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最爱看电影,每逢夜幕降临,早早提着马扎来到军人大礼堂前的大操场上,抢占有力地形。那时,电影内容比较单一,除了八大样板戏外,就是《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斗片,反复看过多次但还是觉得的津津有味。然而,进入中年后,虽然影院条件大为改善,城市早已没有了儿时的露天影院,然而看电影的兴趣荡然无存,几乎再也不去影院看电影了。

  2017年底,在海南小区朋友的劝说下,在海南文昌现代航天城影院看了一场只有6人的专场电影《芳华》,些许有了感动和联想:那一代人,谁没有激情燃烧的岁月,谁的青春不曾吐露芳华?影片《芳华》以上世纪70年代的部队文工团为背景,通过“活雷锋”刘峰因一次“触摸事件”被驱逐下放边远连队,后来上了战场;农村孩子何小萍遭到文工团女兵的歧视与排斥,转行去了战地医院……当我看到这里,一种同情的感觉油然而生。我的老班长,也曾是某要塞宣传队的,吹拉弹唱无所不精,他说的山东快书《连里的八大员》那才叫绝哪,战士们百听不厌。师宣传科把他列为提干对象,没想到他因与当地渔村一名姑娘谈情说爱,被组织安排提前退伍。影片还集中展现了那个年代某省军区文工团队员充满激情和理想的青春岁月,进而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年轻人的考验。看到这里,我脑海内忽然出现自己的发小和战友,他是校篮球队员,近一米九的个头,人长得也帅气,身边有不少女“粉丝”。当那场战争准备打响后,按说他因入伍晚,不在上前线的范围内,但他毅然决然地写了血书,经过他软缠硬磨,连首长终于批准了他的参战申请。临行前,他约我来到海边,把一张标准的彩照给了我,叮嘱说,如果我牺牲了,就把照片给那位女同学。结果这位战友真的血染战场,当我把这张烈士的照片转交给她时,几行泪水潸然而下滴在照片上……前些日子,她还给我看了那张泛彩照,脸上依然地流露爱恋的神情。

  当我看到影片最后,突然产生一个思绪,萦绕心头:影片为什么提出了命运的无常和理想的湮灭。一个个时代焦点轮番轰炸,戳中观众的泪点。还有震撼人心的还是若干年后,刘峰以残疾之身在海口蹬三轮为书店送书,却因违反了有关规定,被没收了三轮车。他卑微的想以一条烟打通关节,要回赖以生存的饭碗,却被联防队员暴揍一顿。这一幕,刚好被队友郝淑雯看到,她出人意料地用一句粗话痛斥打人者,责问他们“敢打残废军人!敢打战斗英雄!”把善良推到一个极致,也成了该片最大的亮点。刘峰的“奉献”遭遇,并非指的是他个人,因为向他这样的遭遇,在周边战友中还有无数个……他们为了祖国边陲的安澜,把自己的青春芳华献给了那场自卫反击战和老山前线!我连陈克亮烈士,在战斗中,为攻克高地上的敌军碉堡,只身带上几颗手榴弹冲了上去,为全连取得最后胜利争取了时间,被战区评为烈士,记二等功一次。但老母亲在家乡依然过着平淡的生活。还有刘国炳负伤回到家乡,一开始被安排到乡镇企业,有了生活保障。可后来企业倒闭,生活没有了保障。当年无数个战友把自己的青春芳华献给了祖国和炎黄子孙,却随着历史的脚步,渐渐淡出世人视线被世人所遗忘。电影《芳华》再次引起社会对参战人员的争议,那就是“奉献就会有回报”吗?其实在很多时候只能看作一种心愿、一种祝福,并不是铁定的规律。不然,你就无法解释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不公与委屈。但是,这也无法阻挡“奉献”的步履,阻止善举的施行。“奉献”就会一直流传下去,无论会不会被认可,正如影片中的刘锋离开文工团把曾经的奖项证书扔掉那一刻,荣誉在他心里就已经像鸿毛一样轻了,但他还是一个“奉献”好人,一直努力去做一个好人,因为好人就是一天天的都会去做好事。

  当年在部队看了一部好看的电影《小花》,看完影片后,脑海里始终抹不掉主人翁和整个故事情节,而且,嘴里经常哼着“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滴滴鲜血染红它……”的歌词。时间流逝、芳华飘零,战友已逝,青春不再,芳华于岁月深处闪烁着曾经的流光,褪不去的还是“奉献”的底色。看完影片,思绪凝滞,似乎有一种稍显压抑的感觉。但我想,如果观众还能给所有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自卫反击战的老兵一点缅怀,一点理解,还能记得那几代人的芳华,记得那几代人在战争时期为国牺牲的宝贵生命,永远记住奉献才是青春芳华的沃土。这种奉献精神已得到社会的共鸣和国家的认可,国家成立了专门管理退役军人的事务部门,并为每个退役军人颁发了光荣牌,提高了退伍补助金,下一步,全国还要统一发放退役军人优待证。也许这些就是国家和社会对军人逝去岁月的认知和追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