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住在涡河南岸,距离涡河淮河交汇处只有几公里。在童年幼小的记忆里,生活的点点点滴滴都与涡河息息相关。村里每家每户的饮用水都是从涡河里挑回家的,父亲时常带着我到河边挑水,河边挖一个一米多深的深坑,清澈甘甜的河水就慢慢浸入,像泉水一样取之不尽。父亲扁担并不放下,把两个木桶先后按在水坑里打满,然后颤悠颤悠地挑起水桶,翻过河堤,再走一百多米,就到家了。挑满水缸,是父亲每日的必备功课。那时父亲还很年轻,挑七八十斤水一路上不用歇歇,我跟在父亲后面一路小跑,满心欢喜,完全不能体会当时家里吃水的艰难。母亲洗衣服自然也是到涡河里的,拎着一个棒槌,挎一篮脏衣服,在河边铺上一块塑料袋,就开始槌衣物,不用洗衣液衣服也槌得很干净。

我七八岁时,能帮家里做的就是在涡河的堤岸上放牛,河滩水草茂盛,我优哉游哉骑在牛背上吹柳笛,或者就坐在河滩草地上,出神地看着河里由远及近的长蛇一样逶迤的拖挂轮船。到了夏天,涡河更是村里孩子的乐园,一群爱玩水的孩子们,脱个精巴屁股光光地一头扎进河水,尽情享受炎炎夏日里河水的清凉。村子里的庄稼,一年四季依靠着河水的润泽,天旱时从河里放水到田边,天涝时向河里排水,涡河就像庄稼的调节器。我读师范几年的学费,还是涡河“给的”。父亲在河里用网箱养鱼,四五个网箱,每年卖鱼收入几千元,别看这些钱现在不算什么,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除了交学费,余下的足够盖三间大瓦房。而我也曾划着小船,在涡河里打捞水草喂鱼,河水青青,水草依依。涡河用母亲般博大的胸怀哺育着她的村庄和她的儿女,她是我们的母亲河。

我曾疑问:这是一条怎样神奇的河流,她的长度只有380公里,流域面积也149万平方千米,仅是淮河的一个支流,在中国大江大河的名录中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却何以流淌夏商周久远的历史,产生了博大的道哲学思想,孕育着灿烂厚重的中华文明。

终于有一天,我站在涡淮交汇的地方,向西凝望,有一种向上溯源的冲动,向西,直到她的源头,走读她上下几千年绵延数百里的曲曲弯弯,涓流不息,感受她平和宁静的温婉含蓄。


涡河名称的由来,流行于民间的有几种说法。一个美好的传说是,大禹治水时先劈山导淮治好了淮河,再向西继续治理涡河。在涡河源头曾用一口大锅镇住了兴风作浪的恶龙,于是取“锅”的谐音为涡河。第二个说法是谐音取自于“过”。黄帝时期东夷寒浞的两个儿子有过氏戈氏部落在此灭夏,而被后人称为“过河”,后改为涡河。 “过”作为姓氏,按人数论,是一个小姓。全国现在共有20万人左右,零星分布于各地,其中最大的聚集群在涡河边的蒙城县,占全国过姓人口的五分之二左右,也是涡河名称源于“过”的有力证据。

据载,公元前2043年,太康弟弟仲康之子夏后相即位。寒浞为防止相势力复兴,命浇率师讨伐相,然后封浇于过地(今蒙城境内),因此,浇又叫做“过浇”。史书记载,过浇力大无比,除了带兵打仗以外,特别喜欢划船,经常组织一批人在涡河里举行划船比赛,第一名非他莫属。这让过浇非常具有成就感,便把这条河命名为“過水”,因为是河的名称,所以,過的左边加上了“氵”旁,变成“濄水”,后简化为“渦”和“涡”。

《汉书地理志》也说:“涡河,戈也。”后来涡河写作“过”或“戈”,意即夏朝有过氏和有戈氏在此居住之地也,唐宋以后就写作现在的“涡”了。


涡河的源头,现在的说法是河南尉氏县扶沟村,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涡河上游源头名为浪荡渠,即鸿沟,乃战国时期人工修建沟通黄河淮河的水道。其实所有河流的源头都应该是山区峡谷,如黄河长江来源于昆仑山,淮河源头铜柏山,而涡河之源应该来源于河南西部之山。

《水经注》说:“黄帝登具茨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图于华盖童子,即是山也。”这里是轩辕黄帝创业基地,旧有轩辕庙、黄帝祠、嫘祖庙、屯兵洞等遗迹。具茨山属于伏牛山脉,在河南禹州市、新郑市、新密市三市交界处,新郑市西南之风后顶乃具茨山主峰。离现在的涡河源头尉氏县直线距离60公里,根据地形可以推测,涡河本源在具茨山一带。因为气候变迁,人类破坏,导致山脉水系枯竭,故现在看不到涡河本源了。在远古黄帝时代,山上树木应该比现在丰茂,蓄积水量应该很充沛,有山泉向东流下,形成涡河的源头。


人是从水里上岸演化而来的动物,人类的远古文明总是与水有着密切关系,古人总是邻水而居。

古时的大江大河未经治理经常水灾泛滥,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较弱,所以都选择相对温婉平和的中小河流居住。涡河流域便有幸成为先祖三皇五帝栖息的家园。《水经注·瓠子河注》曰:“瓠河又右迳雷泽北,其泽蔽在大城阳县故城北、十余里,昔华胥履大迹处也,其陂东西二十里,南北一十里,即舜所渔也。”伏羲和女娲为兄妹,其母华胥在雷泽看到一个大脚印,踩上之后怀孕,生了他们,兄妹做夫妻繁衍后代,为中华民族之始祖。对于雷泽在何处,郭沫若等史学家认为在河南的淮阳,即涡河南岸,涡河流域,和五帝之出生地相叠。黄帝是五帝之首,生于轩辕之丘,即河南省新郑市的轩辕丘,《帝王世纪》、《国语》、《括地志》都注名了轩辕之丘即新郑,新郑在今郑州之南,涡河之源头附近。

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定都山东濮州,向南距离商丘100公里左右。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定都涡河岸边的“亳”约70余年,帝喾是帝尧的父亲,也是殷商始祖契的父亲。

《史记·夏本记》则说“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阳城据相关考证即今之开封繁台。开封离现在涡河源头之尉氏县不过50公里。北魏时期,郦道元曾实地考察过涡水,他把涡河流经古谯县(今亳州)时的河面称为“曲涡”。3700多年前,商朝的开国君王成汤,正是看到了涡河蜿蜒的地形,才决定把都城建在涡河的北岸,“汤都亳,从先王居”。涡河宁静而温婉,平和而包容,就这样从黄帝到商汤都把都城建在涡河流域。

商汤800年后的春秋时期,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文化大繁荣,思想大发展,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涡河岸边一个被圣人孔子称作“犹龙”的老者,似一个仙骨道人行走于鹿邑、亳州、涡阳、怀远,淮北平原大地,仰望日月星辰斗转,俯察涡水东流曲旋。涡河支流众多,水势迟缓,正是这平原上流淌的涡河,哺育了老子的智慧,道的不争与柔弱,让他终于得出“上善若水”的思考,用洋洋洒洒五千字的《道德经》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这是一个百家争鸣,学术纷呈的时代,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创造都于这一时期萌芽发展。200年后涡河下游一水相承的蒙城漆园小吏庄子更是把道家文化发展到“与天地精神之往来”的高度。兵家之曹操,医学之华佗黄帝,陈抟、谢安、伍子胥、范蠡、张乐行、顾佐……一批中华文化的先哲像天空耀眼的星星闪烁在涡河流域的上空。


涡河,是一条安分守已的河流,本身并没有肆虐的水患。涡河流域历史上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大平原,自黄河夺淮后,历经700余年的黄河大改道,使原本宽阔畅流的涡河,变成河流迂缓、河滩绵亘的害河,涡河上段河床逐渐淤高,水流排泄不畅。下段逐渐冲深冲大,素有“水不逾涡”之说。
  宋末金元以后,黄河多次决堤,涡河分两股入淮。一股由惠济河经开封境南流,经通许、太康、亳县、涡阳、怀远入淮。一股在中牟境内折而南流,经尉氏、洧川、鄢陵、扶沟、西华、周口入沙颖河入淮,造成涡河水灾,人民流离失所。1938年蒋介石扒花园口黄河,造成水淹豫、皖、苏三省44县,使河水再度南泛涡、颖两河达五年之久,使涡河排水系统受严重破坏,两岸人们遭受水患之苦。解放后国家对涡河河道清淤,并对两岸堤坝进行了加固维修,在堤坝顶修建了水泥公路,加上合理的分流,科学调节,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洪水,人民安居乐业。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河南安徽等地涡河上游工业废水毫无节制地排入涡河,河水也曾一度浑浊发黑散发臭味,鱼虾死亡殆尽,就连水草也不生成,涡河也不再是两岸百姓的乐园。环保生态的恶化引起国家高层的重视,先后关停并转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制定了严厉的环保政策,如今涡河已经再现碧水清风,水草清澈可见,鱼儿畅游其间,河里的水又可以直接洗衣、饮用了。


关于涡河的终点,传统的说法就是涡河在怀远县流入淮河,然后滚滚向东流入洪泽湖。但我却认为涡河的终点本身就是洪泽湖,在这里是淮河流入涡河。试想当年,大禹治水时劈山导淮,把本来连在一起的荆涂二山分开,淮河才得以畅通向北。在大禹治水以前,淮河应该是在山南流转,而涡河早已水道向东的,我们难道不能说是大禹以后淮河流入涡河吗?只不过是涡河势小,淮河水大就称作涡河入淮而已。

开封、太康、鹿邑、亳州、涡阳、蒙城、怀远,走读涡河,让我穿过时空看到身边这条含蓄温婉的河流曾经孕育过的华夏文明,和这片流域厚重的文化底蕴。涡河,我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涡河两岸是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的淮北平原,而五帝、商汤、老庄、华佗,曹氏家族等却又像涡河岸边永远耸立的一座座“山峰”,令人高山仰止。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