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坐在这静谧的时光里,一想到那被“冠毒”肆虐的日子,我的心总是静不下来;如潮的思绪一波又平一波又起,反复拍打着我的心。我被逼得没有退路。于是,今天,只好又拿起笔,小心翼翼地,把那段刚刚叠起的尘封再次抖开……

      又想起了那个刚刚过去的庚子新年。

      大年初二,上午,八点。大家熄灭过年的愿想,推开寒风的袭扰,不管是远的,近的,探亲的,度假的,领导的,非领导的,一个不少,都齐聚在乡机关会议室,等待着召唤。

       我仍回到原所包的一个叫老庄的村子。仍记得下乡那天,天空阴沉沉的,给人压得喘不过气;不时有雪花的飘落,一粒一粒,砸在脸上,疼得像戳心;还有风,呼啦啦,一阵又一阵,紧逼着。

     我在的卡点,是个风口,背靠在村庄后,突兀在公路上,横卧在河道旁;周围,杂树参差,坟茔遍地,平日里,行走在这里,一不小心,常会有三两只野鸡腾空而起,让你不寒而栗。秋天,在这里防火禁烧,天还不冷,就得穿棉衣。老天像是专门和我作对,我本体质就弱,怕寒,赶上这个节令,站不大一会儿,就冻得我直哆嗦。但为了工作,再怎么苦,也得往前冲。谁让自己是跟了组织的人呢!

     就在我去值勤卡点的第三天,初四,是下午,我突然感觉到头沉,咽干,咽疼,还伴有轻微的咳嗽。不好,我第一个意识,是感冒了。这个时候,在这个谈“疫”色变的节点上,一旦发热、咳嗽,那后果将是致命的!你听,领导天天在讲,广播天天在说,只要有出现发热、咳嗽症状者,立即上报,密切跟踪。也是,这里,就是战场,天天和行行色色的人打交道,谁携带,谁没携带,哪能辨得清,没准碰上了,也会是有的。我心里一紧,莫不是……也染上新冠肺炎了?

     若果,不立刻采取措施,撇下自己不说,那,别人呢?同事呢?家人呢?这不是在添乱吗?我有点怕。就在我忧心忡忡时,儿子的一个电话,又把我打得晕头转向:“爸,刚刚,一个家是安徽的室友打电话说,年前,他的导师收治了一个病人,是武汉的。他本就跟着他的导师负责给患者打针、换药。不好的是,武汉那边也是刚刚传来了消息,说他负责的那个患者共一家四口都感染上了。室友昨天已经开始发热,正在家接受观察。让我也有个思想准备”。

      儿子是学医的,在江苏一所大学正读研二。年三十下午,才从那边赶回来过年。儿子是今天的延续,是明天的未来。谁有了事,儿子都不能有。

      听了儿子的电话,我忽地像是丟了魂,顿时没了主张。第一个反应,立马把刚才儿子说的和我有病的事联系在一起祥细地给领导作了汇报。领导感觉事态严重,遂就暂批了我一周假,让我回家休息。说是休息,实则“隔离”。

     从卡点回来,依儿子的叮嘱,强坚持着“洗漱、换衣、消毒”完毕,就倒在了床上;顷刻,浑身乏力,酸疼,喉咙也干得冒烟,咳嗽也加重了,说话的声音也有些哑。忙找来体温计一量,37.8度。发烧了。我头有点儿大。赶紧找儿子拿主意。谁知,儿子已经把门反锁了,撂出来话说:“我已经自行隔离了,啥事?微信说吧。”

      同一屋檐下,一家人见面,只能发微信,还不如探监。此时,我的心在滴血。看到我微信,儿子回:沉着气,保持良好的心态尤为重要,焦躁是医病的大忌。家不是还有感冒药吗?先吃点,多喝开水,看看再说。另外,家里不是还放有金银花、鱼腥草、蒲公英、半枝莲吗?熬一大锅,现在正是流感季,都喝点,对当前预防流感甚至是“新冠”有好处。可不要小瞧了它们,它们可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宝贝财富啊!在没有现代西医的旧时代,老祖宗就是靠着这些宝贝疙瘩与温疫巧妙周旋,才一次次躲过了一场场劫难,化险为夷的。

     就依儿子,吃了药,睡了。醒来时,感觉好些了。别说,还管用。又量量体温,37.3,降了,但还有点儿高。仍不放心,又发了微信。

    儿子又回:为了稳妥,那就去医院作个检查吧。要记着,最好不要乘车,最好不要去大医院。要知道,乘车,挂号,排队,坐电梯,甚至是抚摸楼梯扶手,诸多环节,都会有增加感染的可能。去的医院级别越高,感染的机会就会越大。要去,就去附近的乡卫生院吧,去时,还要做好全程防范措施,最好要错开就医的高峰期,避免交叉感染

      感觉儿子说的在理。听儿子的,第二天一大早,初五,我戴上口罩,戴上手套,披上大衣,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不到七点,就来到了乡卫生院。果然,这时来看病的人很少,不用排队,医生马上就给开了单子,作了检查,拍个胸片,又查个血。等结果出来后,医生开了药,中药的,西药的,满满一大包;并告诉我:没事,是重感冒,别着急,慢慢来。我终于长出了一口气。

     三天后,经过悉心调理,中西医结合,双管齐下,我的病慢慢好转了。又隔一天,儿子的那位让一家人惊恐得心都搦成个蛋儿的室友也发来了他已被“排除”的喜讯。至此,一家人算是放了心。

      初十晚上,全家人终于吃了一顿团圆饭。

      就在吃晚饭时,儿子给我说了一件事:爸,这些天,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经常会咨询我一些有关疫情防控方面的问题,常常是复了这个又答那个,劳心耗时不说,且涉及面也有限。再说,开学的时间还早,在家从天黑呆到天明,再从天明呆到天黑,浑浑噩噩的,总感不是事儿。因此,我考虑再三,想申办个这方面的公众号,这样,就能把自己的见解写成文章通过公众号及时的发出去,一来能为亲朋好友答疑解惑,二来也能去帮助更多的人,也算是为国家做点贡献。现在,通过努力,这个公众号已经批下来了。今晚,就能与大家见面。到时,你也看看。

      看到儿子的文章在朋友圈里冒出来,是在晚上九点之后。看来儿子是费了心的,连公众号的名字都起得这么讲究,叫什么“梧桐树下的呼唤”。不说内容,仅听名字,就有让你想读下去的欲望。点开一看,呀!排版,设计,插图,式样,样样精美,处处专业。再看文章,一篇是《家庭新冠肺炎预防指南》,另一篇是《公共场所新冠肺炎预防必读》。我又认真瞅了瞅阅读量,两个小时,460;两天没过完,就飙升到3200。第三天,就受到了南京大学一位学者的关注,并吸引了一定数量的来稿者。正像公众号的名字那样,大家都在齐心为抗疫斗争献计献策,奔走“呼唤”。

     我为儿子感到骄傲。想想大家都在为抗疫做贡献,而我因有病蜗居在家,像个从战场上跑回来的逃兵似的,咋想心里就咋觉得憋屈。转而一想,与其在家耗着,不如也爬起来继续战斗!于是,就拖着病恹恹的身子,拿起笔,相继写出了《这个除夕,注定无眠》《为了明天春暖花开》《灯光》《微笑》,并很快发表在《西平文学》《银河悦读》《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平台上;算是给那段焦虑的时光留下些许慰籍吧。

     随着疫情的渐渐去远,人们也慢慢回归到了自然的秩序里。端坐在时光深处,回眸过往,那段“冠毒”笼罩下的日子,仍然像是一条吐着信子的长蛇,缠绕在心里,让人惊魂未定。但,一想到一个“小家”能够与一个“大家”的命运融为一体,紧密相连,即便一时的委屈和困惑,又能算得了什么呢!这样想时,一切的不快与痛楚都会在瞬间释然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