。
       神往雪域,追赶太阳,成为长期以来华夏儿女共同的情愫。而藏族同胞视太阳为生命的图腾,情结更深。他们生存的地方,海拔及天,仿佛太阳就在身边,云朵伸手可摘。这是自然的造化,也是那片土地上古老历史文化的痕影。
       据《西藏简明通史》记载,雪域高原上最早崛起的雅隆部落第一个“王”,就被传是“太阳神之子”。因为他被“天神”赐予了无穷的能量,所以后来成为了雪域的“光明天子”、“英武之王”。
       有了太阳临幸,原本不毛之地的西藏高原焕发出勃勃生机。晶莹的雪山融化成湖泊;地上的草原逐渐泛绿;庄稼和树木开始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也得以繁衍生息……先民们认定,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西藏,也没有藏家儿女的今天。这,就是他们的“太阳情愫”之源。
1589793779888821.jpg       在藏语中,太阳的译音是“尼玛”。听起来像是汉语里爆粗口骂人的话语,指的却是藏族同胞心目中最神圣的膜拜物——太阳。
       冲着它的吉祥寓意,高原藏区取名“尼玛”的人和地儿为数不少。唐古拉山下的那曲市辖区,就有个尼玛县。它位于羌塘草原大湖盆地带,北边紧挨着面积2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浙江省那么大的“无人区”。尼玛境内,冬春风雪不止,夏秋日照充足,封闭型的高山湖泊星罗棋布,金色的太阳与蓝天白云、雪山绿野融为一体,展示着藏北高原天地苍穹的另类壮美。
       在这片土地上,“太阳神”一点儿也不吝啬阳光,群居在这里的臧家村落,真的就像是住在太阳的家门口。他们普遍以能够亲近太阳为傲,以尽情享受阳光恩惠为喜,以能在晨曦里的湖边磕着长头追赶日出为荣。他们陶醉于太阳身边的生活,声称自己的村落就叫“太阳部落”。
       他们浓重的太阳情结藏于骨髓,达于言表。每年的藏历新年初一,他们的第一杯青稞酒,要放在门口的供桌上,敬给初升的红日;正月十五花灯节,他们的第一罐酥油,要献给降魔驱邪的太阳神;传统的雪顿节举行盛大的酸奶宴,他们要早早起床、端着第一碗酸奶迎接第一缕霞光;一年一度最隆重的晒佛节庆活动,更是他们拥抱太阳、礼拜佛祖的极致时日。
       如镜的湖泊,是草原人的最爱,阳光下的沐浴周,是他们最忘情、最痛快的日子,也是藏族同胞最富民族气息和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每年的藏历7月6—12日,高原蓝湖一派热闹景象,人们醉享尼玛,沉浸天光。老人在湖边洗头擦身;年青人在湖中展臂游荡;孩子们在浅水滩涂上嬉戏打水仗;妇女们也毫无顾忌地在水里围上轻纱,清洗衣物被褥,戏谑打闹;姑娘们以水为镜,在河边精心梳妆打扮……正所谓“一湖欢笑一湖歌,一片净土瑶池落”。洗涤结束休息时,一家人围坐在遮阳伞下,品尝芳香的青稞酒和酥油茶,吹拉弹唱放歌草原,戏耍谈笑天地之间。夕阳下的“锅庄圈舞”是沐浴周的高潮,人们牵手成圈,层层接撞,边转边舞,边舞边唱,唱山唱水唱牛羊,舞天舞地舞太阳……
1589793881113900.jpg       念青唐古拉山脚下有个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老阿妈次仁央宗的小孙子就叫尼玛。名字是奶奶给起的,愿望当然是祈福他的生命等同于太阳,能够经天纬地、光芒无限。遗憾的是,这个与太阳同名的男孩3岁那年却被太阳灼伤,患上了青光眼,很快又发展成为白内障。从此,他再也见不到太阳的真容。
       他的父亲在外出游牧中遭遇雪灾罹难,母亲随后也因病去世了,一连串的不幸给尼玛和他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此时,天上的太阳似乎显得很无奈,只能漠视着地上的尼玛承受煎熬。
       一度,小尼玛的奶奶和姐姐都恨透了太阳,恨透了高原强烈的阳光紫外线。因为,它伤害了自己的亲人。
       6年过去了,尼玛与奶奶和姐姐相依为命,直至9岁仍没有上学。因为眼前的世界模糊不清,小尼玛经常着急发脾气、摔东西、哭鼻子,在烦闷甚至绝望中度日如年。
       是啊,太阳是生命的守护神,而高原的太阳常常又是一把双刃剑。阳光在惠济苍生温暖的同时,也不时给疏于紫外线防护的人们造成伤害。在西藏,类似于尼玛的不幸情况还有许多许多。
       为了使他们能够重见天日,政府会同驻军部队精选医疗救助力量,组成了若干支“白衣突击队”,在7个地市的30多个县区,实施了以白内障复明手术为核心项目的“视觉第一计划”,又称:“高原光明行动”。
       在内部联动和外援配合下,西藏全境白内障患者的普查登记、免费晶体提供、免费复明手术,实现了全覆盖、零漏诊,8000余名患者接受治疗恢复了视力,重见天光。
1589793954102850.jpg       2001年藏历新年的头一天上午,小尼玛眼部缠绕着的棉纱绷带被一层层揭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凸现出来,睫毛顺着医生的手势眨巴了几下。他终于又看见了、清晰地看见了身边的奶奶和姐姐,看见了和蔼的医生、护士和阿姨,看见了窗外美丽的雪山、草原,也看见了天空那一轮已经久违了的金太阳。
       这一天,是他生命中崭新的开始,黑暗过去了,纯真的眸子里是一个绚烂多姿、充满希望的世界。新时代的太阳,将伴随他新生活的每一天。
       一个月后,小尼玛走进了学校,坐拥了课堂,享受着新的阳光。
       太阳,赐给人类的首要福祉是热能,而世界屋脊离太阳最近,原生的自然阳光能源得天独厚。早年的西藏,因为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非常落后,百姓们纵使日日迎着朝阳长磕、顶着烈日放牧、披着夕阳回家、皮肤晒的黝黑,也只能是望“阳”兴叹,能源利用能力很低。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西藏大地上有一种维持草原生态平衡的重要物质——牛粪。遍野的牛羊粪便,滋养着千里草原;茂密丰美的水草,又使牛羊更加膘肥体壮;牧民们以辛勤的劳动牧养着牛群;牛群又反过来为牧民提供牛奶、牛肉、牛皮衣帽等衣食保障。在这片神奇土地的特殊生物链条上,被太阳热风烤干了的牛粪饼,成为最基础的生活热源依托,维持着一种原始而又合理的良性循环,并长时间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走进藏家宅院,风干牛粪燃烧的烟火味、奶茶味、烤肉味,曾是独特的“草原风味”;惹人注目的“牛粪堆”、“牛粪墙”,亦是草原上的一大景观。乘车行走青藏线,可见鳞次栉比的牧人房屋和牛圈的土墙上,粘满了晾晒的牛粑粑,甚至有一些牛棚羊圈就是用牛粪饼垒砌而成的,储存备用、挡风遮雪,一举两得。
1589794022240547.jpg       迎着太阳,摇着鞭儿、赶着羊群、唱着藏歌、背着背篓捡拾牛粪的卓玛女孩,更是雪山草原上纯美圣洁的图画。
       近年来,时代跨上了飞奔的列车,随着新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新型能源开始进入牧民的生活。太阳能,成为大草原上“科技的新星”、“牧人的新宠”。
       曾几次去过藏北的“当雄湿地”,这个地区的牧场堪称西藏一流。在国家的援助扶持下,当地政府和驻军官兵推动实施了一系列“双拥共建”规划,改善照明条件、免费为牧民家庭安装太阳能设备,成为“光明工程”的又一个重大惠民举措。
       然而,工程启动的初期却举步维艰。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当地老百姓对太阳的崇拜。
       民政厅的拉毛平措告诉我:民间传统观念有时候非常顽固。抵制者认为,太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如果动用了太阳的能量,触怒了神灵,子孙后代就再也得不到“太阳神”的庇护,自己未来的转世之途也会受到影响。为此,双拥办做了大量科普宣传工作。
       令人欣慰的是,文明总是在进步,科学总能突破迷雾围城,最终占领一席之地。新能源时代,越来越多的牧民已经从科学层面探知了太阳的秘密,认识到燃烧牛粪不仅会减少草原生态肥料,还对卫生健康与环境保护产生危害。闻此观念之变,感觉真好!
       世界屋脊,本就是得天独厚的“太阳宝座”,特别是藏北高原,年平均日照度超过3000小 时,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既安全又廉价,也最有效。如此条件,是自然之母的大爱倾斜,深情厚赠,他乡没有,地球上也不多见。科普知识打破了传统意识束缚,开发利用太阳能的“第二光明工程”如火如荼,在千里草原渐成燎原之势。
1589794109916447.jpg       一天做客公堂村,牧民贡桑杰布家恰好刚刚安装了太阳能照明灯。这位70多岁的老人,过去一辈子都是用油灯和牛粪烛火度过漫漫黑夜的。他曾经是坚定的太阳能开发的“反派人物”,而当光明照亮他家黑夜的那一刻,惊愕之余却笑得合不拢嘴了。他说:“开始我不知道太阳能是个啥东西,现在明白了,它就是‘太阳神’来家里显灵哩。不仅能照明,还能烧水、煮肉、打酥油茶、洗热水澡。屋里亮了心也敞亮,夜里还能干些手工活。既方便实用,又不花钱,实在是太好了!”
       一个双休日的下午,应邀去朋友加布家饮茶小聚,碰上一位从藏南康巴草原到拉萨走亲戚的小伙子,他是加布的侄子,名叫顿珠。席间寒喧,得知他正在上中学,算是牧民少年群体中懂知识有学问的“明白人”吧。饮下了小半碗青稞酒之后,顿珠脸上泛起红晕,突然带着疑问的神情用藏语说了几句什么。加布先是一怔,接着哈哈大笑,扭头指着侄子给我翻译说:“他问我,拉萨大街上那么多好看的街灯咋没有电线?灯杆上头咋还顶个黑亮的方盘子?我告诉他说,小傻瓜,那是节能环保的太阳能景观灯,白天接收阳光储存能 源,晚上释放能源发光照明,全是自动的,拉上电线就多余啦。”说到这,我和小顿珠也一起随着加布大笑起来。笑毕,小顿珠双手合掌于胸前,先是作揖鞠躬,接着激动地大声道了一句:“尼玛拖基切(谢谢太阳神)!”
1589794180142564.jpg        再想,一个视宗教信仰为生命的民族,自动放弃燃烧牛粪,转而接受利用“太阳神”为主要能源和燃料,这是一种从精神到灵魂多么巨大的蜕变啊!
       能源大变革,是西藏牧民由原始到现代的一次文明大跨越。他们不再惧怕“得罪太阳神”,而是乐于用科学方法享受由它带来的暖心福利。还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大部分太阳能设备是从外省引进,如今的拉萨、林芝、日喀则等许多地区,已经能够自己生产太阳能设备,并且有了自己庞大的太阳能发电基地。
       泱泱华夏,史上有过诸多关于太阳的神话故事。后羿射日,终拯救了苦难中的苍生,赢得了天地和睦;夸父追日,终未能捉住太阳,却感动了天神惩戒阳光之烈性;倒是羲和女神常常浴日于甘渊,终成为“太阳之母”……我于是感慨:人类立身穹顶之下,必得有一颗对太阳的虔诚敬畏之心!
       西藏高原,太阳的神迹如七彩锦带荡漾着,又似吉祥的哈达飘逸着。百万翻身农奴在科技引领之下,正在步后羿、夸父、羲和之后尘,扬善抑恶、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
       太阳神迹,光芒圣洁,仁爱永远……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