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8989742115049.jpg


十里春风,唐模寻得宁静

一个喜欢古村镇的人,喜欢在古代遗迹里行走,感受那淳朴的民风和独特文化,寻找那屡屡不绝的乡情乡愁。恍惚间,觉得自己是穿越而来,为寻一场旧梦,觅得一处心灵的故乡。

草长莺飞的春天,来皖南看油菜花,在包车看过宏村、西递、呈坎后意外发现了唐模。唐模属于黄山线,被誉为“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在这里,也许我们领略的是一种文化氛围,由历史、建筑、文物、民俗、饮食以及哲学、观念等元素构成。

也许很多人都没听过唐模这个地方,顾名思义就是“唐朝模范村”,它位于黄山市屯溪区北边,这座有千年历史典型的徽派村落虽然不如宏村、西递精致,但非常适合想找个清静的古村闲逛度假的人,也因此它常登上“冷门徽派村落”的榜单。


千年古村落的水街,诗情画意

唐模古村由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父叔举创建,距今应该有1300多年历史,具有盛唐时的模式风范,以古建筑和田园风光见长。由于没有受到商业氛围的影响,村子保留了较多和谐古老的韵味。

一条檀干溪穿村而过,水街两边是石板古街和开发原始的古民居,人烟却星星点点,完全就是一幅正儿八经的古村样,宁静而优雅。漫步水街,两岸分布着近百幢徽派民居,人家面水而居,浣衣槌声,炊烟袅袅,溪边还有百十余米的避雨长廊,廊下临河的是美人靠,供人面朝溪水歇息或背靠聊天之用。

1588989406820616.jpg

唐模村,始建于唐、培育于宋、元、盛于明、清。历史上因经济活跃、民风纯朴,而被誉为"唐朝模范村",上了那个时代的“光荣榜”,厉害吧,是徽州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的一个文明古村。

唐模位于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境内,毗邻歙县棠越牌坊群。檀干溪穿村而过,全村夹岸而居,村内以其千年古樟之茂,水街流水之美,"十桥九貌"之胜及"一村三翰林"之誉而闻名中外。

进得村来,缓步前行,村深景盛。沿着羊肠石板小路,穿行林间,光影斑驳。不经意瞥见花海中点缀着的白墙黛瓦,更添古村诗情画意。

随意到村子里走一走。古村落里有一半的房子已经无人居住,台阶和墙上都长满青苔,有的墙上留着文革时的标语,年代感十足。小巷纵横,放慢脚步探索村子里的古迹也是件趣事。你会发现一座古民居竟然与法国巴黎家庭宾馆现代风格建筑交相辉映,一派风姿绰约,古韵犹存的动人景象。


村中檀干园,人称“小西湖”

檀干园是唐模村一处别致的园林。相传,清初唐模许氏有一位富商在苏浙皖赣一带经营36间当铺,时称36典。其母想往杭州西湖游览,苦于山高路远,年老体衰不便成行。于是这位孝子不惜花费巨资在村边挖塘垒坝,模拟西湖景致,修筑亭台楼阁、水榭长桥,湖堤遍植檀花和紫荆,供母娱乐观赏,并报答乡邻相助之恩。

1588989609103676.jpg

田园内遍植檀花,又有一泓小溪缓缓绕流,取《诗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之意,而名曰“檀干园”。

现在我们看到修葺一新的园林,是由时年94岁高龄的原上海博物馆馆长顾廷龙老先生题写了“檀干园”三字,字体古朴苍劲,题字数月后,顾老先生即溘然仙逝,令人扼腕长叹。

檀干园中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带桥”等景观,故有“小西湖”美称。以“玉带桥”分外湖、内湖,形成“外西湖”、“内西湖”格局。过桥便是园内的中心“小瀛洲”(镜亭)。镜亭是全园的中心,四面环水,十分精巧玲珑。

亭外留有石砌平台。亭柱有楹联曰:“春桃露春浓,荷云夏净,桂风秋馥,梅雪冬妍,地僻历俱忘,四序且凭花事告;看紫霞西耸,飞布东横,天马南驰,灵金北倚,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全联格律谨严,意境高远,恰如其分地写出了“小西湖”的四时美景、山形地貌。

亭内四壁用大理石建筑,上嵌历代名家书法家朱熹、苏轼、倪云路、赵孟頫、文征明、查士标6人的行草。旁石刻米芾、蔡襄、黄庭坚、董其昌、祝允明、罗洪先、罗牧、程京萼、陈亦禧、八大山人的行草书和陆岳的篆刻等,石质细腻,雕刻精美,铁画银钩,龙蛇隐壁,气势那叫恢宏。1588989458645993.jpg

檀干园边有一棵400多年的古树。树端下部中空,犹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在张口凝目,电视剧《天仙配》中为七仙女和董永开口做媒的槐荫老树就是在此拍摄的。

离树不远有一座“沙堤亭”,建于清康熙年间。此亭形式独特,亭分上下,上层中空,四边有虚阁,八个角的飞檐上各悬铁马飞铃,微风吹动,叮当作响。从不同角度看,每个平面均为八角,故又名“八角亭”。

由“沙堤亭”前行便是同胞翰林石坊,为纪念清康熙钦点许承宣、许承家兄弟俩同入翰林而建,因其工丽典雅,雕刻精美,被誉为唐模村的门户和象征。

观光至此,在高阳桥上,冲一盅黄山毛峰,边品茗,边浏览水街景色,或欣赏歌舞及戏曲演唱,那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水街两岸分布着夹溪而建的街道市井。杂货店、百货店、油坊,一应俱全,杏花旗在柔柔春风着飘荡,彰显一缕浓郁的江南水乡风韵。

映入眼帘的还有衣袖上捲在溪埠浣洗的村姑倩影,以及声声入耳的捣衣槌声和她们相互用当地方言交谈的喁喁细语。“千门万户捣衣声”的意境,闻之真如置身明清街市之中,顿惑古韵悠悠,乡情淳浓。或许这种平静祥和、朴素恬淡的生活给人以极大的安定感和无限的憧憬。


唐模水口文化,留住肥水不外流

学者认定唐模是皖南水口文化的精华。水口是古代风水学中一个重要的要素,所谓“水口”,指水源所出之洞口,在徽州村落建设中是一项重要设施,对绿化和生态环境有着典型的意义。

1588989510304105.jpg

清代古籍说:“入山寻水口……凡水来处谓之天门,若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门开则财来,户闭则财用之不竭”。水口有两种:“一为水流入之处,一为水流出之处,前者要开敞,后者当封闭。徽州人之所以热衷于在村口建造水口,主要是因为受风水理论的影响。

他们认为水是财富的象征,为了防止它外流就应该修建“水口”,将水留住,才会“户闭”则财用之不竭。水口多选于山脉转折,流水环绕的地方,此外水口还会辅助建造些富于人文气息的建筑,以庙、亭、堤、桥、树为主,据说可以加深水口的锁匙气势。

唐模水口建于村东,既有水口,又有园林,形成了古徽州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水口园林,檀干园内檀干溪和进村的古驿道穿园而过,河溪两岸有数十株百年古树,浓荫蔽日,充分利用天然的湖山坡地,因地制宜,将山水、田野、村舍融于一体,形成独特的皖南古村落的水口园林风格。

檀干园整座园林,连同村落,恰是清奇诗篇,起承转合,余音袅袅。檀干园有起景、高潮、结景的空间,主次分明。

檀干园选在唐模村口,利用造园时掘塘之土堆土为山,很少用石,在山上“桃堤种柳”,使檀干园达到“门楼合稼,廊庑连芸”的意境,又减少了人工造园的痕迹,园内的景致与四周的百年古树,以及森郁的气氛,形成“全村同在画中居”的绝妙画面。

园林建筑,提倡“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琢”,这种传统的造园手法,在唐模园林中得到最恰当的运用。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