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爱好文学的人,一直以来我始终有一个心愿,要去文坛泰斗巴金的故居去看看,去寻觅这位文学老人的足迹,感悟伟人的点点滴滴。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脸上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穿过烦嚣的闹市,沿着僻静的湖南路一路探寻,驻足于武康路113号的巴金故居门口,见大门紧闭着,抬腕一看,哟……太早了,竟然只有八点半多一点,这里要九点才开放,好吧我就等着。

  我环顾四周,这是一条幽静的马路,两旁高大的梧桐树与榆树交替矗立在路的两侧,给这条具有厚重历史渊源的文化名街平添了不少庄重感,令人肃然起敬。

  趁着时间还早,我用手机搜寻着有关武康路的名人故里的信息,结果太令我吃惊了,没想到这一条全长1183米的路,呈南北走向,竟然分布着有约30处的名人旧居,实实在在的名人故里集中地。以这里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北起华山路,有清朝大臣李鸿章的丁香花园,南至淮海中路有宋庆龄故居。而梧桐婆娑、榆树婀娜的武康路更是星光熠熠,璨若星河。这里的名人故居“密度”之高、建筑风格之美、文化品位之高着实让我赞叹不已。

  武康路沿途两侧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大上海最有名的西方洋人和达官名人、商贾富豪,有洋人大班住宅、意大利总领事官邸、民国革命先驱黄兴故居。巨轮一般的武康大楼里曾经居住过著名电影演员吴茵、王人美、赵丹和黄宗英夫妇、电影艺术家郑君里、孙道临和王文娟夫妇都居于此; 395号北平研究院旧址曾经归属上海电影演员剧团使用,这里聚焦过金焰、白杨,张瑞芳、秦怡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其他名人故居还包括107弄2号陈果夫故居、109号民国高级将领、陆军总司令顾祝同旧居、99号全国政协副主席刘靖基故居等为数众多的名人故居不胜枚举。湖南别墅也曾经赫赫有名,这里先后居住过陈毅、邓小平、贺子珍等革命领袖,当然最为著名的当属113号一代文学巨匠巴金的故居。自1955年起,巴金和女儿李小林一家就住在这幢三层小洋楼里,在这里的半个多世纪中,巴金完成了被海内外文学界、思想界称之为“一部说真话的大书”的《随想录》以及《团圆》等诸多重要作品。

  怀着崇敬的心情抬头望着墙上那块古铜式的《巴金故居》铭牌,期待着开放的时间早点到来。

  忽然天空中飘落一阵阵絮絮粒粒的东西,顿时觉得嗓子有些痒,眼睛也有些涩,呵……是梧桐树上的铃木球絮,洋洋洒洒,恰似朵朵白雪,为巴老故居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九点一到,我跟随着人流进入巴金故居西洋小院,细细打量着这栋慕名已久的故居,眼前的院落分前后两个大小不一的院子,前院有一个警卫室和一座二层小楼、一座平房,后院是一个较大的花园,这里绿树成荫,典雅精致,与整个建筑很好的融为一体,为主人增添的无尽的惬意和享受,更显艺术大家的气息。

  主楼是一幢假三层花园洋房,一层二层对公众开放,三层是藏书和办公区域。底楼进门是客堂间,西房是餐厅,两间南房分别是客厅和起居室;二层三间房,分别是主卧室,书房和次卧室。

  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故居的室内不能拍照,稍稍有些遗憾,不过这不妨碍我的观瞻心情。

  进门西侧是餐厅,这里是巴金夫人萧珊按照当年的模样亲手布置的,左手边靠墙立着一架钢琴,讲解员介绍说这架钢琴是萧珊用她第一部翻译作品《阿西亚》的稿费买给女儿的,钢琴上放有巴老一家的全家福,对面墙上悬挂着巴老儿子李小棠一岁时的照片,整个餐厅完整再现了巴老一家温馨的生活景图和亲朋好友前来聚餐时的原样。

  展厅中陈列着巴老获得的各种奖项、巴老作品的中外文译本,透过低矮的玻璃橱柜可以看到,其中有巴金获颁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法国荣誉军团指挥勋章”、意大利“但丁国际奖”的勋章原件,有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命名为“巴金星”证书和国务院颁发的“人民作家”荣誉证书。还有巴老一家的生活用品有他的家人曾经用过的月票、小包、手表以及经夫人萧珊批注的读者来信、学习俄语的笔记本等原件,自然而亲切。

  亲临花园的太阳间最具有特色,就是巴老在《随想录》中经常提到的“太阳间”,其实就是阳台封闭和改建而成的,这里因阳光充足而被巴老命名为太阳间。晚年的巴老非常喜欢坐在这个狭小但却充满阳光的温馨廊房,窗下有一台小缝纫机和一张小桌,巴老就在这架缝纫机和小桌上完成了《随想录》的最后两集——《病中集》和《无题集》。

  不知怎的,当我看到缝纫机旁那把巴老坐过的轮椅时,忽然想起了我的老父亲,和巴老一样,晚年的父亲也有这样一把老干部局赠送的轮椅,父亲最后的几年时光也是轮椅上度过的,我的眼睛竟有些涩,赶紧扭头离开了。

  来到巴老的卧室,顺着木质的楼梯拾阶而上,里面放置着三张床,我的目光跟随着讲解员轻柔地声音移动。正中间的大床是巴老的睡床,旁边的是他外孙女端端的小睡床。巴老曾在《再说端端》中这样描述:“每天清早她六点起床后就过来给我穿好袜子,轻轻地说声‘再见’,然后一个人走下楼去。……她不会想到每天早晨那一声‘再见’让我的心感到多么暖和。”

  在巴金故居后花园西南角不起眼的楼梯边,有一尊我国著名的美术大师黄永玉先生赠送给巴金故居的铜像。铜像是一个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受难者,却张开怀抱,尽情地拥抱着什么。我站在雕塑下冥思苦想,企图揣测两位大师的意境,去寻找雕塑要拥抱什么的答案,是拥抱新生活,还是未来,还是……

  哦,算了,还是留在思绪中吧,让无限的想象伴随着我的未来。

  转身我来到游客中心,郑重地提起笔工整地写下:“向大师致敬,师人已故,精神不朽!”并且给自己的门票上盖个巴金故居纪念戳,这应该是一个值得珍藏的纪念品。

  临走了,我再一次环顾四周,我清晰地感受到大师的存在,大师正笑容可掬地注视着我。当我向大师挥手告别时,大师竟然笑眯眯地向我伸出了双手,我激动并颤抖着上前与大师掌掌相对,击掌喝彩。

  感受巴老的魅力,体验巴老的生活,从巴老的生活中品位生命的真谛,这一趟不虚此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