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作协会员闫卫星22集影视剧本《金银滩》,2014年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与《磨盘岭》、《乔山雨》合称“晋南乡村文学三部曲”,是典型的乡土题材,故事背景皆在山西省曲沃境内,其中《金银滩》有着鲜明的扶贫因素,剧本不仅有明确的扶贫意愿,有精彩的扶贫故事,还塑造出一批敬业的扶贫干部。


  一、作家的扶贫情结

  《金银滩》能写好,与作家出身有关,闫卫星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农村是他“今生难以忘却的地方”,与全国农村一样,上世纪七十年代这里还处于贫困状况,作家对农村的“困苦和贫穷落后,感到不满足不服气”,他不甘心农民种地却吃不饱饭、种棉却穿不上衣的现状,最终决定当兵。主观看去是要离开落后的农村,但客观上他的离开为以后成为农民作家做了最好的前期准备。当兵几年,他见识了城市的繁华和市民的富足,也知道了农村贫困和农民卑微的原因。回乡后,在县统计局做农产量村村抽样调查的工作,又为他提供了大量鲜活的写作素材,而投入多产出少、干活多收获少的残酷事实,更增加了他对农村农民的同情。当他走上创作之路后,便用悲悯情怀讲述农民与农村故事,他想用文学形式唤起各级政府对农民的关注,想把党的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金银滩》开篇写道:“谨以此剧献给在国家粮食危急中诞生,在长期治理‘三荒’中成长,在锐意探索未来‘现代农业、绿色农业、科技农业和效益农业’中,做出积极努力和贡献的全国农业综合开发人。”由此可知,作者创作目的非常明确,即:用文学作品展示县乡扶贫行为。他悲悯底层的农民,一心想把他们的故事讲给人听;他体恤农民,一心想让他们尽快脱贫。

  作家借文学作品表达扶贫意愿的创作倾向,恰好与中央扶贫政策同步。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就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地开展了全国范围的扶贫开发工作。1986年,国务院专门成立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安排专项扶贫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并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行彻底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剧本《金银滩》中,以辛志明为代表的天阳县领导去省会和京城申请的国家农村立项就是这一政策的文学表述。 

  闫卫星对农村有着强烈的感情认知,他是要配合中央的扶贫政策,在文学作品中,探讨农村脱贫致富的可能性,想用影视剧本形式为读者留下县乡各级领导带领百姓脱贫致富的奋斗过程,为那段岁月留下清晰的时代印记。


  二、剧本的扶贫故事

  与小说一样,剧本也以讲故事为主,《金银滩》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包括一个大故事和四十多个小故事,讲述了晋南天阳县治理荒滩开发扶贫的真实故事。此时国家扶贫工作正在有计划的进行中,《金银滩》用文学形式配合了这一扶贫政策的实施。剧本以天阳县开发办综合治理金银滩、改变周边乡村贫穷面貌为主要故事,在这大故事中又包含若干小故事,这就形成一条主线多个副线的结构方式。主线是各级政府部门与领导治理河滩造福于民以及遇到的挫折,副线有辛志明与同事们的家庭、婚姻生活等。

  剧本第一集即用宏大叙事引出故事:罕见的暴雨袭击了天阳县,境内梅桃河水暴涨,金银滩一片汪洋,周边村民和南同蒲铁路受到极大威胁。县委召开紧急会议,制定抢险应急措施。县、乡、村领导身先士卒,入村动员群众转移,主角辛志明救人受伤。这样,大故事和主题便直接推到眼前:综合治理金银滩,这既照应题目“金银滩”,又引出故事治理和开发等后续事件。剧本主要人物此时全部出场,这为后来情节展开做了准备,这种情节设置符合影视剧拍摄要求。

  大水过后,摆在天阳县委领导面前的首要大事,是灾后重建。大小浒村村民开始清理淤泥,整理家园。县委乔书记刘县长、平阳市长等领导汇集一处,商谈金银滩治理问题,受伤未愈的辛志明心急如焚,他急于出院却遭到医护人员和妻子反对。

  辛志明是金银滩乡副书记,他临危受命,成为县开发局局长,上任伊始,就带领一班人马入住金银滩。治理工作全面铺开后,县乡领导出谋划策提出许多合理化意见,挖掘机、运土车进入河滩清理淤泥,测绘员、统计员丈量面积统计数字,植树者挖坑栽树绿化护堤坝,金银滩一片繁忙景象。

  鲁迅说过,在中国既是搬动一张桌子也要流血。八万多亩河滩的开发治理,肯定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事件。作者深谙此道,于是在大故事中,又设置众多小故事,使得剧本故事迭起,精彩纷呈。

  在治理重建这一主题,有灾后重建、成立开发办、根治金银滩、选拔带头人、修建堤坝、统计数据、申报国家农业扶贫项目、村民设卡拦路、青苗赔偿、栽种防堤林、偷占土地、滩涂分配、匿名告状、上京立项、记者调查、专家考察、参观寿光大棚、争地打架、试种莲菜、大棚实验、村长辞职、夜校培训、苗青授课赴川买竹、遭遇车祸、天阳农业综合开发现场会等。这么多故事,时而并行时而交叉,紧紧围绕综合治理开发扶贫这一主题,全方位多层面烘托和完善了大故事。文中金银滩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加入,使剧本具有神秘色彩也有了轻松浪漫的阅读氛围。

  在次要层面,剧本讲述辛志明和同事们各自家庭和婚恋生活,作者把女主角苗青拒绝相亲、暗恋辛志明等故事揉进剧本,这使作品突破了单一的开发内容,有了人文关怀,也调动了读者阅读兴趣。而许母去世、耿文武婚变等事件,既丰满了人物形象,也使剧本有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剧本借专家徐老过去经历,把叙述视角拉回到上世纪,讲述当年徐老蹲牛棚以及与辛父莫逆之交的经过,这种闪回式结构,既变换了线性叙述方式扩展了作品内容,又给天阳县申报国家开发扶贫立项提供了成功的可能性。而金银滩周边村民投机取巧的细节,则使剧本情节贴近晋南农民生活,具有曲沃文化特点。

  任何故事都有原型,《金银滩》也不例外,其原型是山西省曲沃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文章把故事发生地安排曲沃这块沃土上,这就出现了金银滩、天阳县医院、大浒村、县委大院、天阳县政府等地名,不断转换的故事地点不仅使故事情节曲折,而且符合影视剧本需求。影视剧本是由画面讲述的故事,一个个画面就构成一部精彩的故事文本,这就实现了作者用电视连续剧形式,多层面反映农业综合开发人事迹的创作目的。


  三、剧中的扶贫干部

  叙事作品中,人物的丰满与否决定着作品的得失成败。《金银滩》塑造了以辛志明、苗青、张有志为代表的干部形象,他们身处农村心系百姓,无论治理水患还是开发滩涂,无论分配土地还是种莲菜扣大棚,总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他们意志坚定踏实肯干,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工作作风。

  辛志明是主要人物,是党的农村好干部形象,作者是从工作生活等方面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他出生于西浒村毕业于农学院,做过农业局干事、金银滩乡党委副书记,有多年基层工作经验,对金银滩有深厚情感,得知选派自己做开发局局长,便毫不犹豫接过重担,在一穷二白下开始工作。借助一辆破旧的面包车,辛志明和同事把办公地点搬到废弃的劳改农场,开始了艰难的河滩治理和开发扶贫。综合治理并不像说话那样轻松,开发扶贫也不是纸上谈兵,它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辛志明和同事吃住在工地,治滩涂防洪水,修堤坝栽林木,建大棚种莲菜,教技术做指导,一切为了帮农民摆脱贫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辛志明这一人物形象体现着作者的扶贫倾向,也成为剧中的扶贫干部之一。

  苗青是剧中女角,为了早日治理好河滩尽早实现开发扶贫目的,她连续几个月奋战在一线工地,与男人们一样,起早贪黑测绘土地,统计数字,起草文件,撰写立项报告。塑造这一人物时,作者把重点放在人物对待恋爱的态度上,写她暗恋辛志明,因此有了拒绝相亲拒绝异性表白的行动,这样的故事设置,表现出人物与众不同的爱情观,也突出了扶贫干部公而忘私的性格特点。

  村长张有志是一个复杂的干部,他身上有干部吃苦耐劳、勤勉努力、顾全大局的长处,也有农民自私狡猾的缺点。作者熟悉乡镇干部,见过他们的辛勤劳作,懂得他们的吃苦精神,更清楚他们自身的缺陷,因此在塑造人物时,既挖掘出他们的闪光点,也不忽略他们固有的缺陷。在作者看来,乡村干部,是最能受气最能吃苦的人,这些农村干部不等不靠不抱怨,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吃苦精神,扎根农村干实事,一心为民谋福利。他就想通过精彩故事和具体人物,为曲沃各级领导送上一首赞歌,竖起一面丰碑,也经由主角辛志明,揭示剧本主题,即“通过综合治理金银滩,体现上下团结,齐心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 

  乡土作家闫卫星,对土地、农民、农民干部,有情感认同,对农民脱贫有急迫心理,因此他写故事聊治理,说致富话干部,都立足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这一基本层面。尽管作品中,没有明显的扶贫字样,但是,故事、情节、细节、人物都紧紧围绕扶贫这一话题。

  总之,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农村题材剧,故事精彩,人物丰满,作品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在古装、玄妙、言情作品占据读书市场的情况下,这富有乡土气息的剧本,为读者提供了自然清新贴近生活的阅读作品。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