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

  这首徐志摩的代表作刻在了北大山公园徐志摩纪念园地面石板上,整首诗颇 有“长袍白面,郊寒岛瘦”诗人气度和诗美主张。

      今晨,我趁着晨曦徒步走进北大山公园,开始寻找徐志摩纪念园。从网络上查到,该园位于济南长清区北大山山体公园内。北大山俗称卧牛山,地处古"天衢之畔″,是历朝通衢路的必经之咽喉,兵家必争之要地,自汉代就开始在这里建村、扎寨、立邑,山上有"金牛洞′,洞内北壁有北宋崇宁年间石刻佛像数尊,另有题记数处。民国版《长清县志》记载这座山原来叫“北达山”,不知道什么时候改为“北大山”了。据当地村民讲,清代这里曾是附近村民躲避战乱和捻军的避难处。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在这里拍摄过战争题材的电影,可见其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没想到眼前的北大山还有这么多的传说。我开始徒步征服这座海拔只有225米的山峰。脚下的台阶很陡,数不清的用石头衬砌的新台阶,象一条长龙盘距在山脊上,一直延伸至屹云廊。我喘着粗气,一步一个台阶,向山顶进发。爬着爬着,我感到呼吸困难,原来一直带着防冠状病毒的一次性医用口罩,上下望了望竟空无一人,感觉有点傻。摘下了口罩,顿感呼吸通畅,便加快了攀登的步子。大约20分钟,我气喘嘘嘘的登上山顶,却没找到徐志摩纪念园址。在山顶深深吸了几口氧气,俯瞰山脚下的济南大学城校院和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感慨万千。记得1976年底入伍时,曾同新兵一起,从长清县城征兵点步行赶往炒米店火车站,准备乘闷罐车奔赴海防前线。当年,这里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只有山路,路两侧是田野、村庄和水库。而今,山还是那些山,水还是那片水,但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四通八达,一座座院校应运而生,一排排树木整齐划一,而且还建成济南市第一条地铁……如此巨变让我忘了寻找徐志摩纪念园的正事,我调正了一下思路,想找另外的一条下山路,去寻找徐志摩纪念园,但没发现,只好原道返回。快到山底时,我突然发现一条叉路,便顺着此路继续下山。俗话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误打误撞的走进徐志摩纪念园。纪念公园依山而建,整体设计以一个新月形纪念广场为中心,广场背景是镌刻着众多纪念诗作的诗碑。我沿着一级级台阶,自上而下蜿蜒至徐志摩的坐像前,凝视着诗人淡定的面容,仿佛聆听到了他的《再别康桥》的代表作的诗文。不远处是"徐志摩纪念公园″的石碑及徐志摩家乡海宁立的纪念碑。我驻足而观,从碑文中得知:早年间,著名诗人、新月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曾与济南结下不解之缘,徐志摩曾陪同泰戈尔到访济南,也曾与作家王统照泛舟大明湖。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乘坐“济南号”飞机陨落于济南西南郊的北大山,在此地画上了人生句号。 2006年3月,北京《诗刊》杂志社和长清区政府在开山举行徐志摩纪念活动,并为“徐志摩纪念公园”纪念碑石揭幕。   

    山不于高,园不于大。时下,徐志摩纪念园规模小和历史资料少,但它与杭州徐志摩纪念馆、海宁徐志摩故居纪念馆等为当今纪念徐志摩及其新月同仁,推动相关研究,并为喜爱徐志摩的人提供交流的平台。记得上曲阜师大期间,李新宇教授曾是中文系军队班的当代文学老师。当讲到徐志摩生平和主要代表作课时,他说徐志摩追求的是单纯信仰,体现在作品中有他的诗作《雪花的快乐》和散文《落叶》等。单纯信仰体现在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同时,徐志摩的思想中还有一种朴素的平民思想。在文学上的成就有两方面,他发起成立 了“新月社”,集中了当时文坛上的一部分精英;他还曾接管《晨报副刊》,创建新栏目;还筹建新月书店,出版文学杂志,给当时的文学界注入了新鲜力量。李教授的课,讲的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增添了我们学习徐志摩作品的兴趣。所以说,我对徐志摩的一些作品并不陌生,但随着时间推移,工作的繁忙,学习和研究徐志摩诗的兴趣渐渐的淡了。这次在徐志摩的纪念园里,重温他的<再别康桥>倍感熟悉和亲切。在我的记忆中,蔡元培曾专程为他写了这样一幅挽联:“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给徐志摩客观公正的评价。然而,自徐志摩去世后,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纠缠不休的情史。但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林语堂却说:他整个的人永远活在他文字里。

       离开了徐志摩纪念园,在返回的路上,我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应该透过徐志摩的诗文,去体会他一生追求的“爱”“自由”“美”,去真正触摸一个纯真赤诚、自由洒脱的灵魂!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