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题目定得有点大了,刻意唬人不说起码自己就没有底儿,四书五经如雷贯耳谁都知道,可是四本书为何都定为书呢?因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名称都不叫书,而五经里的诗、书、礼、易、春秋,也只有《尚书》名副其实称为书,可是这五本书又都称为经,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下面就听我说“评书”吧,历朝历代的经生儒士们肝肠寸断,所下的功夫实在罄竹难书,还不如我瞎说一通来得痛快。我这些年读的古书不在少数,有人问我读古书到底从何下手,其实我又哪能说得清呢。我只记得自己买的最早的一部中华书局《史记》只花了十块钱,虽说是打折后的价格可十本书平均一册只花一块,你就能想到我买书的年代大概几何了。我的一套《全唐诗》可能花了二十块钱,这就是我最早接触古书的业绩,而当时根本就读不懂,虽然对古文也熟悉,但就是找不到那种感觉;后来过了很久忽然就发现自己可以读史记了,这就是自己日积月累一直坚持读书的结果,水到渠成而一发不可收拾。最深读而窥其堂奥的是《老子》,也是突发奇想一下子就开蒙读进去了,我告诉你有很多人也可以讲老子,但是他们只是讲一些与老子有关的知识,或是把相关资料陈列出来表现自己广博的学识,但是是否真正沉入语境当中,体会到出神入化的老子的境界,那就真正不得而知了,我要这么说最起码代表自己的层次所在,不是泛泛地以炫耀而读书的目的。

  我还要举一个不相干的例子,来说明什么事情都不能以一定标准来衡量。我的舅舅大概也上过几天学,因为我的外祖父本是土豪,就是过去那种罪大恶极的真正豪霸一类,我的舅舅自然能够去上学,可你想这类所谓富家子弟,上学就是瞎混哪是为读书,我所耳闻关于舅舅的传说没有关于他学业有成的,可是从我很小令我大吃一惊的是,我的舅舅经常读的是古书,小小年纪我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书,但我印象里面最起码是《东周》一类的书,因为他可以在众人面前口述有关这类的故事。我还可以举很多例子来说明我想说的问题,也就是说读古书是一种天赋所成,也许血液里的基因在起作用,远古的知识流传下来不但靠口授书载传承,而有一些可归类为神秘的心传因素,比起拜师学艺的后天功夫来要重要得多。其实你知道《尚书》这本最古之书究竟是什么吗?说穿了就是一本历史书,而且古代的人历史、神话、崇拜、天象、山川、地理、人文混为一谈根本就分不开,不像我们后世要分得这么清楚,好像世来有仇一样最好井水不犯河水,上古有道之人天地本自合一,就算帝王也是完全相信自己属于天授,而不像后世一些造反成功的皇帝冒充自己也是天子,作假的成分赤裸裸地让人见之作呕,这且不论说起来令人实在败兴。《尚书》记载的也是帝王将相的业绩,不是令我们痛心疾首的后世的那些混蛋,而是最早的人类或者说中华民族真正的精英,我们的文化、道德、人伦、知识理念就是靠这些人一言一行、靠这些有限的文字所记载传承下来的,成为我们后世所遵循的典范之作,因为古代的文字造价太不容易了,每一个字的含量也是浩大无边,我们就算费尽脑筋也琢磨不明白,究竟这些经文所涵盖的具体内容到底有多少,以致造成古人随便发一个音,我们都想猜透它亘古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这不是我们执著于此而变态的结果,而是古代留下的资料确实太稀缺太珍贵了,如何怎样吹嘘夸大到何种程度都不过分,神而又神玄乎其神都不为过,就算说错了也没有人会因此而怪罪,反而显出解说之人学问高深,最起码你的联想能力是超乎别人的,思想知识就是要有别于别人才有价值,语不惊人死不休,振聋发聩夺先声。

  我说《尚书》也就说这些吧,这两天气温突然降低,天清气朗寒风凛凛,每到晚间我时常习惯举首望天,想看一看《尚书》中的“?璣玉衡”(这几个字我没有繁体打不出来反正也差不多),说白了就是北斗七星,儿时亮晶晶的看得很清楚,可是现在根本就忘记它们所在的具体位置了,这几天还不错,不但白天没有雾霾,晚间还能看见金星就在南方天际,实在是令人满心欣喜的不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