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红豆的有三种,赤豆、海红豆、相思子。都是豆科植物无疑,只是分属不同的属。分别是豇豆属、海红豆属、相思子属。它们长相也不同,赤豆直立或缠绕草本;海红豆落叶乔木,高5-20余米;相思子藤本植物,有少部分为攀援灌木或灌木。
  赤豆是我们日常食用的豆子,颜色暗红,和相思无关。海红豆鲜红,相思子半红半黑,都可用于装饰,至于“红豆生南国”的红豆是海红豆还是相思子,有人会争论,但我不想争,都生在南国,都可以相思。我个人以为相思子更切合相思的特点,一则是半红半黑相互依存,一则是它的剧毒,正是相思的特点,而且它本身就叫相思子,红豆其实是它的别称。
  红豆开始相思并大行其道肯定是因为王维的《相思》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是山西人,一生身处盛唐时节,过着悠游的生活,诗写的悠然自得。“遍插茱萸少一人”,“客舍青青柳色新”以及“红豆生南国”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此诗没有任何隐晦难懂之地,读起来就是动人。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唱家李龟年从宫廷流浪到民间,经常为人唱这首诗,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说相思让我想起的是晋·干宝《搜神记·韩凭夫妇》。那实在是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
  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怨,王囚之,论为城旦。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凭乃自杀。
  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
  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
  今睢阳有韩凭城。其歌谣至今犹存。
  大意是说宋康王的手下韩凭娶一美貌女子,被宋康王抢夺。韩凭怨恨,宋康王就把他囚禁了。那美女“身在曹营心在汉”暗中给韩凭送信,表明自己不屈必死的心志。韩凭明了,不久自杀。美女紧随其后,设计投栏而死。留下遗书,想让宋康王把他们夫妻合葬在一起。
  那宋康王岂能满足美女的愿望?而是专门把他们的坟墓隔开,却又能看见。那宋康王还扬言:“你们夫妇相爱深厚,若坟墓自己相合,我就不再阻拦你们!”
  于是,一夜之间,两座坟墓中各长出一株梓树,不过十日,那梓树就长有一抱之围,两树互倾,根交于地下,枝连于顶端。又有雌雄鸳鸯栖于树上,交颈悲鸣,宋国人无不感动。就称此树为相思树。还说那鸳鸯就是韩凭夫妻的精魂变成。
  这么贞烈的爱情故事,有了相思树,有了相思鸟,又有相思豆——红豆岂不是也相配吗?
  似乎跑题了,还是回到唐诗中的红豆吧。都知道红豆相思,但相思不一定是男女间相思,也有朋友之间的相思,比如贯休的《将入匡山别芳昼二公二首》(之二)

  红豆树间滴红雨,恋师不得依师住。
  世情世界愁杀人,锦绣谷中归舍去。
  贯休的朋友约他小住,但是他只能一见,并不能长久欢聚,所以“恋师不得依师住”,连那山间生长的红豆都配合他的依恋,滴下“红雨”,可见他想要和朋友长相聚首的愿望有多热切,不能聚又多么黯然神伤,不由得抱怨现实世界,那是“愁杀人”的世界,是红豆滴红雨的无奈。只能黯然神伤离别,离别的是“锦绣谷”,多么讽刺的现实。
  这一版有关红豆的诗,让我们对红豆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还有一首写到红豆——相思子的诗。确实是相思。
  温庭筠的《锦城曲》(节录)
  怨魄未归芳草死,江头学种相思子。
  树成寄与望乡人,白帝荒城五千里。
  这是描述丝织女工生活状况的,肯定不是花前月下,肯定不是你侬我侬,甚至不符合人们对温庭筠的认识,比如他是“花间词派”之鼻祖,意即其诗词“辞藻华丽,秾艳精致”,描写浓艳的闺阁情诗。这一首不是,他写了织女的幽怨、不幸、无望,以及不甘。
  织女们织锦绣,那锦绣华丽无比,但织女困守山城,不能回家,幽怨的魂魄连芳草都怨死。织女们宁愿学那守望丈夫却一直未见丈夫归来相思化成红豆的相思子。只待那相思子长成,把那相思子寄与望乡人,告诉他,我思念你,思念家乡。但是,但是,我只能望乡,我困守这里,离家乡遥远,又遥远。
  盛夏之日,读这样凄凉幽怨相思刻骨的诗,让人不寒而栗。但这样的相思自古都有,相思不仅仅是男女间的私情。相思子——红豆寄托了多少人不同的相似,难怪红豆下的雨会是红色的。
  不论怎样。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