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野豌豆叫“薇”是因为伯夷、叔齐,这兄弟俩因为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历来被文人高士视为高洁和隐士的榜样。这是记录在史书中的,比如《史记·伯夷传》。
  这个“薇”显然能吃,只是不顶饥饱。《诗经·小雅·采薇》一篇,描述采薇引发的对家乡的思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样的相思就是想起此时家乡野豌豆正嫩,可以“采薇”之时。
  后来,一谈“采薇而食”就是意味着高士。意味着不向当权者低头。中国封建史几千年,改朝换代不计其数,需要“采薇而食”表现气节的时侯不在少数。所以历代都有描述“采薇”的诗歌。
  让我意外的是唐代描述“采薇而食”的很少,不论是初唐还是晚唐,我只看到两篇。
  初唐王绩 《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是山西河津人,据说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自幼“博闻强记”就是少年英才,可惜一生不得志,又在隋唐改朝换代之间,在新朝(唐)为官,但不满现实,最终弃官回乡,放诞纵酒,仰慕“竹林七贤”。以他所处的时代,写出“长歌怀采薇”可以理解。
  王维的“薇”就不一样了,他所处的时代已经到了“开元盛世”,这样的时代没有隐者,有才华的人都该走出来“修齐治平”,于是他送给“高考”落第的朋友一首诗,《送綦母浅落地还乡》:“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告诉他,别泄气,继续努力,伟大的时代不可辜负,哪里有时间去“采薇”呢。
  薇——野豌豆其实已经符号化了。现实中的野豌豆就是春天田野中星星点点的紫色野花,装点时日的美好。是我踏青时必看的野花。曾经问过田中的农人,“采薇而食”吗?农人很吃惊,他说:“人不吃,羊吃。”我没有问他知道伯夷叔齐的故事吗。不重要,现在不需要“采薇而食”。甚至农人都不知道“薇”可以食,可见“采薇而食”的久远。
  不用采薇而食的时代,好。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