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百度百科

 

很多天来,一位母亲的故事久久盘桓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

她的故事,来自银河文友也是我的战友芍药的《封城日记》:

那是武汉疫情爆发初期。

儿子看着躺在急诊室的母亲,心急如焚……

89岁的母亲年前去探望住院的老战友,不幸染上新冠肺炎,送到医院已有两天,一直在等床位。

她是离休干部,本可以享受部队医院的优先保障,但新冠病人爆发式增长,令医院可收病床瞬间爆满。虽已加开3个病区,仍不能满足患者的住院需求,就连医院急诊科也改为新冠病人急诊抢救室了。

一床难求。

疫情突袭武汉之初,医院的病床不亚于救人性命的“诺亚方舟”(注)。

母亲发着烧,身体虚弱,连说话的气力都没有了。可她还是顽强坚持着,一方面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一方面劝说儿子要理解医院。

望着被病毒折磨的母亲,儿子的心都碎了:父亲去年离世,母亲今年又面临生命危险......他在心里暗暗发誓,只要能救活母亲,哪怕自己被感染也在所不惜。那些天,他把自己变成了一支梭子,在母亲和病区间来回穿梭,顾不上吃饭顾不上喝水顾不上休息。

终于,床位等到了!

所有的医生护士都为母亲高兴,要马上送她去病房。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母亲脸上掠过一丝笑意,镇定的对儿子说:“孩子,我年纪大了,床位还是留给那些更需要的人吧。”几近崩溃的儿子恨不能跪求母亲改变主意,医生护士也希望给这位可敬的老奶奶留下最后的救治机会。

然而,任凭大家怎样的劝说,母亲就是不改初衷,磐石般纹丝不动。所有在场的人都忍不住落下眼泪,母亲却面含微笑。最终,她还是走了。

我们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她有过怎样的人生阅历,只知道,她是母亲,也是职业军人。她的故事让我一次次想到和平年代很少使用的一个词:“视死如归”。是的,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

可是,人只有一次生命啊,没有什么可以换来生命的重启。疫情总会远遁,就像冬天总会过去,可春天再来的时候,她却永远留在了冬季;花谢了还会再开,可生命逝去了,再也无法复活。她已合法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床位,在医生的救治下完全有可能重拾健康,她为何拱手让出生之希望,把死亡留给自己?以她耄耋之年的智慧,不可能不知晓自己的抉择将面临怎样的悲剧,她显然不惧死。

我曾做过许多猜测:她也许上过战场,枪林弹雨的岁月,早已让她看淡了生死;她也许自觉病情沉重,来日无多,甘愿把稀缺的医疗资源留给更需要的人;她也许与离世的老伴情深意笃,与爱人在另一个世界的团聚,想来也是踏实而温暖的......无论怎样的揣度,都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微信图片_20200126094406.jpg

可是,她以这样的方式告别世界,既不会被追认烈士,更不会有英雄称号,甚至就连拥有了她让出床位的人,很可能都不知道她的存在,她的视死如归是如何炼成的?

有人说,女本柔弱,为母则刚。我也是母亲,但我不敢换位思考。扪心自问,我还是凡夫俗子,那位母亲视死如归的抉择,我,做不到。

如果说战争年代的牺牲是为了信仰和主义,慷慨赴死的背后是革命理想主义的闪光;那么,和平时期的自我牺牲,更多的体现为一种不自私甚至是忘我、无我的人性光辉,我这样想。

这场来势凶猛的疫情,不知使多少人改变了对人生的看法。心心念念追逐不已的金钱、地位、权势,统统敌不过一个健康的体魄。活着,仿佛成了人生最大的成功。可是,这位不知名的母亲,偏偏选择了生命的逆行,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从容接受生命的大限。如此大慈大悲之觉悟,非常人所能抵达。

她的崇高不言而喻。

在疫情肆虐的日子里,我们大多蜗居在家,怀抱安全。无法感受四万多名白衣天使不畏生死勇敢逆行的壮举,无法想象许多快递小哥风雨无阻穿行在大街小巷的艰辛,也无法体悟与疫魔搏斗的同胞们的痛楚,更无法向那位舍己救人的高尚母亲致敬......但我们可以做一件事:记住他们!!!

用我们的笔,我们的心,我们的灵魂。

哪怕有一天疫情变成了“传说”,那些为了更多的人负重前行甚至舍去性命的人,都不能被忘却。忘却,无异于忘恩负义。疫情中,基辛格的一句名言被多次引用:“中国人一直都是幸运的,他们总是被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在这些最勇敢的人里,一定有这位不知名的母亲。timg.jpg

说来也奇怪,每每想起那位母亲,我的眼前总会聚起一簇簇金灿灿的光,被金色光环笼罩着的她,一头银发,满脸慈爱,坦然,恬静,如佛,如神......原来,真正的仁慈可以超越生死,直通永恒。

年轻时特别喜欢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门槛》。作家借助这篇散文诗,将多年来俄罗斯妇女英勇献身的高贵品质在他心中积聚的印象深刻再现(有删节)——

高高的门槛外面站着一个女郎……一个俄罗斯女郎。

浓雾里吹着带雪的风,从那建筑的深处透出一股寒气,同时还有一个缓慢、重浊的声音问着:

“啊,你想跨进这门槛来做什么?你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在等着你?”

“我知道。”女郎这样回答。

  .....

“好。你也准备着牺牲吗?”

“是。”

“这是无名的牺牲,你会灭亡,甚至没有人……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尊崇地纪念你。”

“我不要人感激,我不要人怜惜。我也不要名声。”

  ......

  里面的声音停了一会儿。过后又说出这样的话:

 “你知道将来在困苦中你会否认你现在这个信仰,你会以为你是白白地浪费了你的青春?”

 “这一层我也知道。我只求你放我进去。”

 “进来吧。”

 女郎跨进了门槛。一幅厚帘子立刻放下来。

 “傻瓜!”有人在后面嘲骂。

 “一个圣人!”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传来了这一声回答。

  此刻,在我的眼前,那位不知名的母亲与《门槛》里的俄罗斯女郎重合在一起......

 

       注:“诺亚方舟”来源于《圣经》中的一则故事。上帝认为人世的罪恶太多,违背了他造人的初衷,因此要施以惩罚。他突降洪水,想要达到消灭人类之目的。但为了让心地善良的诺亚一家免于此难,上帝就命诺亚提早制造了一长方形的大船,用于全家避难,在洪水中,诺亚还拯救了许多频域灭亡的动物,使很多物种得以保留。因此,"诺亚方舟"便成了避难所的象征。后人以"诺亚方舟”象征生命获救、生命重生的意义。

    

      9f510fb30f2442a754e4fefd793ed04dd0130207.jpeg


2020年5月10日母亲节凌晨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